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漫长旅途中,教师们宛如负重的行者,默默承受着压力与疲惫。2025 年 1 月 8 日,星期三,于这一方小小的校园天地,一场考试的前夕,紧张与无奈交织弥漫。
明天,考试的钟声即将敲响,老师们怀揣着复杂的心情,期盼着这场考试过后能有片刻喘息。这段时间,试卷成为了师生之间唯一的纽带。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埋首于试卷之中,从晨光微熹到暮色沉沉,小小的课桌上时常可见放着的语数英三科练习或模拟卷。老师们也未能幸免,埋在堆积如山的试卷下,不停地批改、讲评、订正,仿佛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循环。每一个红勾、每一处批注,都倾注着心血,然而换来的却是孩子们日益麻木的状态。他们做题做得“皮”了,对于成绩的好坏已无动于衷,课堂上的注意力也如风中残烛,飘忽不定。稍不留神,教室里便会乱成一锅粥,打闹声、争吵声此起彼伏。好言相劝早已石沉大海,老师们无奈之下,只能提高音量,用“河东狮吼”来维持秩序,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于我而言,考试成绩的高低本不该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尺。但学校的一些做法,却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老师和孩子们在成绩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能用好坏来衡量这样做是对是错,毕竟大环境下为了生存得有成绩为立足点。再看那些被反复强调的知识点、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究竟有多少真正被孩子们吸收内化?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是否只是一场老师的自我感动?孩子们在这过程中,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好奇,只剩下应付与疲惫。
而家长们,也被这场教育的“风暴”卷入其中。他们的心紧紧系在孩子的成绩上,每天在工作与生活中,都无法放下对孩子在校表现的担忧。几天没有收到老师的信息,便会陷入无端的猜测与忐忑之中。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在这高压的教育环境下,与孩子一同焦虑、一同迷茫。
其实,孩子们又何尝容易?他们还未真正理解学习的意义,在青春的懵懂中肆意玩耍,哪管什么形象与安全。他们被作业和考试驱赶着,在成长的道路上大大减少了娱乐的时间,尤其那些学困生更是在不同老师的监督下不停的炒冷饭,以至于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估计都已不存在,只是在不断压迫下完成手头任务罢了。
估计明天就考试结束后,老师们谈论的话题恐怕难以避开成绩。哀叹声或许会在办公室里回荡,那是对这段时间辛苦付出却收效甚微的无奈宣泄。但此刻,我们唯有静等明天出结果,盼望着假期的来临,让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都能从这紧张的氛围中解脱出来,长舒一口气,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寻找那条通往真正成长与进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