通过开班带学生,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大多能够毫不犹豫交钱进班的,都是有过投资个人培训经历的。这个现象一度让我很不解——已经花钱培训过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投资。常理来论,若是培训效果好,就等于出师了,完全没有再投资的必要;如果培训效果不好,就等于上当受骗了,怎么还会继续拿真金白银出来“打水漂”。
一位学员告诉我——投资个人培训这事儿,最难的其实是第一次。一旦开了这个头,接下来就会容易多了。
WHY?
“第一次掏钱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会非常迟疑——真的值吗?万一上当呢。一旦掏了钱,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到了这个时候,当初的迟疑烟消云散——相对于带来的知识收益,那点钱真的不算什么。有了这样一个经验,再看到好的培训项目,自然会比没有此类经验的人更踊跃。”
原来如此。
由着这位学员的话,联想到曾在罗辑思维上看到的一句话:“认识升级”比“知识学习”更重要,“回到源头”比“搞清事实”更重要——被困在某个维度里的人,无法理解上一个维度的事情,而上一个维度里的人,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教会他。犹如一个成人和他的孩子,明明彼此相爱,却始终难以沟通。
这是我们和他人之间思维维度上的障碍,除非低一个维度的人能够自我突破奔到高一个纬度的思维层面,否则,永远没法实现真正的交流和对话。
从这个角度再来想投资自己这件事,就更容易理解了。懂得投资自己是学习提高便利途径的人,不用过多诱导,看到机会就会主动跑过去。对投资自己重要性没有透彻认识的人,即便游说者口沫四飞,让他往外掏一分钱,也如股上割肉。
更深层次引申一下,会发现一个更为广泛的规律:越有什么的人,越会觉得自己缺什么。越没什么的人,越觉得自己啥都不缺。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越是有钱的,越会觉得自己的物质基础很薄弱;越是已经进步神速的,越觉得个人提升速度太缓慢;越是勤奋的,越觉得自己的努力份额还远不够;越满腹经纶的,越觉得自己学识浅薄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这样的“不够”,旁观者看起来往往觉得难以理喻——明明已经比别人强那么多了,怎么还这么不知足,太贪心了。
是真的贪心么?还真不是,旁观者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他们和这些当事人没有站在同一个思维维度上。换言之,是思维维度的差异决定了理解力的不同。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某某企业家已经资产几个亿,却还要天天殚精竭虑四处奔波。老百姓的思维中,已经这么有钱了,何苦那么拼呢,即便现在什么都不干,这辈子也衣食无忧了。
这种观点,没有一个企业家认同,他们之所以会觉得个人所拥有的一切还远不够,不是本性贪婪,而是站位不同——立在有钱人那个层面放眼出去,巨贾大牛太多,需要开拓的市场也太大,自己那点资金,真的算不了什么。
企业做的越大,眼界就会越广阔,自我的渺小感就越强烈。
这才是“缺”的真正根源。
同理,越是进步神速的,越会对“进步”二字有热衷,这样的前提下,触目所及,看到的都是比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成就更完善自己的欲望自然愈发强烈。
越是勤奋的,越会对时间的把握有敏感性:这几分钟可以不浪费,那半个小时也可以做点什么——就像庄稼人常说的话,眼里越有活的人越能看见活儿,而当惯了甩手大掌柜的,油瓶子倒了都看不见。
越是才高八斗,越懂得学海无涯的分量,越会有那种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的遗憾,所以,总有百尺竿头进一步再进一步的渴望。
越有什么越觉得自己缺什么,越没什么越觉得自己所缺的还挺富裕,身外世界如此,个人的内心也有同样的映照。
老话说的好,登高才能望远,对于搏击长空的鹰隼来说,视野再广也不可能看尽整个苍穹,而常年累月坐在井底的青蛙,它的大脑图谱中关于蓝天的印象,从来只是井口那有限的一点。
提高自己,不妨先从突破个人较低的那个思维维度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