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在《皮囊》 里这样形容人生:“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与其说皮囊是人类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壳,不如说蔡崇达想跟读者揭示的是人类在命运归宿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身陷于人生茫茫大海之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哪里才是通往幸福之路?我们这一身厚重的皮囊又该如何卸掉才能重获心灵的自由?
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阿小,阿太,厚朴,仿佛他们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好友,对我们娓娓道来生活的真相和一个个潜藏在生活背后的哲学道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只有皮囊经历过各种风吹雨打,我们的灵魂才能在世俗的滚爬中得到安放。一路挣扎,一路盛放,人的灵魂才能得到救赎和解脱。
《皮囊》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农村阿小和香港阿小两人无形的残酷人生对比,港味十足的香港阿小暑假回村受到众人追捧与崇拜;海味十足的农村阿小妄想自己能出人头地,千方百计讨好香港阿小,无时无刻模仿着香港阿小阔绰高傲的姿态,心底里却瞧不起外省打工仔。
为了满足内心滋养的物欲与虚荣,农村阿小还没读完初中就辍学了,不知从哪弄来了一辆时髦的摩托车,整天在海边公路潇洒快活地飙车。
直到有一次出了车祸,大难不死的农村阿小从此收起心,子承父业,尽管自己曾经发誓过不会去捕鱼,但最终难免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成为了他最不想当的普通的渔民。
成年后的阿小成为大千世界里的众生相之一,娶了平凡朴素的小镇姑娘,生了孩子并组建了简单普通的渔民小家庭。
许多年以后,当蔡崇达回到家乡时,农村阿小经过海边日晒雨淋的风雨洗礼,俨然成为一副朴素憨厚的渔民形象,那些年少时的孤傲倔强早已被海风一吹而散,剩下的只有饱经岁月折磨的从容与沧桑。
而看似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香港阿小,却在回到香港后被残酷的现实无情摧毁。父亲生意的失败让阿小沦落为香港最底层的一员,在这遍地黄金与高楼大厦的城市里,香港阿小却只能被拒之在外,无法真正走进过这个繁华欲望都市的中心地带。
阿小每天挤在诺小阴暗潮湿的公租房里,背着沉重的皮囊为生活劳碌奔波,仿佛生活的希望被钢筋水泥筑成的大厦一点点吞噬,只能在顺势而下的时间里逆流而上,疲惫且孤独。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我们戴着一副皮囊,行走在人生苦海上。两个阿小看似不同的童年经历却又殊途同归的生活,无言中道尽了生活残酷的真相。
这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注定,让我想起遥远的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祖祖辈辈被命运束缚在古老的村落,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甚至连未来该往哪个方向走都茫然失措,理想就像天边遥远的星星,可望不可即。
我们终究不过是世间凡夫俗子,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走出贫瘠的家乡,我们最终摆脱不了命运的归宿:农村宗族情愫深扎在每个背井离乡游子的血液里,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家乡才是我们心灵隐隐约约说不清的归宿。
连作者蔡崇达在付出比常人一万倍的努力后,终于在北京落地发芽。然而快节奏的大都市生活也压得蔡崇达喘不过气来,家乡的海滨,宗祠,平屋,小巷等意象始终牵引着他内心深处不安的灵魂。
“火车窗外的景致,如同溪流中的光影那般鲜润地滑走,我看着一座座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被仓促扯走。列车窗外,陌生人的生活迎面而来,然后又呼啸而过,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要不为所动,因为你无法阻止这窗外故事的逝去,而他们注定要逝去。”
生命的列车中来来往往多少过客,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命运,唯一能做的是带着对生命的虔诚和对他人由衷的理解, “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也才会发现,这世间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学会感同身受,这句充满人性温度的话语告诉了我们要先懂,再爱,用心去理解他人,才能看到原来每个皮囊后边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灵动的真实。
最后愿天下每一颗善良的灵魂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