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鲁斯·贝本梅尔
当孩子的做法和我们想的不一致时,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而我们会去评判他,还是先询问,这却能区分愚蠢和聪明的家长。
询问技巧,在正面管教里,叫做启发式提问,也叫"带着好奇的问题"。
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我却经过了漫长的修炼。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沟通和处理能力,总是被一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一、提问而不命令
五一劳动节,先来说说劳动的事儿。
2岁多的孩子,就对驱使和请求很敏感了。
爸爸回家后说,去,帮爸爸拿拖鞋来。一岁多的孩子会屁颠颠去拿,而两岁多的孩子就不一定理会你了。
如果爸爸说,爸爸的拖鞋在哪里?谁可以帮忙拿一下?孩子一般第一个冲过来服务。
2-4岁的孩子,更希望自己思考怎么做,而不是按妈妈说的做。
我曾经和啊谷说,以后出门,你的任务是自己负责拿纸尿裤下楼扔掉哈。一开始他很愿意承担任务,时间长了就懈怠了,也由于我们的督促方式不对。
出门前,如果我说,快去拿你的纸尿裤出来。他多半会说,不要,妈妈拿。
如果这么说,我们要出发啦,出门前还有什么要做的呢?或者,你好像忘了什么呀?孩子多半马上去拿。
二、提问而不指责
指责让人潜意识里就想反抗、不愿合作,提问却能引导出人的潜意识的目标。
啊谷2岁多时,有天睡醒,我希望他自己找到袜子穿,问,你的袜子在哪里?
他说在书房,然后马上自己去拿,可是那里只有一只。
当看到一只袜子,我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袜子脱得这边一只那边一只?
这是我儿时的固有模式,带着指责的问题,但我那时已有所修炼了哈。
我继续提问,还有一只袜子在哪呀?你记得吗?
他非常积极地大找特找,后来在另一个房间找到,很开心地拿给我。
我正在做别的,说,那穿上吧。
可是过会儿注意到他还没穿上,过道里有一只,另一只没看到。
我有些急,问,袜子为什么还没穿,另一只袜子呢?
他手一指,说在那里,电视柜上。人纹丝不动,毫无积极性。
我第一反应又是,为什么刚找到的你又一边放着一只啊?
事实上我也是这么说的,修为显然不够用了。
啊谷愣在那边。
我反应过来,赶紧组织语言,你是怎么把袜子分开放两个地方的?——好别扭的启发式提问,不过还好,把指责包装起来了。
用“怎么……”,总比“为什么……,为什么不……”,来的好些。
2岁多的啊谷笑了,开始努力穿袜子。
三、提问而不反问
被包装起来的指责式提问,显然只能对付低龄的孩子。
与其说那是提问,不如说是反问,我的童年固有模式——带着负面情绪的反问。
谷爸对我的反问句已很敏感。
某天,谷爸问:你今天怎么不吃螃蟹呀?
我说:我咳嗽能吃螃蟹吗?(反问隐藏着你居然没想到我咳嗽的埋怨)
他烦:知道了知道了…(话题结束)。
后来类似事件,谷爸问:你今天怎么不吃芒果?
我说,我有些咳嗽,吃什么水果比较好?
他说,哎呀是哦。然后去拿枇杷膏给我泡水。(当时我也没想到枇杷膏。)
妈妈的语言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大,妈妈爱抱怨,孩子就以抱怨的方式保护自己;妈妈爱指责,孩子就以指责的方式保护自己;妈妈爱挖苦,孩子就以挖苦的方式保护自己。
某天,我问啊谷,你怎么还没穿好鞋子?
啊谷:不是正在穿吗?
某天,我进门前提醒,自行车停好没有?
啊谷:不是正在停吗?
我感觉他很欠揍,同时也觉察自己很欠揍。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四、带着好奇的问题
在启发式提问方面,我的修炼一直没有到位,然而,最近有点渡劫成功的感觉。
啊谷2岁多开始,都是自己独立尿尿,自己脱裤子穿裤子,尿完还自己倒入抽水马桶,不用他人帮忙。
前几天晚上, 他非要我抱着他,以把尿的姿势尿尿……
我心想,这是什么毛病啊?我们从来不把尿啊。
他又尿急又心急,缠在我身上大喊大叫,妈妈抱着尿!
我问,你早就会自己尿的啊,怎么突然要这样了?
这个问题显然感觉不好,啊谷不回答我,继续闹。
我说教:不可以,你自己会的,你都3岁半了。
他坚持闹了一会儿,最后忍不住了,只好自己尿。
第二天饭后,我们带着孩子们去医大校园里散步玩耍。
中途啊谷要尿尿,爸爸带去男厕,又是要把尿姿势,爸爸闹不过他,关键也有力气抱,就由着他了。
我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现象。
本来总用指责的问题和说教的我,那晚真心是好奇啊,提问就不一样了:啊谷,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尿尿的呢?
啊谷说,XX(邻居孩子)都是这样啊。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答案,之前我的那种问法怎么都问不出来。
我继续好奇地问,原来是这样啊?那今天是爸爸有力气抱你尿,如果妈妈一个人带你出来可怎么办呢,你知道妈妈抱不动呀?
啊谷:那啊谷自己尿。
谢谢哈,那你看爸爸今天打球膝盖受伤了,走路一顿一顿的,刚才抱下更严重了。下次他的腿很痛没办法抱怎么呀?
没想到啊谷跑上前去摸摸爸爸的腿,说,下次抱不动就啊谷自己尿。
于是我又问,奶奶和外婆最近腰疼,也没办法抱你怎么办?
啊谷:自己尿啊!外婆前几天脖子痛,啊谷给她摸几下,亲几下就好了……巴拉巴拉……
就这样,没任何责问,没说教,没建议,孩子自己把问题都解决了。
五、好奇的前提是开放的、接纳的
比起启发式提问,我更喜欢带着好奇的问题这个表述,因为前者目的性和优越感强,后者更加欣赏和平等,都意在启发。
可能爸爸妈妈们要担心,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预计中的,或者不符合“标准”,怎么办?
其实只要是带着好奇的问题,就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因为带着好奇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开放的内心,完全的接纳。
因为如果不接纳,提问时会有意引导,变成——如果爸爸腿疼得都抱不动你还要抱啊?这就不是带着好奇的问题了。
没有任何既定预期和标准答案,才能不带评判的用客观事实提问,孩子也会更理性地思考。
即使他回答还是要抱,我也会接纳,好,妈妈来抱抱看……
真的抱不动呀,能不能想个办法帮帮妈妈呢?
小朋友是爸爸妈妈的照妖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的老师,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我们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疏通和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