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11点了,正要入睡,楼下传来了激烈的争执声,间隔着砸东西的声音。又来了,我无奈的叹了口气,下床去关窗户。孩子声嘶力竭的的嘶喊着,带着哭腔:“我知道我花了你们很多钱,我就看了一眼手机。”爸爸在怒嚎,言辞急促有力,“不是钱的问题,是你心思有没有用到学习上。”妈妈的声音充满焦躁,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应是在劝解。“明天我一定要同他们父母谈谈”我关紧窗户对自己说,“孩子高中了,怎么可以老这样骂呢。”
早晨上班,楼下碰到了那对父子,与往常一样,爸爸沉着脸坐在电瓶车上等儿子,比父亲高一头的儿子漠然的跨上后座,俩人均是一言不发,神态倔强。这是我经常看到的景象,但是今天我特别为这个爸爸觉得可悲,特别可怜这个儿子。
这是一家本地的租户,自己家开车到学校要半小时多,为了孩子多睡会儿,租住了楼下。这个我能理解,毕竟早高峰到市中心太堵。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我们这幢楼到校门口不过500米,走路不过7分钟。就这么点路,大都数孩子都是自己走,但他们家早上送,回来换汽车上班,晚自习算好时间去接回。我很想问问他们有必要这样尽忠尽职做父母吗?问问他们有没有问问儿子真的需要他们这样无隙缝的看管吗?问问他们,把自己、把儿子搞得这样累,把父子母子关系搞得这样僵值得吗?有几次听到他们家又在大吵大闹时,我真的想敲开门对他们说,“给孩子一点喘息的空间吧”
于是有一天我真的自来熟的同他们说,不要把孩子管那么紧,适当的给他放松一下。他们夫妻看了我一眼,说:“你不知道,孩子不听话。”然后屁股一转走了,留下我一脸尴尬。
我能想象到他们的恨铁不成钢的烦恼。我知道作为父母他们确实做得无微不至。我的周边有很多父母其实也是如他们这样嘘寒问暖的当爷一样的照顾着子女。尤其是快要中考高考的孩子,他们就是全家的生活中心。
但是,无微不至就是尽心尽力了吗?除了分数之外,我们有多少家长去了解关心孩子的内心想法了呢?即使了解了,大都数只怕也是避重就轻,万事总想着拿钱解决。分数之外什么都好谈。而谈到成绩,孩子所有的困惑、烦躁,焦虑等等都被粗暴的归为偷懒、贪玩、不要好、不懂事的托词。当然也知道他们累,也有家长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一句“为了中考、高考,为了以后的前程”,理所当然的剥夺了孩子的所有时间,剥夺了青春期应有的飞扬快乐,这样做,真的很好吗?
是,内卷太重,竞争太激励,我们给了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青春,可能就让他们失去了一个光鲜的人生。是,时光易逝,只争朝夕。是,成功都是逼出来。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经历了破茧的磨砺才成蝶的。父母督促孩子,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不负青春这没有错。
问题是,我们期望的目标应该在哪里?每个孩子的特长都不一样,作为父母是不是应该根据孩子的特长、性格、兴趣,与孩子一起制定最终的落足点,这个落足点可以高一点,但是不能好高骛远。而在督促孩子努力奔向目标的时候,可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一下,允许他们每天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去缓解压力,允许他们精疲力尽时可以停下脚步休息一俩晚,允许他们去感受一下在风中奔跑的快乐,去嗅一下花香,去闻一闻阳光的味道,甚至允许他们每周玩那么2小时的游戏。我认为,适当的放松肯定会激起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说,他们也给孩子放松了,每年会带孩子去旅行,去远游。但是除去旅行的那几天之外呢,那么多的日日月月的上课、培训,是不是也应该容许他们适当的偷个懒?所有人都知道皮筋绷得太紧容易断,为什么就不能给孩子适当的放松呢?是,可能你的孩子不自觉,可能你的孩子太叛逆,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个方式去交流,为什么不能放下父母的尊严,主动表示一下对孩子的尊重呢?孩子年轻,但也不至于连上学、放学路上都不得有放纵的自由,像看贼一样的看紧孩子吧?是,或许我想错了,这对父母只是单纯的出于疼爱孩子而已,但是7分钟的路程,10分的疼爱,你们不觉得这样的爱太让孩子窒息了吗?
我承认努力才能成功。但是天才是少数,尖子生也就那么多,我们的孩子如我们自己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将来也会如我们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在教育孩子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激励孩子努力成为成功人士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带他们先学会感受平凡、感恩生活呢?当然虎狼教育成才的不少,或许这个孩子日后也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但是没有色彩的青春,真的能让精英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吗?
在孩子降生的那一刻,每个父母都会说,不求他大富大贵,但愿他一生平安快乐。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在学习的考查下,成绩、名次的高低,证书、奖章、荣誉的多少,在反复的对比中,面子、虚荣、攀比渐渐占据了我们父母的心,使我们慢慢忘记了孩子出生之初带给我们的喜悦,忘记了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最初始的祝愿,忘记了培养孩子让他变得更强只是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好更快乐的初心。功利性的教育蒙蔽了我们自己的心,炫耀也好,责备也罢,有多少是真的为孩子高兴或难过,更多的或许真的是因为遂了自己的心愿或是认为没有给自己长脸。
甘心情愿付出所有的父母,总认为他们的辛劳理应得到孩子努力学习的回应。问题是,作为父母,如此无私的付出,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被安排的人生,真的是幸福的吗?不客气的说,在我们期望孩子成才回报我们时,我们的付出就不是无私的,我们已是功利性的将孩子作为了一件作品。
没有对等交流的教育,有多少父母在乎过孩子的心灵是否受到了创伤?有报道说,20个人中就有一个忧郁症。每年总能听到多少孩子因为忧郁症谢世了,包括很多优秀的天之娇子,他们光鲜的活着,灿烂的笑着,谁都没有想到他们有一天也会累到走不下去了。我无意冒犯那些无私为孩子付出所有的父母,但是难道不是追求完美的精英教育,让他们年轻的心背负太多,而不堪重负?每当我看到周边的父母逼迫孩子努力奔跑时,我真的很担心他们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这被绑缚了父母恩情的责任和荣耀。
我不是育儿专家,也从来没有把儿子培养成精英的想法。因为我始终认为孩子心里、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父母首要的应该是让孩子学会感受日常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并学会感恩和付出。不必追求完美,学会包容欠缺。因为无论985还是211,甚至世界百强名校,考进去都不算成功,只有踏实走好自己的路才算成功。如此说来,即使普本,哪怕职校,只要教会了孩子不骄不躁的过好每一天就不算失败。
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迟早会盛开,或是一棵树,早晚会长成参天模样。关键是我们父母如何去发掘出孩子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锻炼他们的耐心和耐力。这个过程中父母首先不能急躁,不能包办,也不能不管不问,不能强行掰直或扭曲,总得针对孩子的特性,策略性的取舍。并且理应以孩子为主导,让孩子学会自我矫正,自我成长。成长过程肯定是会遇到挫折的,孩子小,遇到困难可能会退缩,会烦躁,会不作控制的发泄不良情绪。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得沉住气,在适当的距离中慢慢引导启发,疏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坚定他们的信心。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希望每个父母,包括楼下的那一家,在孩子的成长中,都能耐心陪伴,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