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第二篇《五运行大论》

【题解】

五,指五行;运行,指运动变化。本篇主要讨论五运六气的物质基础,运动变化规律与万物化方面的关系以及具体运算方法,故以五运行名篇。

【原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1)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2)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尔首甲定运(3)余因论之;

鬼萸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4)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歧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已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5)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帝曰

【讲解】

(1)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天纲”,高士宗解释为“天文之大纲”,意即天体方面的大的规律性的现象,例如日月五星的运行情况,二十八宿的方位等等。“八极”,即八方之远地之八方为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考,指考察;建,即建立“五常”,此指木、火、土、金、水五行运气的法规。全句意即古人在认真观察天体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以及大地上生物的生长变化的基础上,以五行概念来归类自己的经验和阐述自己对自然气候变化的认识,并建立起一套对自然气候变化的运算公式“考建五常”一句,说明五行概念的运用,并不是任何主观臆测;而是在“考”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明确地指出了运气学说的物质基础是客观的、变化着的自然现象本身而非其它。

(2)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动静”,指运动;“神明”,指正常的变化规律“升降”:和“动静”一样也是指运动;“寒暑”,指一年中的季节气候特点。全句意即: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一种正常现象,虽然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我们一时认识不清楚好象“冥冥之中,自有主者”,即所谓的“神明为之纪”。但是它的规律可以通过一年中的季节气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来,即所谓“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因此我们也就可以根据一年中的季节气候变化特点来总结其规律。再一次指出运气学说中所提出的一些气候变化规律及其运算公式是来源于实际观察,是根据自然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总结而来。

(3)首甲定运余因论之

自“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首甲定运,余因论之。”一段,是指《六节藏象论》中黄帝与歧伯的一段问答。原文云:“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这一段内容只谈到了运用干支甲子来配合五行的问题,没有具体地谈如何运用千支来具体推算岁运,因此在上篇及本篇进一步加以讨论即原文所谓的:“余因论之。”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本篇所论内容与《素问》其它各篇是前后呼应的是互相补充的,这是运气七篇应属《内经》原著而非后人伪托的例证之一

(4)土主甲己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一段文字是解释《天元纪大论》中所提出的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以及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已亥厥阴风木等十一个公式的。在这十一个公式中,不论是在天化五运中;还是在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中,其阴阳五行属性都与一般配法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甲乙寅卯合木,丙丁已午合火,均属阳戊已辰丑未合土,庚辛申酉合金,癸亥子合水,均属阴。但在天干化五运及地支化三阴三阳六气的公式中,却有了变化,例如属阳的甲木变成了阴土,属阳的丙火变成了阴水,属阴的子水,变成了阳火,属寅的申金,变成了阳火……。这也就是原文所谓的:“不合阴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本节作了解释,即阴阳的概念是相对的,因此在实际运用中,绝对不能机械地套用,特别是自然气候变化只能根据它的表现于外的客观现象来决定它的阴阳五行属性这就是原文所说的:“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这里所说的“天地之阴阳”就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阴阳五行属性。“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就是说不能以一般的干支属性来加以计算而要根据它的实际变化重新赋予它们新的阴阳五行属性。关于天千化五运,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阴阳五行属性问题,在《天元纪大论》中已作讨论,此处从略。

(5)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则天地之门户也

此一段承上文而言。上文指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亦即根据客观自然现象来重新赋于支以阴阳五行属性根据什么客观自然现象?这里明确指出,天干化五运中的阴阳五行属性和一般不同的原因,是根据天象变化而来这里所说的牛、女、心、尾、危、室、柳、鬼、亢、氐、昴、毕、张、翼、娄、胃、奎、壁、角、轸等是天上的星名。上述二十个星,加上房、箕、斗虚、觜、参、井、星等八个星,合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天体上的恒星。它们分布的位置,正当日月五星循行的黄道上。它们的次序名目,自东南方起,向北向西,而南而东,再复会于东南方原位。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是东方七宿,又称苍龙星座。斗、牛、女、虚、危、室、壁,是北方七宿,又称玄武星座。奎、娄、胃、昴、毕、、参是西方七宿,又称白虎星座。井、鬼、柳、星、张、翼、轸,是南方七宿,又称朱雀星座。二十八宿的宿名起源很早。最初古人是把它作为标志方位及日月五星的运动位置来运用的。自唐开元(公元713~741年)前后,王希明著《元子步天歌》,在文中把“三道”,“二十八宿”作为划分天区的主体,以后二十八宿便被用来作为划分星空区域的基础。二十八宿划分星空的方法,即通过二十八宿星距的二十八条赤经线,把天空分划作二十八个区域,并以之观察星空的各种变化。在干支定位方面,前已述及,甲乙属东方,丙丁属南方,戊已属中央,庚辛属西方,壬癸属北方。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方面,牛宿、女宿在北方偏东之癸位。奎宿、壁宿当西北方戊位因此,这里所谓的“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即古代望气家可以在西北方牛、女、奎壁诸宿之间看到丹气亦即红气。红色在五行属性上属火,所以“戊癸化火”主火运心宿、尾宿当东方偏北之甲位。角宿、轸宿,当东南方己位。因此这里所谓的“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即古代望气家可以在东南方心、尾、角、轸诸宿之间看到黄气。黄色在五行属性上属土所以“甲化土”主土运。危宿、室宿当北方偏西之壬位。柳宿、鬼宿当南方偏西之丁位。因此这里所谓的“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即古代望气家可以在西南及西北方危、室、柳、鬼诸宿之间看到青气。青色在五行属性上属木,所以“丁壬化木”主木运。亢宿、氐宿当东方偏南之乙位。昴宿、毕宿当西方偏南之庚位。因此,这里所谓的“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即古代望气家可以在西南及东南方亢、氐昴、毕诸宿之间看到白气。白色在五行属性上属金,所以“乙庚化金”主金运。张宿、翼宿位于南方偏东之丙位。娄宿、胃宿位于西方偏北之辛位。因此,这里所谓的“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即古代望气家可以在东南及西北方张、翼、娄、胃诸宿之间看到黑气黑色在五行属性上属水,所以“丙辛化水”主水运。至于原文中所谓的“所谓戊己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一段,张介宾注解得比较清楚,他说:“余尝考周天七政躔度,列春分二月中,日壁初,以次而南,三月入奎娄,四月入胃昴毕,五月入参,六月入井鬼,七月入柳星张,秋分八月中,日翼末,以交于轸,循次而北,九月入角亢,十月入氏房心,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虚危,至二月复交于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夫既司启闭,要分门户而何?然自奎壁而南, 曰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 曰就阴道,故曰地户。”(《经图翼·奎壁角轸天地之门户说》)这就是说每年春分以后白天逐渐增长,气候逐南渐变暖,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而春分时太阳的运行正在奎宿、壁宿之位,天定位正在午位。这就是所谓“自奎壁而南, 曰就阳道,故曰天门”。每年秋分以后,白天逐渐变短,气候逐渐变凉,万物逐渐转向收藏状态,而秋分时太阳的运行正在角轸之位,天干定位正在己位。这就是所谓“角而北, 曰就阴道,故曰地户”。这也就是说,每年的春分秋分为气候变化的转折点,由阴转阳的节气就是天门,由阳转阴的节气就是地户。为了便于了解,将《类经图翼》中的五天五运图,加文字转录如下:

说明

①图中心交叉的曲直线为五天气。

②自内向外第一圈为二十八宿方位。

③外圈的十天干,十二地支,示干支所属方位,例如天千中的甲乙,地支中的寅卯辰,在方位上均代表东方,其余类推,外圈中的乾坤巽艮表示四隅的卦交。

(5)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候,就是物候,也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表现于外的现象。道,就是规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一语,就是说自然变化的规律完全是从自然界中的各种物候现象总结出来的。这句语在这里一方面是解释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的来源,完全是根据天象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道”是在“候”的基础上产生的,亦即规律是在物化现象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是运气学说的基础和来源,也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述评】

本节主要解释天千化五运,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十一个计算公式的产生完全是根据天体变化,亦即从对星空的实际观测而来,并由此得出“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结论。这个结论具有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医学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加以高度重视。

【原文】

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1),未知其所谓也。歧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帝曰:何谓下?歧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3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顾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其见也(2)。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歧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3)

【讲解】

(1)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从广义来说,万物之上是天,下是地,故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天和地是一个整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天气总是由右向下,地气总是由左向上。从阴阳属性来说,天属阳,地属阴。这就是说,阳总是由右往下,阴总是由左往上,阴升阳降,动而不已,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从狭义来说,这里所说的上下左右,是指每年的司天在泉四间气。上是指司天之气,下是指在泉之气,左右是指司天之气或在泉之气的左间气、右间气。司天在泉四间气其运行情况,如同前述一样,总是上者右行,下者左行,阳降阴升,周而复始本节原文所谓的“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就是指此而言为了便于了解,示意如下图:


