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和同事讨论的话题。以下观点纯属个人,欢迎交流讨论
问:女儿两岁零几个月了,可不可以上幼儿园了?
我:完全可以了啊。
根据我的经验,一岁半上托班,两岁上幼儿园。
同事女儿已经是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
但是我要先了解孩子平时的社交表现和性格。
据她的描述,在家大方,外出有一点内向。这个时候我打断了她。
我:其实我只需要听在外面的表现,或者有没有看过在没有你们在场的情况下的表现,有没有上早教,什么内容的早教?
答:没有,在上早教,就是上些美术啊音乐那些
孩子大多数都是在家称霸,出门称熊。
所以判断是否能适应上幼儿园更多的是分析孩子在外的表现。
这里有几点原因:
一、幼儿园只有小朋友和老师,条件好点的有保教老师保教医生,这四种社会角色。
孩子最多接触的就是小朋友和老师。
判断孩子是否能适应幼儿园,建议家长从以下几点去分析,
(1)观察孩子在外面和其他孩子之间的社交能力,这其中要去看孩子是属于主动社交还是被动社交类型,其次,出现矛盾的时候自己是怎么解决的。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接触只需要观察清楚这两点,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注:不要小看孩子的社交能力。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是否在集体中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我们是否能处理好和团队中或者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矛盾,可能大多数人都已经记不清,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交能力和处理矛盾关系的能力,雏形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在安全的前提下,没有家长存在的环境表现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分析
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拿我们成人来说,有很多人为了升职加薪,去花钱买学历,这种学历现在也越来越规范,还是要本人去参加考试的,但通常这种学历都是老师提前把答案给你,你去了直接填上就好了。
这个时候回到你和孩子一起外出的环境当中,这个时候你们扮演的角色就是给例子当中主动给答案的老师和写答案的成年人。
孩子明确你和他在一个环境当中,出现任何情况,首先会要求你处理,这个时候出于本能的爱,你们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就等同于你把答案直接亮出来了,当前看不会有什么直接的不好,长远看,孩子从小就缺失了思考处理问题的过程。
长大后,你碰到什么事都会责怪孩子不动脑筋,其实真的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没给孩子思考的机会
回到我们的初衷,我的建议是:在安全的前提下,明确跟孩子说你会离开(假性离开)他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可以是5分钟10分钟,一次一次往上加,但千万不要强加,以孩子能适应为准,同时要守时,在孩子心中建立起遵守规则的印象,他就会和你一样遵守以后你们定下的每一条规则。给孩子一个平稳的过渡,这样在入园的时候分离焦虑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因为这样的长期锻炼,他会有一个意识,知道你们离开他是有时间限制的,同时到了那个时间点你们就会准时出现,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心中的不安全感。
当你做到上一步,可以建立并遵守规则,可以离开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你观察分析的时候,其实也是你给自己做铺垫的时候,我见过太多第一天入园送孩子的家长那种写在脸上的担心、焦虑、不舍,所以从这个时候也是你可以慢慢给自己设心理防线的时候。因为孩子不懂你的这些情绪是为什么,造成孩子直接的判断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不安全的环境,所以才会出现要跟爸爸妈妈一起离开的现象,但她的这个心理活动你们是不知道的,所以你们的结论就变成以为孩子是第一天上,不适应等等。回到孩子本身,在这种我们设立的环境下,观察他这个时间段的所有表现,情绪、动作等等,这能为之后孩子入园后的表现提供很多基础分析的依据。因为孩子是不会表达也还不能准确表达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只能做回到第一步了。先观察、后分析、再引导。
注:不管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好坏(这里的好坏指的是成人认定的好坏,而非孩子世界里认定的好坏),很多父母当时就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还有马上做出反应的,对比、批评或者是表扬。
建议是当时当刻不做评论。一来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内心活动丰富的孩子会自己去想你为什么不批评不表扬,这种思维分析能力发育的早的孩子,有利于他自身双商的发展。二来成人在换了当时的环境之后可以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结论,前提是你足够客观,再来决定是否批评或表扬。
我:你带孩子上的早教都上些什么内容
答:好多,什么美术音乐唱歌跳舞
我:这不是早教
我接触的家长,对于早教分为两个派别:一、不需要派 二、自信派
一、不需要派
我接触过的家长,他们对早教怎么看?他们说,没有那个经济能力,负担不起,或者说那都是有钱人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行为;或者说孩子那么小能学什么,老师又能教他什么?不需要,我们从小没上早教,现在不也挺好吗。
首先经济能力的问题,不是谁能给你解决的,但在自己的经济范围内可以给孩子最好的,这点我比较提倡,不是指物质,是说教育方面;富教育不是富养育,这有本质的区别和结果的不同,后面会再开专题详细讲解。
对于早教,大多数父母条件反射是花了钱老师要教给孩子具体的东西,才算收到了对等的回报。
首先我想说,早教,不是早点教知识,而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我不否认有些夸大其词的宣传,但是事实是早教的重要性,确实给这个孩子的一生定下了很多基调。
二、自信派
家长的自信来源于,觉得送了孩子去早教班,或者艺术班,有老师教,认为这就是完成了早教。
早教不是说花钱上早教课,上音乐美术等等,这些只能说是陶冶情操,发现兴趣,培养兴趣,算教育,至于钢琴从几岁弹画画从几岁画,那真的是艺术方面的教育,完全是两个领域。比如上过奥尔夫音乐课的家长知道,奥尔夫音乐是鼓励孩子把节奏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地方,给了孩子发散的思维空间,这不是音乐教育,只是借助了音乐的形式上课。
早教,早期教育,是帮助家长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客观的发现了解孩子的内心,分析培养融入社会角色而需要的各种能力而搭建的一个最初的教育体系模型。而这些,不是你花钱几节课就能看出来的具体的东西。
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看到成效
早教就更加体现和印证了这一点。
学校教育虽然在这个阶段只能体现在早教机构,但是正规成体系的教育,这扇窗户你迟早要给孩子去打开,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至于你选择在什么时间打开,这是你作为家长的主观决定,谁也影响不了。
家庭教育,在这其中被大多数的家长忽略了,或者说理解和做的暂时停留在表面阶段。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体会爱与被爱,付出与得到等等,现在的父母要么自己在家教孩子汉语拼音,认字,要么给钱全部交给早教机构,一件事情,不做,与只做了表面,是会有差别,但最终都不会达到你们想要的回报,或者说这个回报不可控也不确定。这个后面会开专题详细讲解。
社会教育,这里所说的社会教育其实是最大的范围,包括了前面讲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些都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孩子的社交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判断是非,理解与执行,可能你会说这些是成人才会的,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们,社会教育的所有环节,最后的结果也是最重要的结果。
就是在早期,给孩子搭建一个思维模式的模型。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环境,放入不同的孩子,最后孩子的三观会有差别的原因。
一个问题摆在面前,A说,既然你把问题抛出来,那你就应该跟我说答案是什么,我就知道怎么去做啦
B说,我从几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将每个分析的结论,对比,得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每个人从出生到这个世界,大家都是A,但是在后面的每一个星河日夜里,造就出了B、或C、或D
教育是我们每一代人永恒不变的主题,也像一个枷锁禁锢了我们每一个人,我的观点只是我的观点,我们需要思维的碰撞、交流、和火花,为我们的孩子碰撞出属于他的那片绚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