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朋友圈看到“挑战200天写作”的招募令,几位九零后的青年教师发起组团写作,挑战一年365天完成200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还建了“一起码字”的微信群。成员每天在群内发布自己的文章。写作于我也不算什么难事,又不限内容,于是迅速入了群。主动加入挑战的人数很快便超过一百。群公告显示,活动正式启动是2022年8月18日,但从几天前起,大家便开始了积极写作,日更一篇。活动尚未启动就已深深感受到大家的主动与热情。
由此,我想到了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谈到的的“成长共同体”。帕克·帕尔默认为教师成长需要一个成长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大家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成长。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原因也在于当一群人形成一个成长共同体,大家会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一起坚持。大家有了共同努力的方向,就多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力量。
在“一起码字”这个微信群里,一百多位群友便形成了一个这样的成长共同体。我相信有写作爱好或者愿意记录生活的人多了去了,但如果没有这个“一起码字”,很多人都会兴来即写,兴去即停,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但有了这个共同体,有了“一周不更新文章自动退群”这个底线,又有了伙伴互相点评切磋,共同见证坚持的结果,人人都会笔耕不辍,不敢懈怠。等一年后回头看到 自己写下的文章,那自然是无限的欣慰与幸福。
其实,在线下,不也有同样的共同体吗?比如每个学校都有的教研室、教研组。为什么现实中学校的教研活动鲜少老师专注其中、乐此不疲呢?常见的情形是,一到教研活动时间老师们便摆出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甚至有人叫苦不迭,总想请假逃避。我觉得除了教研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原因,还有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要我做”与“我要做”的差别。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要我做的事,我如果只是被动参与,做着做着就会觉得没意思,就会心生报怨。比如领导分配你做一件事,你会觉得别人都可以不做,为什么偏偏让我做,真是倒霉。但如果是自己想要做一件事,哪怕又苦又累,自己也做得津津有味。比如经常看到女老师晒自己辛辛苦苦在家做出来的美食,有时花了半天甚至一整天时间做出一样精致的小吃,其喜悦之情都要溢出朋友圈了。
原因何在?我只想“我要做”,我不想“要我做”。
其实,即使“我要做”之事也未心件件轻松愉快,但因为是自己所选择的,便会无怨无悔。正如汪国真在诗中所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对于 加入“一起码字”的一百多位伙伴来说,坚持写作,挑战一年200篇文章,是“我要做”的事,虽然群主申明“入群谨慎,退群随意”,但还是希望人人都能坚持下去,决不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