(2)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此一大段,具体介绍各个年份司天在泉四间气的计算方法,归纳如下:

厥阴司天之年,其左间为少阴,右间为太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上见阴,左少阴右太阳。”凡属厥阴司天之年,其在泉之气一定是少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凡属少阳在泉之年其左间为阳明,右间为太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司天和在泉的左右,不是从同一方位来确定左右的。确定司天之气的左右是从司天之位面北。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面北而命其位”。确定在泉之气的左右是从在泉之位面南。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面南而命其位”。由于方向相反,所以司天的右间方向对在泉来说,则是左间;司天的左间方向对在泉来说,则是右间。

少阴司天之年,其左间为太阴,右间为厥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凡属少阴司天,其在泉之气一定是阳明。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凡属阳明在泉之年,其左间为太阳,右间为少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

太阴司天之年,其左间为少阳,右间为少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凡属太阴司天,其在泉之气一定是太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凡太阳在泉之年,其左间为顾阴,右间为阳明。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

少阳司天之年,其左间为阳明,右间为太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凡属少阳司天,其在泉之气一定是厥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凡属厥阴在泉之年,其在间为少阴,右间为太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

阳明司天之年,其左间为太阳,右间为少阳。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凡属阳明司天,其在泉之气一定是少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凡属少阴在泉之年,其左间为太阴,右间为蹶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

太阳司天之年,其左间为厥阴,右间为阳明。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凡属太阳司天,其在泉之气一定是太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凡属太阴在泉之年,其左间为少阳,右间为少阴。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两条公式,其一:一阴(厥阴)司天,一定是一阳(少阳)在泉;二阴(少阴)司天,一定是二阳阳明)在泉;三阴(太阴)司天,一定是三阳(太阳)在泉。反之,一阳(少阳)司天一定是一阴(厥阴)在泉二阳(阳明司天,一定是二阴(少阴)在泉;三阳(太阳)天,一定是三阴(太阴)在泉。总的来说,就是阳司天,阴在泉;阴司天,阳在泉阴阳之气多少方面完全相应,无一例外。其二:阴阳之间的升降运转,总是按一阴(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阳(少阳)一—二阳(阳明)一三阳(太阳)的顺序按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的方向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构成司天在泉四间气以六年为一个周期循环运转,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为了便于了解,兹将十二年司天在泉四间气配合三阴三阳的运转情况示意如下图:


(3)上下相遣,寒暑相临…以下临上,不当位也上,指司天之气,下,指在泉之气。司天之气反映当年全年的气候特殊变化情况,但着重在当年的上半年。在泉之气一方面受当年司天之气的影响,但又同时反映当年下半年的气候特殊变化。四间气也是一样,一方面受司天在泉之气的影响,但同时又反映各个季节的特殊变化。“上下相,寒暑相临”,即当年司天在泉四间气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变化与每年各个季节所应有的一般气候变化相加,两相比较,如果出入不大或者基本一致,那么问题不大,例如: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按照上述计算公式,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司天之左间为少阳,右间为少阴在泉之左间为阴,右间为阳明。加以排列则太阴湿土司天之年的顺序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三之气为太阴湿土,四之气为少阳相火,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与每年各个季节的一般气候变化,基本一致,所以问题不大。这就是原文所说的“气相得则和”反之,如果出入太大或完全相反,那么就会有影响,例如:阴风木司天之年,按上述公式计算,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司天左间为少阴君火右间为太阳寒水在泉左间为阳明燥金,右间为太阴湿土。加以排列则厥阴风木司天之年的顺序为:初之气为阳明燥金,二之气为太阳寒水,三之气厥阴风木,四之气为少阴君火,五之气为太阴湿土,终之气为少阳相火。这一年就变成了春应温而反凉冬应寒而反热。这就会对生物的生长有不利的影响。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不相得则病。至于“气相得而病者…以下临上,不当位也”一段,主要是指君火相火的关系而言“以下临上”,指相火加于君火之上。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它,一般解释是客主加临中,如客气中的少阳相火加于主气中的少阴君火之上,这就叫作“以下临上”。如高士宗注云:“六气之中有二火,君火以明而在上,相火以位而在下,如卯酉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少阴之左太阴也,太阴湿土加于初之气厥阴风木,则少阳相火加于二之气少阴君火,以火加火,其气相得,虽相得,以在下之火加临于上,不当位也。六微旨大论曰:君谓臣则顺,臣谓君则逆,此之谓也。”(《黄帝素问直解》)另方面则可以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精神来理解。

关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已在《天元纪大论》中加以讨论,即指君火的主持指挥作用正常,相火的作用才能正常,自然界物化现象及人体生理活动也才能正常。君火是肇物之生,相火是成物之实,因此这里所谓的“以下临上”,不能只看成一年之中某一个时期的客主加临反常,而应看成这一年中主持全年气候变化的君火失去了正常的主持指挥作用以致全年的气候反常。由于全年气候反常,所以尽管从计算公式中看虽然主客相得,似乎问题不大,但是实际上却不行,不能按照一般公式来计算。“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这是指其常;“气相得而病”,这是指其变。至于为什么出现这个变,这就是因为“君火”不“明”,“相火”不“位”,“以下临上”的结果。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司天在泉四间气的具体推算方法及三阴三阳巡迴运转情况,同时也

指出在具体运算中的“常”和“变”的问题。对于运气学说,一方面固然是要重视它的具体测算方法,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沈括《梦溪笔谈》曾明确指出:“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乎所主者,变也,常则为本气,变则无所不至。”明确地指出了对于运气的运算,必须要明常知变。这一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原文】

帝曰:动静何如?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1)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歧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2),虽鬼臾区其上侯而己,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8),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歧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4)

【讲解】

(1)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

前段已经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这是指天地之间的运动。这里所说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是指它的具体运动形式。“上”是指天,天在地之上,在人之上,故日“上”“下”是指地,地在天之下,在人之下,故日“下”。“周”,指圆周,有环绕之义。“周天”,即环绕天体作圆周式运动;“余”指循环一周之后,“复会”,即重复回到原位。全意即在上的天,其运动形式是由右向下;在下的地,其运动形式是由左向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呈旋转圆周式的运动。对于“周天”二字,古人有两种解释:其一,以太阳行经星空的位置环绕一周之后为周天,这样一个周天,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因此把周天分为365.25°,认为太阳每天移行一度,一个周天就是一年。这也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谓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其二,以日出于东,没于西,次日再出于东为一个周天。这也就是《礼记·月令》孔颖达所疏的:“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关左行,一日一夜一周天。”运气学说中所指的“周天”,一般均按前者解释,即指一年之中各个季节气候变化的巡迴运转而言。

(2)应地者静天地动静五行迁复

此一段文字,主要讨论天地动静问题。一般来说,“天为阳,地为阴”,阳动阴静,亦即天动地静。但是中医学认为,任何变化都是在运动中产生,没有运动就没有变化。自然界中一切变化,都是天地互相作用的结果。天属阳主动,但动中有静;地属阴主静,但静中有动。这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讲的:“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由于如此,所以天地动静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实际上天在那里不断地动,地也在那里不断地动。这就是原文中所说的“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迁复本身就是运动,没有运动就根本不会产生迁复,于此进一步解释了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下者左行”的原因。

(3)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前节谈到变化来源于运动,此节谈这一规律提出的物质基础,即变化来源于运动这一规律的提出是在古人认真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之上总结而来。这里所说的“天垂象”中的“天”是指天体,指星空;垂,指从上到下;象,指天象,亦即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七曜纬虚”。“地成形”中的“地”是指土地;成,指成长或发生形,指有形的物质,亦即土地上各种物质的生长变化现象;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五行丽地”。这里所说的“形精之动”的“形,是指地上的物质,“精”是指精气,亦即正常的气候变化;“形精之动”,是指正常气候变化与物质生长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古人从经验中看出来是密切相关的,是互相作用的。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犹根本之与枝叶”。这个关系虽然很微妙,但是完全可以从自然现象的客观表现来加以认识和总结。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于此说明变化来源于运动这一规律的提出,绝不是哪一个圣贤的灵机一动或主观臆测,而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观测并总结天文、气象和物候变化所得出来的结论。这也就是运气学说的客观物质基础。

