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4-20《超越原生家庭》【美】罗纳德.理查森著 牛振宇 译(2024.10.2-2024.10.7)
对我一个退休大妈来说,国庆长假和平时并没有什么区别。非要说有啥不同,假期7天读完了一本书《超越原生家庭》。200多页的小书,所以读得快,按照以前的速度和精力,一天时间就够了,不能再提当年勇了。
这本书虽然是心理学书籍,但是写给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并没有太多专业的词汇,或者以前做为专业词汇,现在已经普及并大众化了:如分化、三角化等。
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对每个人来说,原生家庭(即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除非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个体,免受原生家庭的干扰,否则很难在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同时,仍然保持独立的自我。
我们在生活中都要应对原生家庭的影响,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无法选择的。即使忽视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也只是应对的手段之一罢了。你无法摆脱自己过去的经历,不能否认其重要意义,也不能将其遗忘。早年的生活经历注定要在你现在的生活中重复出现,只不过其中的人物和场景不同罢了。
无论如何,在你读本书的过程中,还需要记住以下两点重要内容。(1)请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你发生改变,你也改变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改变自己。所以不必劳心费力地去试图改变他人。(2)你必须有充足的积极性和动力。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吗?做原生家庭领域的工作是很困难的,而且并不适合每个人。它并不是一个简便易学的方法,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你进行大量的思考。
这是第一章中作者对原生家庭工作的一个介绍摘录。
第2章到第6章具体介绍了关于原生家庭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了:
1、家庭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显规则和潜规则。
2、家庭成员的亲密与疏远。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大多数时候要么是“追逐者”,要么是“疏远者”。大多数外表看起来很独立的人往往只是假装独立罢了。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于是利用距离和疏远来压制这种恐惧。他们也许迫切需要亲密感,但同时对亲密关系感到恐惧,最后只能选择用疏远来代替亲密。
3、家庭分歧处理。当关系中的一方因为差异而感到焦虑时,他通常会竭力促使对方发生改变。但是要改变他人绝非易事,可能努力50年都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在一般情况下,被要求(或命令)做出改变的一方会用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做出回应:(1)顺从(2)反叛(3)攻击(4)断绝关系。
4、保持真我的同时维持亲密。家庭中分化与融合;功能过度与功能不足。
5、人际关系中的三角关系。用到了家谱图,说明了一个家庭中存在众多的三角关系,不仅仅是父母与孩子,或者父母与第三者之间。
规则、亲密与疏远、差异、独立与合作、三角关系,虽然这些讲的是家庭中的关系,用在其他关系上道理也是相通的。
第7章介绍了原生家庭中子女出生顺序与性别序列对人生的影响,讲了长子长女、幺子幺女、中间位的、双胞胎、独生子女等各种情况,有些觉得有道理,有些觉得有些牵强。
第8章讲了具体怎么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这个有点费时费力。记住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一对一的亲密关系,通过对这些各种人的讲述,对家庭的了解更深入和全面,很多事情都“不是你想像的那样”。
第9章作者讲述自己是如何改变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还挺让人感动。
了解自己的来处,是为了更好地过好当下!
再摘录部分关于分化的内容:
对你而言,要成为一个分化成功,并且情感成熟的人,你需要站在“我”的角度,而非“你”或“我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拥有一个“我”的立场,意味着你必须:
·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信仰、立场和理念;
·明确区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接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并能够很好地应付这些差异导致的焦虑;
·按照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关系模式与方式去生活,而不是依从他人制订的规矩;
·为自己追寻目标,而不是为改善与别人的关系而追寻目标;
·在与重要成员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要保持自我;
·学会欣赏与享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
·不要一概而论地将家人分为“圣人”或“恶人”,也不能有“非好即坏”的观念;
·不要因为他人的威胁、欺凌或操纵,而替别人承担责任;也不要威胁、欺凌或操纵别人,让他们担负本属于你自己的责任;
·学会应对自己的焦虑;
·不要因为人际关系中的压力而流露出任何体征,也不要被他人因焦虑而产生的体征所操纵;
·当你无法接受他人的所作所为时,不要被无力感吞噬,而要关注自己拥有的选择;
·不要将他人视为自己的问题的根源,而要承担起自己的失落、悲痛、缺憾等情绪;
·不要为了自己高兴,而对他人应该做或不该做什么提过多的要求,也不能强求别人必须如何感受、行动或思考等;
·不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结成联盟,不论这类联盟有多大作用;
·与家庭中的每位重要成员都建立起公开、透明且一对一的联系;
·不要扮演迫害者、受害者或援助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