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午饭后下了公司所在的办公楼去外头散步消食,在楼下没走几步就远远见到一美丽女子款款而来。她面容姣好、身材婀娜、身姿摇曳、衣着性感,她走过之处不论男女都禁不住对她行以注视之礼,哪怕她过往后仍有许多人忍不住回头再想记住她的背影。我与她相对而去,她是美丽的,我怔怔的看着她走过只留下一阵异香。
老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美女过境去其义用其表,她走过也留下议论纷纷。有人羡慕她的美,有人说道她的艳,更有人无尽想象她的是非。我们无人认识她的一切,彼此只有一瞬间的交集,但她是明晃晃有别于众人的,因为她的美艳、性感以及她的不避讳。
我是俗人一个,我也曾贪恋交集刹那她的美艳和性感,而在她走后的余香中我却想到更多。
我想到若她是一善良知性的女子或许她会穿着完全的端庄,行走得更具仪态,因为她的心灵美得大方美得自然。因此她会由内而外散发着庄重和真实,让人亲近和尊重,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众人的心都是爱慕这样的女子的,我亦如此。
我又想到或许她确实算不得一好女子,她爱慕虚荣、追求虚华、沉沦物质又贪求享受。她若有能力自强自立则无可非议应被尊重,若她无能力维持需求必只能依附于人那又怎得自由和尊严。如此她只是一个既不懂得爱人爱己又不懂得尊重ta人的人。这样的人必然行为轻浮且爱招摇过世,在热闹中忘却自我,唯有如此她才能从ta人复杂的目光和无尽议论声中获取她以为值得的“羡慕”、“渴望”或许还有她也渴望的“尊重”。只是一切都是枉然,不懂得自重和自强自立的人绝不可能得到ta人的理解和尊重。
她或许不在两个极端。工作时她是一个端庄自信的白领女性,但工作、生活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需要释放和解脱。或许超脱自己的生活常规、行为有些出人意表才是解决内心困苦的最佳办法。
我不是“我”,我是“我”,唯有活出去的我才是“我”。
我不知道那个形象才是真实的她,我更不知道她曾经历过什么。事实上我压根就没有权利去评价她的是非善恶,一切只是因为我的内心有着是非,有着偏见才有了那么多的臆测和遐想。
回到办公室后我想到了更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着必然会生出是非,因为世间的人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应想着杜绝一切是非议论而是应该努力让自己做到真性情,做最真实的自我。
孔子定《诗经》前据说共采集诗三千多首但最终只选择了305首,其选择的唯一标准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是圣人在告诉我们发心要正,要做到真性情。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才能在这个苦难的世界中得到大欢喜。而这一切或许才是生命的意义。那时我们看似张扬的言行只是源于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向往了。
如前所言:我终究做到了“我”。因此我表现“我”时又何须顾忌和避讳,否则那已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