(4)地之为下否乎?…大气举之也

这里进一步讨论天地上下的问题,指出了地在下是相对地在下,亦即在人之下。

原文中的“太虚”是指宇宙。“冯乎”的“冯”字,通“凭”,有凭借、依靠之义。“歧伯日: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日:冯乎?歧伯日:大气举之也。”一句,明确指出了人所在的地,是依靠大气的举托而悬存于宇宙之中。

【述评】

本节主要讨论了天地上下动静问题。指出了天地动静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天在动,地也在动,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根本与枝叶的整体关系,并明确指出了地只是在人之下,实际上是在太虚之中,同时还指出,上述这些认识是来源于对自然变化的实际观察。

从本节所述内容来看,古人不但认识到了日月星辰位置上的变化与地上的物化现象密切相关,而且也认识到地球本身的所在位置及其自转现象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来说,令人震惊。于此说明了古人所提出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亦即根据现象以求本质这一思想方法的正确性。

【原文】

燥以干之,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1)。故燥胜则地于,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2)

【讲解】

(1)燥以干之故令虚而生化

此一段文字,主要介绍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作用及其与物化现象的关系。燥气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正常的干燥,不致于过分潮湿。这就是所谓的“燥以干之”。暑气是指夏气,夏季炎热而潮湿,因此暑气就是热与湿相结合的气。“蒸”,从字义上讲有液体化为气体上升之意。这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变化,就象我们用火烧水化气熟物一样。这就是说每年夏季主长,万物繁茂华实,与暑气密切相关。这就是所谓的“暑以蒸之”。风的作用是动,空气流动就产生风,它在六气之间产生着调节作用。风从东南来它就给人带来了温热,风从西北来它就给人带来了寒凉。一年之中的季节气候变化以及生长收藏与风向密切相关。东风、南风主生主长,西风、北风主收主藏。所以《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这也就是所谓的“风以动之”。湿气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着正常的滋润而不致于过分干燥。这就是所谓的“湿以润之”。寒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处于正常的静止状态,从而使自然界的生长状态暂时处于静止以备第二年的再生。“坚”字,从字义上来说,有守之意。所谓“守”,从中医学来说,即阳气内藏而不外泄。这就是所谓“寒以坚之”。火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正常的温热状态,使不致于过分寒凉。这就是所谓“火以温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各有其所属季节这就是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一年之中,冬季春季在气候上偏寒偏冷,寒冷在阴阳属性上属阴,阴位居下,所以说“风寒在下”。夏季、秋季,偏热偏燥,燥热在阴阳属性上属阳,阳位居上,所以说“燥热在上”。长夏偏湿,长夏在春夏与秋冬之间,所以说“湿气在中”。六气之中,火很重要,因为火主化,万物的生长没有火的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君火”是自然界物化现象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有了它,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才能够进行,因此它存在于一年各个季节之中。各个季节的寒热温凉都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任何季节没有适当的气温都是不行的。这就是所谓的:“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一句中的“寒暑”,是指一年而言。“六入”之六,是指六气自外而来“入”。六入,即指六气自天而入。这就是说,大地上由于在天之六气的正常作用下,所以才产生了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现象。所以原文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虚”字,此处可以作“空虚”解,亦即指地上的物化现象是从无到有也可以作“太虚”解,亦即指地上物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天之六气作用于地的结果。

(2)燥胜则地火胜则地固矣

前节是指六气的正常情况,六气正常,就能使万物正常生长变化,所谓“虚而生化。”

这一节是言六气出现了偏胜的异常情况。所谓“燥胜则地干”,就是说气候太千燥了,地面上就会出现过分干早现象。“暑胜则地热”,就是说暑热太盛了,地上也就会出现酷热现象。“风胜则地动”,就是说风太大了,地面上就会出现飞砂走石,吹屋折树的风灾。“湿胜则地泥”,就是说雨太多了,地面上就会出现泥泞。“寒胜则地裂”,“裂”字,不合实际,可能是与下句“火胜则地固”中之“固”字互误,因此拟改为“寒胜则地固”。这就是说太寒冷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地冻过甚的现象。“火胜则地裂”就是说太热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干裂的现象。风、寒、暑、湿、燥、火作用正常叫“六气”,它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所必需;如偏胜失常,那就叫“六淫”。所谓“淫”,指过度或反常。如果六气作用反常,那就不但不能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反而会损害万物,形成灾害。

【述评】

本节介绍了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气候的作用及其与自然界物化现象的关系,认为自然气候正常的情况下就有利于万物的生长。自然气候反常就会形成灾害。《内经》中的这种有常有变,以常测变的观点,体现在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认识并进一步加以论述。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他所说的生万物的风就是六气,害万物的风就是六淫。他以水能浮舟又能覆舟两种不同的作用为例,通俗而形象地对《内经》的精神作了说明,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对自然气候变化观察中“一分为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知常知变,这是中医学指导思想中的精华所在,我们应当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继承。

【原文】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1)?歧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2)。此之谓也。帝曰:间气何如? 歧伯白:随气所在,期于左右。帝曰:期之奈何?歧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8)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4)

【讲解】

(1)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天地之气”,指自然界气候变化。“何以候之”中的“候”字,指切脉。“天地之气,何以候之”是提出一个问题,即自然气候的变化能否反映在脉象上从而通过切脉察知自然气候的变化。

(2)天地之气,胜复之作…天地之变,无以脉诊

此几句是承上句问话而言。明确指出,自然界气候变化不能通过脉象来了解。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天地之变,无以脉诊。”应该指出,《内经》一贯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强调脉应四时阴阳,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脉要精微论》。但在这里却又明确指出“天地之变,不以脉诊”,何故?关于这个问题,应从两方来理解:其一,《内经》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是指自然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生理变化,因而不同的季节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的脉象,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等,但这绝不等于说人可以作为测量气候变化的仪器,凭切脉就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因为原文问的是“天地之气,何以候之”而“天地之气,胜复以作,不形于诊”。这与“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完全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的前者是问能否根据脉象来推测出天气的变化;而后者则是指已经出现的变化,脉与之相应。其二,脉象是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生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亦即体征。如果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来反推气候变化的话,那么至多也只能反映一般变化情况和当时的情况,而不能据此推测气候的特殊变化和转归。这里原文问的是“胜复之作”,指气候的特殊变化情况,因而说“不形于诊”加以气候变化只是影响脉象变化的原因之一,其它因素如饮食、劳动、精神情志、疾病等多种因素,均无一不可以影响脉象发生变化,因此,当然不能从脉象来诊察气候的变化。王冰注此云:“平气及胜复,皆以形证观察,不以诊知。”马莳注此云:“天地之气及胜复之作,统贯六位,难以诊候。”高士宗注云:“天地之气,五运六气也。胜复之作,淫胜郁复也,运气之变,发为民病,非诊候之可知也。”这些说法都解释了“天地之变,无以脉诊”的道理。

(3)间气何如……阴阳交者死

此一段文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自然气候变化与脉象的关系及根据脉象以确定疾病的生死逆顺问题。前节曾述及,不能根据变化以反推自然气候的变化,但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自然气候变化确实又可以密切影响人体脉象,并且可以根据所出现的脉象来推测患者疾病轻重,预后良否。这里所说的“间气”,是指一年中各个节气。“随气所在,期于左右”,是指各个年度的各个节气中的特殊气候变化。“随气所在”的“气”字,是指各个年度的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左右”是指司天或在泉之气的左间、右间。“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中的“气”字,指六气主时的正常之气。全句也就是指所谓的“客主加临”。所谓“从其气则和”,即客气与主时之气一致,则脉象如同平常一样,与气相从,变化不大。所谓“违其气则病”,即客气与主气不一致,则脉象就会出现反常面为疾病。这里所谓的“不当其位”,“迭移其位”,失守其位的“位”字,是指脉象中脏腑所居之位。“尺寸”,是指脉的尺脉和寸脉。“阴阳交”,是指阴脉与阳脉易位。这就是说在每年六气主时中的各个节气,如果脉“不当其位”“失守其位”、“迭移其位”,尺脉寸脉相反,阴脉阳脉易位,都属于反常,预后不良。

《素问·脉要精微论》谓:“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素问·平人气象论》谓:“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日逆四时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谓:“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这些论述的精神与本节所述完全一致,读者可以互参。

(4)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前段文字提出,一年之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与人的脉象密切相关,特别是可以根据脉象与季节的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良否而影响脉象与季节关系的因素又常与各个季度中气候的特殊变化有关,测算各个季节气候的特殊变化与主时主气之间的关系;则又可以运用前述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计算公式来加以推算因此,要判断本年各个季节气候方面的特殊变化及病人的死生逆顺,预后良否,首先就必须要根据各个年度的干支把当年值年的司天之气确定下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先立其年,以知其气。”

