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需求方会提出一些乍一看无法认同的需求,背后可能是有各方面作用着。在刚毕业的时候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很纯粹的对错来判断。这时候交互往往成为了项目行进中的一个堡垒,但实际上设计角色是一个纯支持的岗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来帮助项目的正常开展。
抛去一些极端特例,一般来说需求方的坚持并不是来自其性格或能力,越是大公司反而越有可能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另外项目经理和产品都会倾向压缩设计的工作时间来留给开发和测试,设计师的坚持很容易传达出一种工作态度不佳、固执己见、难以合作的感觉。反过来说,面对任何需求都“顺从”接受也会给人以价值低的印象,难以搭建起设计信用,对日后的成长会产生潜在的干扰。一般来说对于不同的需求类型,我们可能可以有几种套路来应对,核心目标是项目的正常推进、设计信用的养成和专业经历的有效积累。
对设计工期有硬性要求的紧急需求,建议了解清楚需求之后先行设计,把问题罗列出来与需求方明确说明之后,争取下一期的改进权。同时要完整地在文档或邮件内把纷争的点罗列出来。实际上这并不比和产品撕逼陷入僵局要简单多少,因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那些你能设想到解决方案的问题,这势必需要对需求有足够深的了解,这不包括对“古怪”业务规则、“孱弱”开发能力和“某某老板意见”的预先认识,有效沟通的话不会太费时间。
还有一种需求是来自某老板的,这时候务必请先和谙熟内部“人情世故”的主管先行沟通,让其给出框架型的意见,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优先级。“大老板的需求“和“牛逼的需求”其实并没有什么矛盾,恰恰相反,绝大部分时候来自老板的需求撇去内容本身而言方向是有很正向的参考意义的。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进阶沟通了解清楚老板想要的到底是什么。除非答案是“因为xx竞品也是那么做的”,不然还是能得到一些相当有学习价值的讯息的。
最后就是那种产品自己期望能突出个人工作价值的强势需求,从体验设计出发我们会用一些温和而消极的专业词汇去泼冷水。工作上一般不用讨论“孰是孰非”,针对这类需求,实际上是设计师的机会。很多设计师相对而言比较难发起功能性的需求提案,我们可以借力打力,站在需求方的角度加速需求的推进,甚至用更激进的设计形式去包装需求。通过最后的数据反馈获得试错的机会。这种“机会”是非常难的经验,但往往容易被一些强调专业性和设计价值的设计师巧妙闪避了,对于初级设计师而言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专业”更多的是基于对业务的认识,而非书本或象牙塔里带出来的那些理论;长此以往看似占据了主动权,实则是做尽了“自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