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花费19年,编撰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关于这部书的解读,市面上有很多版本,我觉得熊逸版的解读是最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用串讲的方式,全维度对这部书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想了解历史,这部书是很好的选择。
最近看了熊逸最新上市的第三辑:《秦汉风云》。主要解读的是秦朝和汉朝的过渡与兴盛 。
这套书共9本,熊逸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秦帝国是如何迅速走向灭亡,陈胜称王后,为什么那么快就败落?刘邦和项羽如何逐鹿天下,一代名将韩信为何会落得悲惨收场,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会败给土匪出身的刘邦?以及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如何从兴盛走向没落?
在这套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有草莽英雄,有名士,有土匪,也有佃农,不知名的小人物,有时他们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给他人,也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读完这套书,感触颇深。这虽然是一套解读历史的书,但那些出场过的人物,给我带来很强烈的震撼。
1、加速秦朝灭亡的推手赵高
秦二世继位后昏溃无能,宠信奸臣赵高,不仅劳师动众修建宫殿,还兴大狱,致使民不聊生,陈胜趁此机会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而秦二世得知有人造反,把前来汇报消息的人下入大牢,致使没人再敢告诉他真话。
直到周文带兵闯入函谷关,兵临城下时,秦二世才慌了,章邯临危受命组建一支临时队伍,打败了周文,之后一路去消灭各种反秦势力。
章邯很有作战天赋,可惜秦二世昏聩无能,还有专权的奸臣赵高在一旁虎视眈眈,这两人一直拖后腿。
巨鹿之战时,章邯与项羽原本势均力敌,章邯以攻为守,而项羽粮草不多,也不敢硬攻。
秦二世和赵高却没耐心,派使者给章邯施压,章邯便派司马欣回咸阳解释。但,司马欣在咸阳等了三天,赵高都不见他,司马欣越想越害怕,立刻跑了回去。赵高派人去追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去后就劝降说:即使他们打赢了,赵高专权,一定嫉妒,会害他们,如果打不赢也是死,不如降了项羽。
图片
章邯对赵高十分了解,于是便派使臣向项羽求和,章邯就这样带着20万大军降了项羽。如果章邯坚持打到底,项羽未必能胜,因为他粮草不足,而章邯作战经验丰富。
赵高为什么拒见司马欣?通过熊逸的解读,我们了解到赵高不懂打仗,只会玩弄权术,就先把人晾一晾,先震慑一下,吓一吓,等对方乱了分寸,轻松拿捏对方。
但他的权术用错了地方,致使最后一个可战之人降了项羽,秦王朝对于诸侯的起义,再无抵抗之力。
这两人直接把自己和秦王朝给作死了。如果赵高早些把秦二世杀掉,扶秦三世子婴上位,或许历史又会改写。
子婴上位后和父亲一起杀死了赵高,可惜这时候太晚了,章邯已降,大厦已倾,整个秦朝已经没有可战之人,只能走向注定的末路。
2、昙花一现的陈胜和张楚
陈胜和吴广,以光复楚国为号召,揭竿而起后,由于天下苦秦久矣,因此他们的起义深得民心。
陈胜自封将军,攻下大泽乡,又拿下陈县,以此为根据地在陈县称王,将他们的国号从大楚改为张楚。
这就相当于起义的时候打着复楚名义,才刚刚打下几个县城,就立刻自立为王,把楚国的国号改为张楚。这种做法和他们打出的复楚名号自相矛盾。
隐身在陈县的两个名士:张耳和陈馀求见陈胜,劝说他不要称王。因为他造反本是顺应天下人心之事。才刚取得一点胜利,就自立为王,那么号召力很容易消散。
并建议他派人拥立其他诸候国的后裔为王,不仅可以拉拢盟友,还能给秦朝制造很多敌人。这样一来,秦朝很容易就被推翻。天下诸候也会很感激他。
但陈胜却没听他们的意见,直接用张楚替换了大楚。张耳和陈馀的建议没被采纳,提出了另一个方案,自请去收复黄河以北。
陈胜虽然同意了,却没有重用两人。派出自己的一个朋友武臣做将军。给两人安排的是左右校尉。
这两人对陈胜的安排十分不满,在拿下燕赵故地后,劝说武臣自立为赵王。
陈胜虽然生气,木已成舟,只能派使者去道贺。