这里所说的“先立其年”,就是说先定出当年的千支。“以知其气”的“气”字,就是指这一年的司天之气,例如今年是甲子年,按照三阴三阳配六气的公式,子午少阴君火司天,则今年的司天之气就是少阴君火。“左右应见”一句中的“左右”,是指司天在泉之气的左间、右间。这就是说司天之气确定了,在泉之气也就确定了;司天在泉之气确定了,它的左右间气自然也就确定了。以上述少阴君火司天为例,少阴君火司天,自然就是阳明燥金在泉。司天的左间就是太阴,右间就是阴。在泉的左间就是太阳,右间就是少阳。这就是“左右应见”。司天在泉四间气确定了,自然也就可以通过客主加临的情况加以分析推算,再结合着脉象的当位不当位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这就是原文所谓的“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脉象的关系。一方面提出了不能根据脉象来反推自然气候的各种变化,即所谓“天地之变,无以脉诊”;但另一方面则又提出了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密切相关,人与天地相应,即所谓“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同时还指出了如何计算的方法,即所谓“先立其年,以知其气”。这些提法是古人从实际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人根据原文“天地之变,无以脉诊”一语,就否定自然气候变化与脉诊的关系;也有人根据原文“脉从四时”等以脉测天,把脉说得玄之又玄。这些看法都没有能够全面地理解《内经》原文的精神实质,而是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并把它绝对化了。

【原文】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1)?歧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2)。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3)。

【讲解】

(1)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寒暑湿燥风火”,即指天之六气。“在人合之,即指自然气候变化,亦即六气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方面的关系和影响。“其于万物”,指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各种物化现象的关系。全句意即自然气候变化与自然界各种物化现象包括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现象密切相关。“合之奈何及“何以生化”是作为问话提出,其意在于要求就六气与自然界一切物化现象加以具体化。在这一小节中,指出了自然气候变化是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把六气摆在了主导的地位。质言之,也就是没有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也就没有人,没有物,没有生命。这是对前篇中所提到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一段进一步的阐发,也是中医学中天地人合一以及原文如何对自然现象取类比象的理论基础。

(2)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本节及以下各节均是承上文而言。上文要求就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与自然界一切物化现象,包括人体在内的生命现象加以联系并具体化。本节以下即是对上述现象加以具体联系并总结其规律。这个总结是在对客观自然现象进行长期周密地观察中作出的,是古人与自然界作斗争及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它首先就自然加以定位,即以东南西北中五方为基础,联系与这五个方位有关的一切自然物化,包括人体在内的各种现象,运用五行学说加以经验归类。这一归类虽然非常广泛,但仍属举例性质。其具体方法也就是在《天元纪大论》中一开始就提出来的:“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本节首先确定方位是东方,东方多风,因此便把风与东方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东方生风”。由于植物的萌芽生长与风密切相关,因此便又把风与木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风生木”。由于植物生长出来的果实多有酸味,因此便又把木与酸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木生酸”。由于酸味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又与脏象学说中的肝密切相关,肝病常表现为反酸、喜酸,治疗肝病的药物常为酸味,因此便又把酸与肝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酸生肝”。由于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人体五脏中的肝又常与五体中的筋密切相关,肝有病常可表现为拘急痉挛或肢体屈伸不利,筋病常是肝病的外在表现,因此便又把肝与筋联系起来,归为一类。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肝生筋”。由于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肝与心之间,肝对心有资生助长的作用在治疗上补肝也就可以补心,因此便又把肝与心联系起来。这就是原文所谓的“肝生筋,筋生心”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本节是以寒暑燥湿风五气为基础,广泛联系其与人体、与万物的生化关系进行归类其具体方法就是列举自然方位,其次联系万物生长变化,其次联系人体脏腑及其所属器官,其次联本方位、本物体、本脏腑与它方位、它物体、它脏腑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所谓的:“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取类比象”。而“取类比象”的物质基础,则又是根据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是从生活实践中周密观察和认真总结而来。

(3)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

在研究自然气候变化与万物生长、人体生理活动方面,为什么要采取取类比象的方法呢?本节做了解释。这里所说的“玄”,有玄远、深远或不能完全理解之义“在天为玄”,意即天道玄妙,一时还不能弄清楚。这里所说的“道”,即道理或规律。“在入为道”,意即天道虽然玄远,但人总得要探索其道理,寻找其变化规律。这里所说的“化”,即变化。《天元纪大论》曾对“化”字作过解释,即:“物生谓之化。”五味”,主要是指可以供人食用或药用的动植物。“化生五味”,即天地之间的变化可以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反映出来。“智”,即聪明才智,也就是指人的智慧。“道生智”,亦即由于人的智慧就可以总结出自然变化的规律。联系上句,就是说由于人的智慧,就可以根据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来探索和总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玄生神”句中的“神”字,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中云:“存乎中者神也寂然不动者神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我之神也春夏为岁候之神…昼午为时日之神……推之于人,则仁义礼智,君子之神…乐天知命,道德之神推之于医,则神圣工巧,得其神也…精进日新,志惟神也…察之形声,则坚凝深,形之神也长洪圆亮,声之神也……诊之脉色,则绵长和缓,脉之神也…苍明净,色之神也…。”这就是说所谓“神”,质言之,就是指整个自然界中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外在表现。“化生气”的“气”字,指作用或功能。前后加以联系,这就是说自然界变化的道理虽然极其复杂而深远,当前一时还弄不很清楚,但是由于它本身的变化和运行规律总可以通过对土地上的各种物化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也就可以根据自然界中各种物化现象来探索其内在实质,总结其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学在研究自然变化的规律时,为什么要采取取类比象的观察、认识和说理方法。

【述评】

本节介绍了以自然界气候寒暑燥湿风为中心来联系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联系自然界中的一切物化现象的具体方法。认为自然界的变化虽然复杂深远,但是完全可以根据其外在的表现来探索其内在实质,总结其变化规律这些认识是符合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因此,我们对于以这一方法总结出来的许多内容,应该认为这是古人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认真观察所作出来的经验总结,必须加以认真对待,不能轻率加以否定。

【原文】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1),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2)其性为喧(8),其德为和(4),其用为动(5),其色为苍(6),其化为荣(7),其虫毛(8),其政为散,其令宣发(9)其变摧拉,其眚shěng为陨(10),其味为酸(11),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12)

【讲解】

(1)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前节已述及,神,是指自然界包括人体在内的正常变化外在表现本节及以下各节即具体介绍这些表现,并以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为中心加以经验归类。风是天之六气之一。一年四季之中,以春季为多风季节,而春主生,自然界的植物一般均在每年春季开始萌芽生长。因此,古人从经验中把六气中之风与五行中之木联系起来,归属一类,认为这是天地间一种正常物候现象。这就是原文所谓的“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

(2)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

筋,是人的五体之一。所谓“五体”,指人体的皮、肉、筋、脉、骨,亦即构成人体身躯的五种组织。筋,指人体的筋腱。古人认为人体肢体的活动与筋腱的作用密切相关。

人体肢体的拘急痉挛,中医叫“筋急”。人体肢体的弛缓瘫痪,中医叫“筋缓”人体肢体活动屈伸自如,中医叫“筋柔”。筋的作用以筋柔为正常,以筋急,筋缓为病态。由于筋的作用主屈伸,而屈伸运动在脏象上属于肝的作用,所谓:“肝者,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

筋的作用,可以视为肝的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原文谓:“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把筋和肝归为一类。由于在五行的概念中,“木曰曲直”,而“木”又与六气中的“风”密切相关,因此,又把“风”、“木与“筋“肝”、“柔”等联系起来。

(3)其性为喧

这里所说的“其”字和以下各句中所说的“其字,是指六气中的“风”五行中的“木”,五体中的“筋”,五脏中的“肝。以下各句是讲风、木、筋、肝的特点、作用、表现、与动植物生长的关系、灾变等根据这些特点,属于自然气候变化方面的就可以归属于“风”一类;属于自然界物化现象方面的,就可以归属于“木”一类;属于人体生理或病理变化方面的,就可以归属于筋”或“肝”一类。这些都是古人就实践中的观察,以五行概念为中心所作的经验归类。

喧,从字义上讲,有温暖之义。“性”,此处是指气候性质的寒热温凉。一年四季的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温暖是春天的气候特点。春与风密切相关,与木密切相关,归为一类,因此原文谓:“其性为。”

(4)其德为和

“德”,是哲学上的术语,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质或特殊规律《管子心术上》谓:“德者,道之舍。”“和”,指和平或缓和。此处可理解为气候上的不冷不热。“其德为和”,即指春季在气温上的特点为温暖,风的作用比较温和,风和日暖,是万物萌芽生长所必须具有的自然条件。

