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这本书也读了有3个月了。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周国平,和书名《灵魂只能独行》。以下是我读书的一片感悟和思考。慢慢觉得读书如果不做笔记好像就白读了。而写读书感悟更是一种提升和思考。
灵魂篇
灵魂上的修行会决定我们的生活品质,不在乎物质的丰富与否,是一种内在的丰盛。这种丰盛一直让我渴望且追求着。
开篇就被黑格尔的一句话吸引住,“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就像作者说的,没有祭坛,就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唯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这不就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么,经常让我觉得脊梁骨渗的发冷,更多的是无奈。这种所谓没有的祭坛带来更多的是内心的焦虑和空虚,于是急于用外在的匆忙和喧嚣来麻痹内心的不安,用财产和知识的富裕来填满精神的贫困。
从小我也是受无神论的教育长大的,可我在接触到基督教的时候,我信了上帝。不是因为无知和没文化。而是在你真是了解一个信仰和一种文化后,体会到了这种力量带给你在心灵上的改变,便信服。我没有研究的多么透彻,或信仰的多么虔诚。可信仰就是一种敬畏和爱,这种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自发的遵守。犯错会被自己的灵魂谴责。而爱不再是狭隘的情爱,它应该逐渐成为一种关爱。不是说有了信仰,人就会变得有多好,这个变化是在自己与灵魂与上帝的一点点亲近中进步的。但没有信仰,却是极可怕的。我们所谓的无神论,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什么都不信就是奉自己为神。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必会有所敬畏。在有敬畏的人心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底线和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书中说到信仰时,用了一种比喻似乎让我柳暗花明。他说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
书上说灵魂是一个游子,它必定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生活过,见识过完美无缺的美和善,所以,当它投胎到肉体中以后,现实世界里的未必完善的美和善的东西会使它朦胧地回忆起那个理想世界,这既使它激动和快乐,又使它不满足而向往完美的美和善。
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
看到这段的时候正好坐在飞往菲律宾的飞机上,又一次的旅行。从窗外望出去,那些云,点缀在那么蓝的天空和湛蓝的海面上。恍惚间,好像灵魂引导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这么爱旅行,是灵魂需求吧。那个现实的,不堪的世界,呆久了总要出来透透气。在路上安静下来,让灵魂跳出来和自己对话,和世界对话,和自然对话,然后慢慢成长。
人生来,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在什么家庭和阶级中。都无贵贱之分。可随着自身的发展,灵魂的高度慢慢地隔离出一种灵魂上的贵贱。那个广场上栖身于箱子里的第欧根尼和亚历山大大帝,地位上的天差地别,却也掩盖不住灵魂的贵贱。地位和财富都可以随风而逝,而这种灵魂却是永恒的。
作为一个已经步入婚姻的女人,我经常会思考,我们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是不是一味想找个在灵魂上能深入契合的人。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但在自己慢慢和上帝践行的过程中,似乎感受到了灵魂的独一性。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
就如书中所述,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所以上帝说婚姻是一个三角关系,夫妻二人都向着上帝的方向前行,便会越走越近。形成一个稳固的三角形,否则只是两个人各自扯着绳子的一端,彼此拉扯,直到绳子应声而断。因为我们的本性都想赢。
我们古语经常说知足常乐,这种知足定是在物质上的知足,而不应是精神上灵魂上的知足。从书上又习得了一种观念,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因为在灵魂上不满足的人拥有的快乐更为丰富。而后一种便不言而喻了。
为人篇
人之为人,是因为人身上既有动物性,又有神性。所以人有局限性又有超脱的精神追求。生而为人,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生在何种家庭,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外貌,健康,爱情,家庭。似乎都在不可控的范围内。唯一可控的就是如何做人,做人的态度。如书上述,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
在书中,又学到一个很扎人心的理念,叫“己所欲,勿施于人”。我们之前一直学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要的,自然更不能给别人了。可“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和修养了,它尊重了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和喜好,那么也尊重别人的方式和喜好。在中国的教育中,太多的“为你好”绑架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就连最简单的吃东西,都觉得我爱吃你也应该爱吃。这件事对你好,你就应该这么做。这条路我认为适合你,你就应该这样走。可是重要的是个人的意志和自由。不是么?哪怕摔跤,痛苦,流泪,后悔。那也是自己走出的路。先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晋升到“己所欲,勿施于人”。
之前总是浅薄的认为骄傲必败,骄傲就是错的。中国人讲究谦卑,却有多少谦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呢。书中的这段话点醒了我,
骄傲和谦卑未必是反义词。有高贵的骄傲,便是面对他人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不卑不亢,也有高贵的谦卑,便是不因自己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傲视他人,它们是相通的。同样,有低贱的谦卑,便是面对他人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奴颜婢膝,它们也是相通的。真正的对立存在于高贵与低贱之间,而不是骄傲和谦卑。
圣经所得
虽然我是一个基督徒,却在读圣经的悟性上很浅。周国平说他不信任何宗教,可是对于圣经的感悟会给予我很多灵感。
上帝说要爱你的仇敌。可爱的人我们都会爱,不需要付出努力。爱亲人,爱朋友是容易的,恨你的仇人也是容易的,这是我们的本能。可是爱那些不可爱的人却是一种极大的功课。书上写道,一切恨都源于人的局限,都证明了人的局限。爱在哪里?就在超越了人的局限的地方。我想突破这种局限的方法唯有灵魂的修行吧。
幸福or苦难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仅仅属于灵魂。
幸福只属于灵魂,肉体只会有快感,却不会有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一开始人人都自以为能够得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拥有的东西。
苦与乐的数量取决于他的遭遇,苦与乐的品质取决于他的灵魂。苦难并不是万能的,经历过都会有灵魂上提升和收获。而是在于经历苦难的人的内在品质有多少汲取力,才会有多少积淀和成长,否则只是被苦难折磨与打败。
人们对于苦难的感受一般有三个阶段:事前不敢想象,到时必须忍受,过后不堪回首。
对于苦难,似乎有点小小的经历和感受。所以每句话都好像砸在心窝上。如果在苦难来临前,让我知道,我会撑不过去,自己就把自己吓怕了。可是真的来了,你就多了一种平静和坦然,好像身陷台风中心,反倒多了一种意外的平静。因为没有选择,无法后退。只能前行,忍受,坚持。所以古语说没有遭不了的罪,只有享不了的福。而过后却多了种后怕和恐慌。对于那种经历过的痛苦也常常不想回忆。所以真正经过过苦难的人,多数都闭口不提。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不想也不敢再陷入那种灰色的回忆中。所以人生无非是等和忍的交替。
文章中有很多书中摘抄,也有自我思考。观点观念的浅薄是必然的,在摸索中寻求进步。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