而这两个名士并没有消停,劝说武臣不要帮着陈胜抗秦,而是趁他们打起来时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光明正大的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让武臣对陈胜不忠。
有一就有二,另一个反秦团伙首领秦嘉,陈胜听说他们在攻打郯城,任命自己手下的武平君为主将前去统管。
这位空降的武平君资力浅,年纪轻,不能服众,秦嘉拒不受命,自封大司马,甚至还假传陈胜的诏令将武平君杀掉。
而此时的陈胜也顾不上下昭书,章邯打了过来,陈胜在逃跑中被车夫杀死,张楚政权随着他的死去也宣告覆灭了。
陈胜抓住乱世这个机会,看准了趋势,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底层到顶层的华丽转身,然而只维持三个月便兵败灭亡。
陈胜的失败,除了自身视角狭隘外,还有一个很大原因:不得人心。前期他明明是最得人心的。但是当他打出张楚的名号后,这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才之人皆可取之。
同时他的一些所作所为:大兴酷吏,讨厌的人直接惩罚,没有正当的司法程序,也不能够知人善用,做了一些错误的决定,导致众叛亲离,虽然他抓住了趋势,却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能力一直抓住,只能昙花一现。
3、稀里糊涂丧命的武臣和他姐姐
武臣在张耳和陈馀的挑拨下,自立为赵王,并且与陈胜离心,不再听从他的安排。
武臣十分依重两人,但称王不久,却稀里糊涂就死掉了。
这件事说起来还是因为她的姐姐而起,武臣有一个手下叫李良,是一个将军,在一次和秦军的作战中,因攻打不下,便准备撤回邯郸,回头再战。
在半路上遇到武臣的姐姐,参加完宴会回来,李良看着浩浩荡荡的车驾,误以为是赵王武臣,于是赶紧下车,跪在路边求见。
武臣的姐姐已经喝醉了,完全没反应过来,就派了随行的一名骑士招呼李良。
李良出身高贵,十分讲究尊卑秩序。为人十分重面子,武臣姐姐的做法,令他十分受辱,顿觉颜面尽失。
他的手下有人气不过便说,“现在有本领有功勋的人,自己都应当自立为王。您难道还不够格?武臣的地位原本在您之下,现在他都成了王,你为部下,现在连他的姐姐都可以随意作践你。你都跪在路边,她都懒得下车接见,不如杀了她算了。”
这个建议提出后没有人反对,李良于是追上去杀掉了武臣的姐姐,然后一不做二不休,突袭邯郸把武臣也杀死了。
武臣和他姐姐恐怕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两人都死得稀里糊涂,真是令人唏嘘。
如果武臣的姐姐没有参加宴会,如果她在宴会上没有喝醉,如果她出行的车驾不要那么招摇,低调一些,武臣和他姐姐可能不会稀里糊涂就死了。
武臣姐姐一个不经意的举动,直接导致李良造反,自己和弟弟惨死。若她清醒过来得知自己的死因,连累了弟弟,想必也会十分后悔。
为人处事,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相互尊重,对他人心怀敬意,能避免很多无妄之灾。
4、名将韩信和他的野心之死
一代名将韩信,大败项羽,是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功臣,最终却被吕后设计骗杀,又被灭了三族。
韩信为什么没落到好的好下场?韩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有野心并不是坏事,野心可以成就一番伟业,但若是只有野心,看不清局势,还没有操守,空有野心就很致命。
韩信就是这种人,他原是韩国王室后裔,落魄王孙,每日靠蹭饭过活。
后来各路诸侯揭竿而起,韩信做了项羽的手下,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但却不被项羽看重,再加上他看到项羽在对待功臣的封赏之上,十分小气,得不到重用的他,觉得跟着项羽前程无望,便转而投靠了刘邦。
韩信投靠刘邦,就是想在乱世挣一份好前程,刘邦开始也没有重用韩信,韩信本来就要跑了,刘邦身边的重要谋臣萧何看重韩信的才华,就把人追了回来推荐给刘邦。
刘邦这才许了他大官之位,韩信也从此开始,崭露他卓越的作战才华,但,刘邦一直忌惮韩信,一旦他带出来一支队伍,就夺了他的权,立刻给他换一支,再许以高位安抚。
图片
刘邦一直防范着韩信,并不想让他带出自己的嫡亲队伍。
而韩信跟着刘邦是为了奔前程来的,所以只要刘邦许他高位,他就会选择继续跟着刘邦干。但,既然逐利而来,只要有利可图,也一定不会放过机会。