(5)其用为动

“用”,指作用;“动”,指运动。“其用为动,指风、木、筋、肝等其作用均与运动密切相关。前已述及,事物的变化来源于运动,所谓:“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就是说,在自然气候变化方面与风密切相关,在植物的生长方面与木本身的季节性密切相关,在人体的运动方面与人体中的“筋”密切相关,在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活动方面与肝的作用密切相关。

(6)其色为苍

苍,即青色,代表木色,凡事物外观为青色均可以和风、木、筋、肝联系起来,例如肢体出现拘急痉挛患者,面色常出现青色。肝病晚期患者,亦常出现青暗面色。任何疾病如出现青色外观,临床上即可以诊断为病位在肝,这是古人经验的总结。

(7)其化为荣

化,指变化,此处可解释为化生,亦即前节所谓的:“在地为化化生五味。”这是指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变化现象。荣,指繁盛,“其化为荣”,是指生长茂盛。这就是说,从自然界物化现象来说,生长茂盛与春有关与温暖和风有关。从人体运动现象来说,气血流畅,生机旺盛与筋有关,与肝有关。

(8)其虫毛

虫,是泛指自然界中的动物。大戴礼谓:“有羽之虫,三百六十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这就是说,凤凰等多种长羽毛的动物叫羽虫,麒麟等多种长毛的动物叫毛虫,乌龟等多种身长介壳的动物叫甲虫,蛟龙等身上长麟甲的动物叫鳞虫,人类等身上无甲无麟无壳、皮肤光滑的动物叫虫。羽虫、毛虫、介虫、鳞虫、倮虫,中医统称“五虫”。认为其胎孕生长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这里所说的“其虫毛”,就是说身上多毛的动物,其胎孕生长与温和气候及多风季节以及地区有一定关系。

(9)其政为散,其令宣发

政,指职能。令,指时令,即季节。散,高士宗解释:“散,敷布也”宣发,即宣通、生发。全句之意是:从自然界气候变化来说,春暖风和之令,万物因阳气的敷散宣通而生发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说,人体因肝的敷散疏泄作用而气血宣通。

(10)其变摧拉,其眚为陨

变,指反常的变化。,音省,过失之意,此指灾害。摧拉指崩溃陨,指陨灭。“其变摧拉,其为陨”,其意是: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春季温热太过,风太大不是和风而是狂风,那就不但不能有助于植物的萌芽生长,反而会使萌芽新生的植物死亡成为灾害。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说,筋的作用过度紧张,不但不能使人体肢体活动正常,反而会出现拘急痉挛、惊痫抽搐的“筋急”现象肝的作用过亢,泄太过,不但不能使气血流畅,反而可因肝阳上亢而出现卒倒眩仆,危及生命。

(11)其味为酸

酸,即酸味。由于植物果实多数均具酸味因此酸为木之味。由于天之六气中的风,人之五体中的筋,五脏中之肝,其在五行归类上均属木类,因此凡在临床表现上出现酸感觉的一切表现,例如:反酸、身酸痛等,在病机上均可考虑肝、筋、风的问题。

(12)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志,指人的精神情志。“其志为怒”,指人之所以发怒,与肝的作用失调有关。怒伤肝”,指人在发怒的情况下又可以反过来使肝受到损害。悲,指悲哀,也是指人的精神变化。“悲胜怒”,指人在发怒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悲哀的事,其怒气可以自然消失转化。风,指气候变化。“风伤肝”,指自然界风的变化严重反常影响人体时,由于风与肝属于一类,所以首先伤害人体的肝。燥,也是指气候变化,指气候干燥时,风力常常就变小。辛,五味之一。辛辣味的食物或药物可以使酸味减轻或消失将以上一段加以归纳,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自然界气候的严重反常及人体本身精神情志的极度变化,都可以使人体相应的器官受到损害发生疾病。这就是原文所谓的“怒伤肝,“风伤肝”。其二,发生变化之后,自然界本身可以自己调节恢复其正常变化。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燥胜风”。人体本身也可以因情志的变化饮食的变化而出现自稳调节,恢复稳定,因而在治疗上也就可以利用上述情况而进行主动的治疗,例如临床对于癫狂病人采用七情相胜的精神疗法。一般疾病食疗药疗上的“五味和合”等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运用。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悲胜怒”,“辛胜酸”。中医理论中,则以五行相胜的规律来加以解释和归纳。

【原文】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1)。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2),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8)其性为暑(4),其德为显(5),其用为躁(6)其色为赤(7),其化为茂(8),其虫羽(9),其政为明,其令郁蒸(10),其变炎烁,其眚燔焫(11),其味为苦(12),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13)。

【讲解】

(1)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南方气候相对炎热,故曰“南方生热”。热之极日火热和火属于一类,故日“热生火”。以火烧物,焦而味苦,故曰“火生苦”。在人体来说,心为君主之官,是人体中的最高主持者,人体中的生长变化无不在它的主持下进行,好象六气中火对万物的物化现象起主导作用一样。因此,古人把心归于五行概念中的火类。苦为火之味,故日“苦生心”。“心主血”,血与心密切相关,同属一类,故日“心生血”。血的来源是由于饮食营养变化而来,饮食营养的运化与脾胃的作用密切相关,故日“血生脾”,意即血生于脾。于此说明了五方、五行、五味、五脏之间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完全是从长期反复的实践和观察中总结而来的。

(2)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热是天之六气之一,故日“在天为热”。火是五行之一,热与火在性质上同属一类,热极就可以生火,故曰:“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3)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

脉,就是经脉,是人体气血流通之道,是人的五体之“在气为息”一句中之“息”字,作呼吸解。一次呼吸叫做一息。气血在经脉中流通运转,中医认为与呼吸密切相关。《灵枢·五十营》谓:“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以原文谓:“在气为息”。“心主脉”,脉与心密切相关,同属一类,故曰“在藏为心”。这样就把心、脉、息同前面讲的南方、火、苦、血等自然地联系起来。

(4)其性为暑

暑,有炎热之义,在季节上指每年的夏季。炎热是夏季气候上的特点,与五行中的火同属一类,故日“其性为暑”。

(5)其德为显

显,指明显,有明亮之义。五行中火的特性是炎上,红亮。在火热的作用下自然界的生长现象繁茂昌盛,十分明显,故日“其德为显”

(6)其用为躁

躁,张志聪解释为:“火之动象也。”高士宗解释为“气机迅疾,故其用为躁。”这就是说,在自然气候变化方面,夏季炎热,具躁动的气候特点。在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方面,脉和心对外界的各种反应迅疾,各种变化首先反映在心率和脉搏上的变化,故曰“其性为躁”。

(7)其色为赤

赤,即红色,代表火色。凡事物变化外观上表现红色,均可以和热、火、脉、心等联系起来,例如各种急性炎症,其外观常表现为红肿热疼。这种现象中医就叫有火;有热。临床治疗中即可以按火、热来作处理

(8)其化为茂

化,指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变化。茂,指茂盛。“其化为茂”,就是说从自然界物化现象来看,万物生长呈现繁密茂盛,主要在夏季,它与夏季炎热气候密切相关。从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气血流畅,与人体心的作用,脉的作用正常密切相关。

(9)其虫羽

羽,指羽毛。羽虫,指身上长羽毛的动物,主要指鸟类。“其虫羽”,就是说鸟类的胎孕生长与炎热气候有一定的关系。参见前节“其虫毛”条

(10)其政为明其令郁蒸

明,指明亮,明显,与“其德为显”之义相似郁蒸,高士宗解释为:“郁蒸,盛热也。”意即在炎暑盛热季节,常因气候炎热而使人有郁闷薰蒸之意,故日“其令郁蒸”。

(11)其变炎烁其眚shěng燔焫fán ruò

炎,指火热炽盛;铄,通“铄”,指熔化金属,《考工记》:“烁金以为刃。”此处指在反常情况下,可因过度炎热而致明显消耗,例如盛夏季节,人体因炎热而消瘦即属“炎烁”。燔,音凡,义为焚烧;焫,音弱,同燕亦为焚烧之义。“其眚燔焫”,意即炎热太过。从自然气候变化来看,可以引起焚烧成为灾害;从人体生理及病理生理变化来看,可以因火热太过津液消耗形成消烁。

(12)其味为苦

苦,即苦味。由于火烧之物,常为焦苦,因此苦为火味由于六气中之热,五行中之火,五体中之脉,五藏中之心,其在五行归类中均属火类,因此凡属在临床上表现为口苦咽干等一类表现,均可考虑心、脉、火的问题,按火症、热症加以处理。

