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卢森堡所著的《非暴力沟通》一书是被我先生安利的,而他也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提及这个词,来提醒我好好说话。我于是觉得有必要认真读上一读,果然,开卷有益。
书的第一章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以及非暴力沟通过程:1)什么是我的观察;2)我的感受如何;3)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4)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第三至六章分别就以上四个要素或过程进行了阐释。
观察,即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关键在于区分观察和评论,如果混为一谈,则对方倾向于听到批评引起逆反心理。推测、预测、缺乏依据、评价他人的能力/形容词/副词,“总是”“从不”等言过其实的词,“经常”“很少”等概述的词,属于评论。
感受,关键在于具体的表达感受的词,而不要和想法、评论、观点混为一谈。
需要,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感受。别人的行为可能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责备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出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而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显然比评判更能获得他人的积极回应。
请求,关键在于提出具体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请求和命令的区别体现在请求没有被满足时是否仍然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或指责或者利用对方的内疚,那就属于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在于重视双方的需要,在诚实沟通和倾听的基础上努力兼顾双方的需求,至少不会因沟通不畅或者方式不当而恶化。
倾听的力量。首先要充分体会他人的处境,不要急于: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遇到别人说“不”或沉默时仍然要努力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关于爱自己。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是无意义的,我们可以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并宽恕自己。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为了逃避惩罚,不想感到羞愧,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等。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来选择生活。
表达生气。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或者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即使我们仍然有强烈的情绪。我们需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惩罚的局限性:我希望他怎么做?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
不要试图去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表达感激:1.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表达感激时揭示内心活动,避免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
当我们让自己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了他人散发光芒。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