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不讲道理。
邹振华在《弱传播》一书里说。
我曾经对新闻传媒很感兴趣,高考时也打算过填报新闻专业。同行的表姐对我说,“你这么一个爱讲道理的人,真的入了这行恐怕要受尽磋磨。”
当年的我十分诧异——新闻报道不就是报导真实、真相、传播道理和真理的吗?我这么一个擅于摆事实讲道理的人,应如鱼得水才对。
幸运的是,我还好没入这行;不幸的是,要是早入这行我或许能早些开窍。
稍稍观察一下就能发现,但凡能够成功夺取关注的舆论,都不是干巴巴地陈述事实,语重心长地讲明道理,而是用饱含情感的方式在讲故事,或者干脆熬成一锅“鸡汤”,让观者迫不及待地喝下去。
有人会说,心灵鸡汤也是在讲道理啊。但它已经是“鸡汤”了,它不是道理的白皮书,它是被涂上了情感的诗歌,把道理熬成了鸡汤。
在争取认同这件事上,道理不是情感的对手。道理可以说服认同,但情感才能达到共鸣。
你想要争取认同,就要懂得“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情”还是要靠“动”,才能打动人从而争取到认同。
读大学的时候,有两位师兄同时争取学生会会长的职务。
一位师兄的演讲全程都在表述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把他作为学生会会长之后的愿景,极尽细致地倾倒出来,全程都很严肃正经,颇有一副“我已经是会长”之势。
另一位师兄是后上台,先肯定了一番之前的演讲,随即声情并茂地展开了他的心路剖白。
他点出了台下众人的诸多痛点,并称这些痛点也时时让他焦虑纠结。他没有说一句“我可以带领大家如何如何”的话,取而代之的是“我会努力在你们的协助下,一起奔向怎样的目标”。
整场演讲充斥着笑声、掌声、欢呼声,甚至伴随着偶尔的泪光。
在投票之前,结果已然分出高下。
在争抢表层的认同时,道理更没有竞争力。讲一百句道理,不如几个表情。道理总在背后,情感溢于言表。
再环顾下四周,精英更喜欢讲道理,草根更喜欢宣泄情绪;男人更喜欢讲道理,女人更喜欢博感情;家长更喜欢讲道理,孩子更喜欢听故事;老师更喜欢讲道理,学生更喜欢玩任性……
道理有用吗?当然有用!
但是道理光靠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就能让对方接受吗?当然不能!
“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这句话太熟悉了。但还是有太多人喜欢在矛盾产生时,试图用道理压制对方,努力让对方意识到——你这么干是错的。
包括我。
我是个非常重视时间观念的人,我家先生就和我完全相反。但由于他从未因时间上的差池而耽误过正事,所以他自己并没觉得需要做出改变。
每次矛盾的产生都源于我们俩需要共赴同一个约,比如亲朋好友的聚会或者参加公共活动。
我曾三番五次和他讲道理,诸如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提前十分钟到是礼貌,发现要迟到了要提前和对方打招呼……
那绝对是师长教育孩童的架势,偏偏他就是一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偶尔表现出“你说的都对,但我就是做不到”。
直到某天,俩人又要因为相同的问题而剑拔弩张。我心里委屈的呀——我在朋友眼里向来是个准时的人,我如果迟到她们会怎么看我。
内心的情绪翻涌而上,我对着先生全数倾诉而出,
“我在朋友眼里从来是个守时准时的人,迟到会让我觉得特别没面子,尤其还是因为你的原因。我希望你在她们眼里也是个守时准时的人,我们俩是般配的。”
说着说着,委屈劲愈发上头,感觉再给我两分钟眼泪都能下来。
原本还在磨磨唧唧的人,不晓得哪根神经被戳到了,立马迅速了起来。一把抓起车钥匙,轻推着我的后背,“走走走,我们马上走,这次肯定不迟到”。
坐在车上我还在回想自己刚才的话——俩人都守时就般配了?迟到就没面子了?这和“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提前十分钟到是礼貌”比起来,简直是胡扯硬上的道理。
但没辙,人家就吃这套。
“是不是对我好”,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说了算。所以特别能掰扯道理的人都要学着多动动感情,简单的“给好处+讲道理”这种模式,肯定是不够的。
不懂得博感情,好处给得越多,道理讲得越多,人心可能会越来越远。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