(13)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其志为喜”,指人之所以能有喜悦的表现与心的作用密切相关。“喜伤心”,指过度欢喜会损害心,例如有人因突然高兴过度而出现卒倒眩仆,神志不清,即属“喜伤心”之类。恐,指恐惧。“恐胜喜”,指人在高兴喜中,如果有所恐惧,则其欢喜高兴自然消失。“热伤气”,即火热过盛的情况下可以使人体生理功能因过度旺盛而走向反面出现衰退现象,例如夏月中暑衰竭,即属于“热伤气”之类。“寒胜热”,指寒冷可以使炎热消退。“苦伤气”,指苦味的食物或药物可以因苦味具有清降作用而使人阳气受伤。咸,指威味,五味之一。具咸味的食物或药物多具寒凉作用。因火热太盛而出现口苦咽等症状时,使用咸寒治疗,亦有以“寒胜热”之意。如以五行概念来说苦为火味,咸为水味,因此“咸胜苦”,又有水克火之意。

【原文】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1)。其在天为湿,在地为上(2),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3)。性静兼(4),其德为濡(5),其用为化(6)其色为黄(7),其化为盈(8),其虫倮(9),其政为谧,其令云雨(10),其变动注,其淫(11),其味为甘(12),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13)

【讲解】

(1)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指东南西北四方之中的低平地方,由于低平之处,相对潮湿,故日“中央生湿”。湿与土,在五行中属于一类,土得水湿滋润方能生物,故日“湿生土”。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多数为甜味或淡味,甘在五味中亦可作淡解,故日“土生甘”。在人体中脾胃为仓廪之官,主饮食运化,饮食来源于水谷,脾胃能完成其纳化作用,其物质基础是水谷,故日“甘生脾”。饮食纳化正常就能使人体肌肉充盛,故日“脾生肉”肺在人体中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司呼吸。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得以进行,其能源是纳入人体的饮食营养物质与自然界中的大气在肺中进行综合作用后的综合物。这就是《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所谓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是在谷气与大自然清气的共同作用下,脾才能“生肉”。“肉生肺”,亦即肉生于肺。于此说明了五方、五行、五味、五脏之间的关系,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密切结合的有机体。

(2)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湿,即湿润之气,是六气之一,为自然界中正常气候变化之一种,故曰“在天为湿”。土是五行之一,土能生物,必须要有一定湿润才行,干土是不能生物的。天有一定的雨量,地才能生长万物,湿与土密切相关故曰:“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把天与地密切地结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

(3)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

肉,就是人体的肌肉,是人体的五体之一。“在气为充”的“充”字,有充实之义。高士宗注解云:“在气为充,土气充于四旁也。”“在气为充”一句,意即全身各个器官都是建立在土的基础之上,都是依靠脾土的运化作用而得到充实,然后才能进行其各自的正常生理活动。脾主运化,运化作用与脾密切相关,故曰“在藏为脾”,把肉、充、脾三者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同前面讲的五方中的中央,六气中的湿,五行中的土密切联系起来归属一类。

(4)其性静兼

静,指相对静止。兼,指无所不在。土地相对来说是处于静止状态,但由于它承载万物,万物都不能离开土地而生长变化,故曰“其性静兼”。

(5)其德为濡

濡,音如,有沾湿之义,引申可作滋润解。由于脾主运化,有敷布津液、滋润全身的作用,故曰“其德为濡”。

(6)其用为化

化,即“化生五味”。由于脾主运化,有将纳入之水谷变化成为精微物质输送全身的职能,这也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谓的:“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故日“其用为化”。

(7)其色为黄

黄,即黄色,代表土色。凡事物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黄色,均可以和湿、土、肉、脾等联系起来,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中医或列属湿热,或列属寒湿,认为属于湿病,属于脾病,因而在治疗上也就以助脾利湿或清胃渗湿为主要治疗方法。这是古人的经验总结。

(8)其化为盈

盈,有充满之义。“其化为盈”,高士宗注云:“物之充也”亦即土气生化作用正常,脾运化功能良好。从自然现象上说,则万物丰盛;从人体说,则肌肉壮…满。

(9)其虫倮luǒ

倮,同裸,指身上无毛、无鳞、无羽、无甲皮肤光平虫,即无羽毛鳞甲护身的动物的总称。《礼记·月令》“其虫倮”,希旦集解云:“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若蛙、蚓之属,皆倮虫也。”人属倮虫之最高级者。古人认为,课虫的胎孕生长与低平地带、气候湿润的环境有一定关系,故曰“其虫倮”,把它和中央、土、湿等联系起来。

(10)其政为谧mì,其令云雨

谧,音密,指安宁或平静。“其政为谧”,从自然现象中之方位来说,中央由于方位居中,受外来影响较小,一般相对安宁平静从六气中的湿来说,由于湿性凝滞,与风、火、燥、寒比较,相对静止。从人体脾胃来说,其作用主要是纳和化,与它脏相比较,也相对静止,故曰“其政为谧”。令,主要指时令脾旺于长夏,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潮湿较重,故日“其令云雨”。

(11)其变动注,其淫渍

动注,指雨水过多,高士宗注云:“云行雨施,故其变动注。”淫溃,指水邪泛滥。全句意即雨湿太甚,则可造成水邪泛滥,淫雨成灾。

(12)其味为甘

甘,即甜味,亦作淡味解。土地上生长之植物,其味多属甜味或淡味故日“其味为甘”。由于六气中之湿,五行中之土,五脏中之脾其在五行归类中均属于土因此临床上凡表现口淡、口甜,或小便发甜等,均可考虑脾胃按脾胃病定位进行辨证论治,例如对消渴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在内)的治疗,古人或用黄连之类清胃,或用白术之类健脾,即根据此理而来。

(13)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其志为思”,指人所以能够思考,与脾的作用密切相关。“思伤脾”,指过度思考就会损伤脾的作用。“怒胜思”,指人在发怒时就不能认真考虑问题。“湿伤肉”,即在湿邪过盛的情况下可以使肌肉的作用失常,例如在水饮内停的情况下可以使肌肤出现浮肿,在潮湿环境中可以出现肌肉酸重等,均属于“湿伤肉”之类。“风胜湿”,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风可以使潮湿的环境转为干燥,山雨欲来,阴霾蔽空,常常是几阵狂风,即雨散云消。从人体来说,水饮内停发为浮肿的患者,常常可以用疏风的方法发汗消肿。这些都属于“风胜湿”之类。“甘伤脾”,甘指五味,此处亦可作饮食解,饮食过度可以损伤脾胃的纳化功能。甘字亦可作甜味解,饮食甜味过多,常常可以使脾胃的纳化功能减退,出现中满现象,中医叫作“甘能壅中”。“酸胜甘”,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常有帮助脾胃纳化的作用,特别是在进甜食过多而出现胃脘胀满,纳食减退的情况下,进食酸味的食物或药物,常可使症状迅速改善,这就叫作“酸胜甘”。从五行概念来说,酸在五行中属木,甘在五行中属土,因此,“酸胜甘”,亦有木克土之意。这些都是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

【原文】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1)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2),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3),其性为凉(4),其德为清(5),其用为固(6),其色为白(7),其化为敛(8),其虫介(9),其政为劲,其令雾露(10),其变肃杀,其眚苍落(11),其味为辛(12),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13)。

【讲解】

(1)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西方气候相对寒凉和干燥,故曰“西方生燥”。西方地高山多,亦即《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谓的:“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金属埋藏相对多些,故日“燥生金”。由于西方相对寒凉而干燥,人们在饮食上偏嗜辛辣,故曰“金生辛”由于辛辣之味对于人体肌表有宣散作用,例如食用姜葱辣椒之类具有辛辣味的食物或药物可以使人温暖汗出,而肌表皮毛与人体的肺密切相关,故曰“辛生肺”,“肺生皮毛”。由于肺气的宣通与否与肾的作用密切相关,例如肺气不宣时,常常可以引起小便不利,肺气虚衰时,常常可以出现尿频遗溺,在五行概念上,肺肾之间的关系是母子关系,肺生肾,母病可以及子,故日“皮毛生肾”。

(2)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燥,即干燥,是六气之一,故曰“在天为燥金,五行之一,西方气候清凉而相对干燥,同时西方地高多山为金玉之域,故曰“在地为金”把六气和五行以及五方统一起来研究,把燥、金、西方归属一类。

