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成年人之间的友谊很脆弱是因为父亲。小时候有一位刘叔叔每年都会来我家拜年还会和父亲畅谈工作中的琐事——仿佛是凑到一起做年终总结。刘叔叔很多年一直是父亲的工友,两个人无论走南闯北都一起。每次刘叔叔来我家都会和父亲聊很久,仿佛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父亲几乎每天上班都和刘叔叔在一起,我小时就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两个大男人天天待一块儿还有那么多话讲,难道不腻烦吗?”
刘叔叔每年都来我家拜年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我读高中之前。我上高中之后刘叔叔就再也没来过我家。有一次过年我还是没见到刘叔叔来我家。不敢问父亲,只敢偷偷地问我母亲“为什么好像好几年刘叔叔都没有来过我家?”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父亲因为工作上一件很小的事情起了争执,后来谁也没有主动找过对方和解。
是因为成年人所谓的“面子”吗?印象中父亲不是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为什么会因为一件小事和这样一位来往这么多年的朋友绝交呢?我从不敢问父亲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我曾经几次装作是自己遇到了人生的困惑小心翼翼地问父亲“为什么有时候玩了很多年的朋友最后却决裂了呢?”父亲摸摸我的头,酝酿了好一会儿“有时候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
父亲的回答并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疑惑,反而让我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成年人之间友谊的脆弱。读大学时回想在高中也曾和几个自己同窗多年的好友绝交。有的是因为背叛,有的是因为世界观不和,也有的只是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
好友L是一个很理性又不失人情味的人。曾和L探讨过“为什么成人之间的友谊很脆弱”。“何止是友情,亲情有时候也很脆弱”,L没有正面回答,他举了一个例子:“哥哥在县城为儿子买了一套房子准备结婚用。房子一直空着,恰巧亲侄子在县城读书。弟弟提议想去县城照顾儿子,哥哥出于兄弟情意让弟弟和侄子住在自己县城买的房子里。后来哥哥的儿子要结婚,哥哥提议让他们搬出来。弟弟却觉得哥哥不讲人情”。
我大概从L的故事里读出他的想法——习惯性地认为理所当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常见了。因为关系好,不忍看他狼狈收场,自己花钱出力帮忙,最后因为一次次的不忍心拒绝“帮忙”逐渐成了“家常便饭”。
我有一个一直都很照顾我的朋友G。G的家境比我要好一点,很多时候都蒙受他的关照。每次去食堂吃饭,G看着我全是素菜的餐盘都会默默地给我夹一块肉。刚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毕竟我是成年人,而且有时候旁边还会有认识的同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习惯了这种照顾,并开始毫无羞愧之情的接受。G依然每次毫无例外往我餐盘里夹肉,我连谢谢都没说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他的恩惠。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家境没有G好,他这份好意我无以为报,最让我羞愧的是自己竟然这么长时间都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从那之后G给我夹肉我都果断地拒绝了。
那些理所当然的接受很多时候会为日后决裂埋下种子。这种理所当然也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敬畏之情消失。随着接触越来越频繁和深入,某一次你本知道那是他的一片“逆鳞”,但是你却还是触摸了。
有人曾问我“你有没有那种很要好的朋友,就是你觉得他的某个东西你想要你就可以拿走?”。我的回答是没有,“当你把别人逼到墙角的时候,自己也站在墙角边上”。
敬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尊重。人跟人之间连尊重都没有,就不可能有友谊的存在。
成年人的世界和孩童自己青春期最大的不同在于牵涉了太多的利益。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或者说达到双赢的目的),人都会不自觉组队、抱团。抱团的首选是自己的朋友,因为关系好彼此比较了解。
虽然身边合伙开店、开公司的例子很多,但是最后闹掰了的也不少。本来打算通过一起考研让友谊续跑最后却在考研之前分道扬镳的事也让自己撞上了(没想到一场美梦却成了噩梦)。一个相处了四年对我的生活产生巨大的人,在抽完一根烟以后,终于下定决心放下这段友谊。我思考了很久都没有想到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我努力的想要继续这段关系,最后自己却选择放弃。让我释怀的竟然是亲戚家那不到三岁的女儿的一句话。 去年过年小宝贝缠着我给她讲故事,我就逗她,问她“在幼儿园有没有经常一起玩的小朋友”。小宝贝告诉我有一个小男孩。我又问为什么是他不是别人呢?她说“其他人都抢我的玩具,只有他每次都拿自己的玩具和我交换”。
三岁小孩子没有大人那么复杂的思维,却一语道出了真谛——交换。为什么友谊在利益面前那么脆弱呢?主要是友谊的双方有一方采取的是“掠夺”的方式。只希望搭上对方的快船,却从未想过自己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回应呢?相反如果采取的是交换的模式,就会产生良性循环。你对我好,为了不让你失望,我会对你更好……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很复杂,但是把握一些基本的处事原则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敬畏和尊重别人,不要理所当然接受,清楚自己在这一段关系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如果有利益合作,清楚哪一份是自己该拿的,哪一份是该留给对方的。帮过自己的人记在心里,有机会把欠的人情和利息都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