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圆融”是一个融合了中国哲学(尤其是佛、道思想)的术语,强调在动态与静态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平衡、无碍的境界。
动静:
动,代表变化、行动、活跃、外在表现;静,代表稳定、安宁、内敛、内在沉淀。 两者看似对立,但在中国哲学中,它们被视为相辅相成的两极。
圆融:
源自佛教华严宗思想,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无矛盾障碍的和谐状态。圆融不是简单的调和,而是超越对立,实现本质上的统一。
动与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互相成就。
佛道修行中,无论行住坐卧(动)还是打坐冥想(静),心性始终如如不动,不被外境扰乱,即“动中静,静中动”。
处事时既能积极行动,又能适时沉淀;既能应对变化,又能保持内在定力,达到“外动内静,外静内动”的平衡。
“动静圆融”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教人在变化与稳定、行动与反思之间找到自然流转的和谐状态,既是对生命规律的洞察,也是实践中的修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