所以在辨士蒯彻前去劝说他攻打齐国,自立为王时,韩信还真这么做了,他拿下了齐国,然后写信给刘邦,让他封他为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被困,一心盼着韩信能帮他解围,结果韩信想的却是怎么自立为王。刘邦大怒,身边的人提醒他。不如顺水推舟,安抚韩信,这样他还能保持中立。
刘邦便封他为齐王,稳住了他。
项羽的手下大将龙且被韩信所杀,这件事让他意识到韩信的厉害,是楚汉相争的关键,便派人去游说韩信。韩信拒绝了,项羽也没再坚持。
然后蒯彻又来了,他劝说韩信脱离刘邦,让他独自称王,三分天下, 并预测他和刘邦将来一定会反目,因为他功劳大,能力强,刘邦一定忌惮他。
图片
韩信犹豫了几天,还是没有背叛刘邦,他觉得自己立下那么多功劳,总不会自己想当一个齐王,刘邦都不肯吧,再加上他觉得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其实韩信完全没搞清楚状况,刘邦当初也没有重用他,如果不是萧何看中他,特意把他追回来,还让刘邦许他高官做总指挥,他早已经跑了。
韩信虽然没有反了刘邦,但是刘邦一直防备他,不让他有培养自己人的机会,这也为他的未来埋下了隐患之一。
更关键的是他既然没反,安于齐王之位,那就好好表达自己的忠心好了,偏偏随后刘邦让他和彭越一起围攻项羽,韩信却没去。
刘邦心中自然会越发忌惮韩信,偏偏韩信看不清自己的处境,刘邦封了他一个楚王他就高兴去了楚地,并不为自己的以后谋划。
刘邦可不放心韩信,正好有人举报韩信谋反,刘邦以谋反之罪将他关押起来。
韩信并没有谋反,因为没有证据,刘邦夺去他的王号,贬为淮阴候,从王到候的落差让韩信十分郁闷,经常称病不去当值。
趁刘邦亲征,联合陈豨想夺宫,起事前,他的一个臣子得罪了他,被他关起来,想要杀掉,这臣子的一位家人就跑到吕后那里去告状,说韩信要谋反。
图片
吕后和萧何设计将韩信骗进宫杀死,还灭掉他三族。一代名将就此落幕。
韩信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虽然有卓越的作战才赋,但是却不懂权谋,甚至他连自己的野心都看不清楚,被贬后十分不忿,在天下局势已定,自己又没有兵权时谋反,就是自寻死路。
韩信死于他的野心,空有野心没有自知之明和操守。
跟着刘邦时,对主子并不忠心,眼中只有利益,因利而来,也会因利而散,当初他不肯反刘邦,等到刘邦撸了他的王位,夺了他的兵权,没有利益时,他才来反,早就为时已晚。
想想还是挺唏嘘的,虽然韩信很有作战才华,作战时很懂得因时制宜,在权谋方面却不懂审时度势,对自己的人生和自己的野心,也没有好好规划,又看不清局势,以为自己功高就可以有好下场,再加上为人没有操守,只追逐利益,兔死狗烹,就是他逃不脱的定数了。
写在最后:
在这本《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像武臣、韩信这样的人物,他们也许有一个不起眼的起点 。
身处乱世,抓住了趋势,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历过轰轰烈烈的一番追逐,拥有了一段人生高光时刻,但,却又因为一个不起眼,或者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或决定,而最终轰然崩塌,走向没落。
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不管是有名还是无名,他们的人生起伏,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有句话说的好:“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
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哪怕如韩信这样的一代名将,虽然有过夏华般的绚烂高光,但,却败给了一个家臣,若是那个家臣没有得罪他,就不会去找吕后告状,如果他平时宽待家臣,又或者他能够守拙,及时抽身退隐,或者一直忠于刘邦,或许他的结局又将改写。
还有那个稀里糊涂死掉的武臣,和他的姐姐,以及在逃亡途中被车夫杀死的陈胜。
他们或许都没有预料到自己虽不能生如夏花,但却在拥有过夏花般的短暂绚烂后,收场却如此潦草不堪。
我想这就是读历史的意义所在,通过阅读历史人物,从中感悟人生智慧,更加理性看待审视自己的人生,在审慎和豁达之间过好自己这一生。
熊逸的解读,在遵循历史发展时间线的同时,全方位为我们还原了历史,还加上了名家的解读和点评,让我们既看到像韩信、陈胜、刘邦、项羽等人物的一生起伏,也能从他人的点评中拓宽自己的思想宽度,学习为人处事的智慧,读后收获颇丰。
如果你也想了解秦汉历史,建议就从熊逸解读的这套《资治通鉴》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