(3)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

皮毛就是人体皮肤及附属于皮肤上的毛发,皮毛是人体的五体之一“在气为成”的“成”字,作完成或成熟解。全句意即人体气血流注,升清降浊,必须经过肺的作用才能最后完成。高士宗注此云:“在气为成者,感秋气而万物成就也。”这是从自然界的物化现象来讲的,其义一致。为什么人体气血流注,升清降浊等生理活动必须有肺的参予才能最后完成?这是因为肺司呼吸、朝百脉的原因,故日“在藏为肺”。这样就把皮毛、成、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

(4)其性为凉

凉,即清凉。从自然方位上来看,西方相对清凉些从季节气候特点来看,每年秋季气候相对清凉,因此,凉、西、秋在五行概念上同属于金,故日“其性为凉”

(5)其德为清

清,指清肃,亦指明净。每年秋季自然界现象是树凋叶落,但同时天气清明秋高气爽。这也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谓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故曰“其德为清”。

6)其用为固

固,指坚固,亦指保卫。“其用为固”一句,张介宾注云:“坚而能固,金之用也。”王冰注云:“固,坚定也。”高士宗注云:“万物成实,故其用为固。”这就是说从自然气候变化与物候现象来看,每年秋季植物生长已是完全成熟时期,居于巩固阶段,从人体生理变化来看,人体纳入的水谷通过肺的作用与天气相交,气血流注,升清降浊至此完成,产生出人体的真气,因此肌表坚实,腠理致密,正气抗邪能力增强,故日“其用为固”。

(7)其色为白

白,即白色,代表金色。凡事物变化外观表现白色,均可以和凉、燥、金、肺等联系起来,例如在气候清凉的季节中,人的皮肤颜色便相对白皙一些。临床经验凡属肺虚患者,颜面常呈苍白,即其例证。

(8)其化为斂

斂,指收斂,亦有聚集之义。每年秋季,在自然物化现象中,生长现象多数停止处于收状态,春夏生长之物完全成熟可以收取聚集,故日“其化为”。

(9)其虫介

介,指甲壳,介虫,指带有甲壳的虫或水族。“其虫介”指带甲壳的生物,其胎孕生长与秋季清凉气候有一定关系。

(10)其政为劲,其令雾露

劲,指锐利有力。每年秋季,西风刚劲,树凋叶落,自然界一变而为一片萧索景象,故日“其政为劲”。雾露,表示清凉。“其令雾露”,意即秋季气候由炎热变为清凉。

(11)其变肃杀,其眚shěng苍落

肃杀,即肃清和杀灭。苍,此处指树木,苍落,指树凋叶落,毫无生意。“其变肃杀,其苍落”,就是说如果秋气太过,自然界物候现象就可以过早地由收而呈现一片萧条,形成灾害。眚shěng(形声。从目,生声。本义:眼睛生翳(yì)长膜)生,在五行属性上属木;杀,在五行属性上属金;杀太过就会影响生,亦即金克木或金乘木之意。

(12)其味为辛

辛,即辛辣味,为五味之一。由于辛辣之味可以宣肺散寒,与肺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古人将五味中之辛味与五脏中之肺、五行中的金归属一类,故日“其味为辛”。

(13)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其志为”,指人之所以能有忧悲的表现,与肺的作用密切相关。“伤肺”,指优悲过度可以使肺气受到损害。“喜胜忧”指在优悲过程中突逢喜事,则又可以使优悲现象消失转化。“热伤皮毛”,即过热的情况下可以损伤肺的作用。从五行概念来说就是火克金或火乘金。“寒胜热”,即寒凉可以消除温热。此处是承“热伤皮毛”而言,意即热伤肺时,可以用寒凉来消除肺热。“辛伤皮毛”,指过服辛辣可以因辛散太过而使肺受损伤。“苦胜辛”,指苦味的药物可以因苦味药物的清降作用而制止辛辣之味的辛散作用,使之不至于过于辛散。从五行概念来说,苦属火,辛属金,因此,“苦胜辛”有火克金之意。

【原文】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1)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2),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3)其性为凛(4),其德为寒(5),其用为□(6),其色为黑(7),其化,其政静,其令□□(10),其变凝冽,其冰雹(11),其味为成(12),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13)。

【讲解】

(1)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北方气候相对寒冷,故日“北方生寒”。水性寒凉,故日“寒生水”。水气多之处为海,海水味咸,故曰“水生咸”。在人体来说,肾主水,咸为水之味,故“咸生肾”。

肾主藏精,髓属精之类,髓藏于骨中,骨以髓为养,故日“肾生骨髓”。人体中的肝与肾气是母子关系,肝的作用正常与否与肾水的充足与否密切相关,故曰“髓生肝”。在此把北方、寒、水、咸、肾、骨、髓、肝等密切联系起来。

(2)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

寒,是天之六气之一,故曰“在天为寒”。水是五行之一,故日“在地为水”。气候寒冷,水性寒凉同属一类,故曰:“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把天地间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水密切联系起来归属一类。

(3)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

骨,是人体五体之一,骨的作用是任身,亦即作为人体的支架。“在气为坚”中的“坚”字,作坚硬解,意即骨质坚硬,才能支撑身体由于骨中之髓是精之所化,肾主藏精,因此骨属于肾。骨、髓、肾、坚同属一类,所以原文谓:“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

(4)其性为凛

凛,音林,有寒冷及战慄之义。在季节上冬主寒,寒冷是冬季气候上的特点,寒冷时常出现战,因此战亦称寒战,故日“其性为凛”。

(5)其德为寒

寒,即寒冷。“其德为寒”,与“其气为凛”之义相近似,亦即季节气候上的特点为寒冷之意。张介宾注此云:“冬气寒冷,水之德也。”

(6)其用为

□,阙文。张介宾补为“其用为藏”,注云:“藏字原阙脱简也,今补之,闭藏生气,水之用也。”高士宗补为“其用为操”,注云:“原本阙,今补…操,贞固也。”

所谓“藏”,即闭藏,从自然气候特点来说,冬季万物闭藏;从人体生理特点来说“肾主藏”,是人体中的储藏系统。“操”字,亦有坚持固守之义,与“藏”义近,但从中医常用术语看,似以张注“其用为藏”,补为“藏”字较好。

(7)其色为黑

黑,即黑色,代表水色。凡事物变化在外观上表现黑色,均可以和寒、水、肾、骨等联系起来,例如临床上患者面色出现黑色时即可定位在肾,定性为寒。这是古人经验的总结。

(8)其化为肃

肃,即肃清,亦有肃静之义。张介宾注云:“肃然静定,水之化也”高士宗注云:“其化为肃,物之常也。”每年冬季物化现象相对静止,处于闭藏状态,故日“其化为肃”。

(9)其虫鳞

鳞,即鳞甲,鳞虫,指带鳞的动物,主要是指鱼类鱼类的胎孕生长与水密切相关,故“其虫鳞”。

(10)其政为静其令□□

静,指静止,其义同前。□□原阙。张介宾补为“闭塞”,注云:“闭塞二字原阙,今补足之,天地闭塞,冬水令也。”高士宗补为“严贞”,注云:“严寒贞固,故其令严贞。”两家所补,均不甚贴切,似以补为“冰雪”为妥。以“令”字,主要指时令。参看以上各节,“其令”均突出了时令的特点,如东方、风、木一类,其令“宣发”南方、热、火一类,其令“郁蒸”3中央湿土一类其令“云雨”西方、燥、金一类,其令“雾露”;本节北方、寒、水一类,冬令严寒,冰雪为严寒季节的特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拆,勿扰乎阳。”盖即此义,故补以“冰雪”较为贴切。

(11)其变凝冽其眚冰雹

凝冽,指冰天雪地,十分寒冷,“冰雹”,指天降冰雹。“其变凝冽,其冰雹”,指天气寒冷过甚,或出现冰雹,就会伤人伤物成为灾害。

(12)其味为咸

咸,即咸味,水之大者曰海,海水味咸,故咸为水味。由于六气中之寒,五行中之水,五体中之骨,五藏中之肾,其在五行归属中均属水类,因此临床上表现为口中咸味,或在饮食上喜咸恶甘时均可考虑定位在肾,定性为寒,按阳虚进行辨证论治。

(13)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恐,即恐慌、恐惧。“其志为恐”,指人之所以能有恐惧表现与肾的作用密切相关。“恐伤肾”,指过度恐惧时可以使肾受到损伤,例如人在过度恐慌时可以出现尿失禁等,即属于“恐伤肾”之临床表现。“思胜恐”,指人如能平静地思虑问题,则恐惧情绪就会消失或转化。“寒伤血”,血为精的一种周澂之《读医随笔》谓:“精有四:日精也,血也,津也,液也。”在肾寒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燥胜寒”此处“燥”字应作燥热解,即以热胜寒之意,意即因肾阳虚衰而出现伤血现象时可以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据报导,对现代医学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病的治疗,多采用温肾之剂为主而取得效果当即此理。“咸伤血”,咸属水属寒血得寒则凝之意。“甘胜寒”,甘为土味,寒属水类,“甘胜寒”,从五行概念来说,即以土制水。甘属脾,寒属肾,脾肾为人之先后天,“甘胜寒”,亦可理解为以后天补先天。

【述评】

以上五节,主要介绍了如何以天之六气及地之五行为中心具体联系自然界的各种物

化现象及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现象,亦即对原文所提出的“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的具体回答。

一、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把天地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人体的生理、病理生理以及自然界的物化现象等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如五方、六气、五行、五味、五色、五脏、五体、五志、五虫等,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地、人相应的统一整体观。

二、在此五节中,以天之六气、地之五行为中心进行了归类。如把东方、风、木、酸、苍、肝、筋、怒等性质相近而又经常联系在一起的一类现象归属为一类。这种联系和归类,不是出于主观想象,而是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多次的重复、验证,将其具有共同性质、作用、表现、变化(即所谓性、用、德、化、政、令、变、青等)的类现象,以五行的形式,进行了归类。

三、这种联系和归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原文所列举的自然现象,其相互关系不外相互联系、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三个方面。如风、木、酸、苍、肝、筋、怒等即属于相互紧密联系的一类,在临床上就可以据此来诊断疾病的部位,如对因怒而发病者,或出现抽搐、肢体拘挛“风”的表现者,或外观色青、口酸、反酸者,即可定位在肝。如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等,即属于相互资生的关系,治疗时即可根据其相互资生的一面,补其不足。如怒伤肝、酸伤筋、悲胜怒、燥胜风、辛胜酸,即属于相互制约或克伐的关系,在诊断和治疗上,如属大怒而病,就可以定位在肝,除采用疏肝泻肝等法治疗外,还可以根据肺胜肝的关系,补肺以制肝。

上述这些规律性的认识,虽然是以五行和六气概念为中心来归类经验、阐述道理的,但是其具体内容则都是在长期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医药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绝对不能因为涉及五行归类而轻率加以否定。

【原文】

五气更立,各有所先(1),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2)帝日病生之变何如?歧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3)。

【讲解】

(1)五气更立各有所先

五气,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之气,这里指风火湿燥寒。“更立”,是指互相改变。“各有所先”,指前述五气各有其先期而至的时候。这就是说风火湿燥寒虽然各有其所属季节,即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但常常又可以出现与所属季节不相应的特殊气候,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以前所述各节是述常,此处所述的是言变。前者属于运气学说中的“主气,后者属于运气学说中的“客气”。对于气候变化,运气学说认为有常有变,因此在具体运算和运用中,一定要知常知变。这是运气学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

(2)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这是指“客主加临”。所谓“客主加临”,即以“客气”加在“主气”之上对比分析,如果客气与主气性质上一致,例如主气是阴风木之气,加在主气之上的客气也是厥阴风木之气,季节气候变化并不特殊,这样情况就问题不大,这就叫作“当其位则正”。反之,客气与主气不一致或完全相反,例如主气是少阳相火之气,加在主气之上的客气是太阳寒水,这样季节气候上就可能出现特殊的变化,本来这一季节应该炎热,但是由于客气是太阳寒水之气,反而出现了寒冷,直接影响了生物的生长,应长不长,这样就会出现异常,这就叫作“非其位则邪”。

(3)病生之变何如?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前节是指气候变化而言,此言是指气候正常与否与疾病的关系而言。“气相得则微”,是指主客之气一致的季节,即气候正常,则疾病就少就轻;“不相得则甚”,指主气客气不一致的季节,即气候反常,则疾病就多就重。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主气与客气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发病学上的密切影响,介绍了推测气候变化正常与反常及判断人体疾病轻重、预后良否的具体方法,告诉人们对于气候变化要知常知变及以常测变。这是古人可贵的经验。

【原文】

帝:主岁何如(1)?歧伯曰:“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2);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3)。侮反受邪海而受邪,寡于畏也(4)帝曰善。

【讲解】

(1)主岁何如

主岁,即值年岁运。值年岁运称大运,亦称中运值年岁运以天为符号、按前述天干化五运之五行相生次序依次轮迴运转。亦即按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次序轮流主岁。这也就是马莳所注:“主岁者,亦谓前五方之气各治一岁之政也。”

(2)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

五运之气各有太过不及,亦即可有盛衰。这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讲过的:“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气有余”,即指值年之岁运太过。在推算上,凡年干属阳的均属太过之年,例如甲年为土运太过之年,庚年为金运太过之年,丙年为水运太过之年,壬年为木运太过之年,戊年为火运太过之年。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岁运太过之年在气候变化上除了本身气候偏盛之外,它还要影响它所胜的气候和它所不胜的气候,例如土运太过之年,除了当年湿气偏盛之外,它还要影响到水,亦即雨量要受到影响出现反常,它还要影响到木,亦即风速也要受到影响出现反常,这就叫作:“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从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是一样,例如人体脾湿偏盛时,它不仅在临床上表现为脾湿偏盛的症状,如腹满、泄泻等,它还要影响到肾,在临床上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状,也可以影响到肝,在临床上出现肝区疼痛眩运、

甚至肢体拘急等症状,这也叫作“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

(3)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

“其不及”,是指值年岁运不及,在推算时凡属年千属阴之年,均属不及之年,例如已年属土运不及之年,乙年属金运不及之年,辛年属水运不及之年,丁年属木运不及之年,癸年属火运不及之年。岁运不及之年,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在气候变化上除了本身气候偏衰之外,它还要影响到它所不胜的气候和它所胜的气候,例如土运不及之年,除了当年气候偏燥以外,它还要影响到木,即风比较多出现反常,它还要影响到水,即雨量受到影响出现反常,这就叫作“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从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说也是一样,例如人体脾气虚衰的情况下,它不仅表现为脾虚症状,如纳少、便溏、消瘦等,它还要影响到肝,在临床上出现肝区疼痛、出血、失眠等,也可以影响到肾,在临床上出现腰痛、尿少、浮肿等症状,这也叫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4)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

侮,指以下犯上,例如木本应克土,但如果木不能克土,土反过来影响了木,使木出现了反常,这就叫“侮”。“侮反受邪”,意即本身反受己所胜者之侮而出现反常,例如前述之木反受土侮而发病,即属“侮反受邪”。“寡于畏也”句中之“寡”,指失去;畏,即正常的克制,意即“侮反受邪”的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正常的克制所致。五行学说不仅强调相生,而且更加强调相制。这就是在后面《六微旨大论》中所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侮反受邪,寡于畏也”一句,说明了“制”在维持正常的气候变化及正常生理活动和病理生理活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述评】

本节主要介绍了五运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各种气候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气候变化必然要涉及其它气候变化,同时也必然受到其它气候变化的作用和影响。从人体脏腑之间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来说,一个脏器有病,必然要涉及到其它脏器,同时也必然受到其它脏器的作用和影响,因而也就提示我们:不论是分析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或是分析人体疾病的病机中,都必须从全面来考虑问题,不能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这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在运用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学中的精华。

【本篇小结】

(1)本篇指出了运气学说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现象,正如原文所谓的“始正天纲,临观八极”,是古人对自然现象认真观察后的经验总结。

(2)本篇一方面指出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在认真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运气学说把它作为阐述自己的认识和归类自己经验的说理工具,这就是原文所谓的“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考建五常”;但另方面又同时提出,对待阴阳五行的运用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强调一切必须根据实际观察这就是原文指出的,在“不合阴阳”的情况下,则“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3)本篇较详细地介绍了司天在泉四间气的运行规律及计算方法。

(4)本篇指出了天地之间的运动形式是呈旋转式的圆周运动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并且明确指出人所居的土地是悬浮在宇宙之中,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冯乎?…大气举之也”。

(5)本篇指出了六气的作用及其常和变在自然界的各种外在表现。

(6)本篇指出了自然气候变化与脉诊的关系:一方面强调了不能以脉测天,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天地之变,无以脉诊”但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与天地相应,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并且可以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这就是原文所谓的:“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7)本篇介绍了以天之六气及地之五行为中心,联系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生理表现以及自然界各种物化现象的具体内容。在介绍这些具体内容中,首先述常,然后论变,最后强调了五气相关,五脏相关。对如何了解和分析自然现象以及人体生理和病理生理现象作了十分系统地、全面地介绍和总结。


                                                                                                                                                                                农夫·李昱斌  学习笔记

2020.11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393评论 5 46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90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391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03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13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03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07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5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0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56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74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84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69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99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68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4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