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关于感性理性这个说法,全在自我的柜子里面装着,所以,自我的柜子可不小,是很大的柜子。因为它装了后面所有的柜子里面锁要装的东西,因为好所有的柜子康德作完以后说了,我的柜子是空的,柜子里面没有东西的,除了感性的抽屉里面拉出来,有一个物自体在里面躺着以外,其他都没有了。然后你就把那些柜子里面所有东西都给填满,就是用自我柜子里面材料全部给它填满。这是费希特所做的工作。
而到谢林这里,原来你还能想到有一个自我,原来你还想到这个自我是可以生存出其他东西来。好,这个不错,这个思想很好,比康德先进。康德没想到,因为康德它没有自我怎么办,柜子那些东西,如果他想要的话,他得到门外去找去,他得走出药店,他的东西不在里面了,他得到药店去找,找完以后,然后再来给他一个分类,放在不同的柜子里面。
费希特说,不用你找了,我已经让农夫把所有的药品全给扛过来了,全装到自我柜子里了,所以,你不用在外面去找了,自我已经备好了。
谢林进来说,这个不错,费希特很聪明,这哪有老板还要去自己还当农夫,当药店的老板就是要分配药的,你不能什么东西,都让药店的老板去做,所以,谢林对费希特做法,可以说是非常的赞赏的。
但是,这样赞赏完以后,他还是觉得不对。他说你自我柜子里的东西太多了,你把什么东西都放在自我里面,包括非我也放在里面了,你把非我跟自我搁一块了,然后柜的名字,写的是自我两个字,然后括弧(非我)。
就像是写一个什么调研员,然后括弧(正局级),名片上写调研员,括弧一定要写成正局级。他说你这个东西,实际上你是把一个东西,本来不应该放在一块的东西给它放在一块了,他说“非我”怎么能够搁跟自我放在一块。
费希特说,你小孩子不懂,你的智力水平不行,你要是能理解非我的话,你就不是你了,那就是费希特,你先读两年书,回来再跟我学。谢林说,我比你小几岁,我就不懂了,你这排列本来就有问题,你把非我跟自我搁在一块,本来就不对。是两个东西你不应该给他放在一块了。怎么给它区分开来?
谢林就想个招。谢林说这样吧,我不把自我跟非我搁在一块,最后我搞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绝对”。
它既不是自我,也不是非我,你不是把自我搁在那儿说,我搞一个另外一个东西叫绝对,我不是在自我的前面在做一个柜子,我是在自我的上面再做一个柜子,不是在旁边作一个在他之前做一个柜子,我在它的上面再做一排柜子,这个柜子是扁的,不是长条的,是扁的什么都没有空的。
但是,这个叫绝对。这个“绝对”是指什么?
这个绝对就是说,我把你所有自我、非我、主观、客观、思想、对象、思维、存在,所有这些对立全部放在绝对的观念当中去。因为你所谓的自我跟非我,你还是讲的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你讲从自我推出非我来,你不过就是讲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就讲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非我的存在,所以,我要承认非我,然后才能够认识自我等等。
这不就是可以说我们主观首先认识客观,然后之所以认识客观,是因为我们人类可以用认识主观的方式去把握客观,这样让它客观进入到主观当中,你不是还在谈主客观的对立,或者叫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嘛,你不过就是讲这个玩意吗。
他说,这有什么好稀奇的,我不讲自我与非我,我讲别的东西行不行。比如说,我讲思想跟存在的关系,或者讲我讲对象跟主体的关系,也是一个道理,我就说主体实际上它可以构造一个对象来,我这里主体就是自我跟自我是一个道理,我不必要说非要设定一个自我,然后再给我再设定一个非我,多麻烦。
所以,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他嫌麻烦,他觉得这多麻烦,干脆我就比你更高一层。我在上面再盖一个像盖一个楼顶,我这个药铺里面装了很多东西,最后说我不行,你不是很多柜子吗,最后你把这个主体自我放在前面了吗,我说对不起,我说你这个还不行,我说我再造一个柜子,这个柜子扁的,在你所有的柜子上面是笼罩了所有的柜子的,我把所有的柜子都涵盖了。
然后这里面叫做什么?叫绝对。但是,我这个柜子里面什么东西没有,有什么?
处方。
一张纸上面写着,第一个自我与非我的对立。第二个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第三个对象与名称的对立。而第四个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他都给你写着,都在上面有你去找,如果你说新来的一个小伙计不知道怎么配药,说我一看到上面那个东西最好看,上面东西绝对是绝对,我去找绝对的去找,他就直接从绝对里偷东西。因为他偷出的东西,不是那个东西本身,只是概念,仅仅概念。
当然,自我里面还有非我,那个自我跟非我里面还有东西有材料的,所有的原材料都在里面,稀里哗啦什么各种药品都在里面装着的,但是,自我里面的药品,它只能够停留在具体的对象或者具体的材料上,而绝对,它是超越了所有的材料,我不需要材料了。
所以,我将来不开中药铺了,我直接开药房直接开医院了。医院我可以不要药店,开医院,我就是给别人开处方,就告诉你该吃什么药,你该用什么药,我就把药房改医院,或者就把药房给诊所了。因为诊所是不提供药品的,诊所只提供处方。
处方是什么?
处方这个概念。我就是给你一个概念,然后你就按这个概念去按图索骥去找东西,就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谢林一进屋就要改造费希特,就要把费希特的药店重新改成一个诊所,改成一个诊所。
你想费希特愿意吗?
当然不愿意。别人也不愿意,说我本来是想取药了,怎么换成诊所了。我知道我是什么毛病,可是我到药店我是要买药的,我不是为了去看病的,我头疼感冒我自己知道什么,我干嘛要到你去看一遍,让你医生给我开个处方,开完处方,我不是还得去药店取药吗?
所以,人家希望是有药店,不希望有诊所。
所以,我们更多的人希望是有具体的内容,而不希望仅仅是概念。而谢林说,我就是玩概念,我就是造概念的,所以,你也不能怪我,我就是干这个的,所以,我把你的药店改成了诊所。
谢林有了药店不行,后来有了这个诊所不行,他还得需要药,这个药就是他所谓的自然哲学。所以,他有了诊所以后,他再另外再造一个药房,这个药方就他自己设立的。它的自然哲学体系。
谢林的哲学,为什么把它叫做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把它叫主观唯心主义?
这一点从他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这本书一上来,他就已经明确的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先验哲学体系当中导论里面,第一节叫先验哲学的概念。
在这里面第一句话就是,一切知识都以客观东西跟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因为人类认识的只是真实的东西,而真理普遍认定是在于表象同其对象的一致。
这听起来好像马克思的观点,有点认识论的反映论的观点。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建立在主观跟客观的一致的基础之上,你看我们马克思不就是讲对吧,一切知识都是以我们所反映的对象为转移的,人类知识的正确与否,是取决于我们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情况、客观事实,反映的客观事实,叫真理。要没有反正客观事实,叫谬误。
这不就是马克思说的话嘛,看来谢林跟马克思还有缘分,或者说谢林是不是或者马克思是不是看过谢林这个话,然后才说出他自己的观点的。因为马克思毕竟是晚于谢林的,而且马克思读过谢林的书的,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接下来看,不能光看第一句话。光来看第一句话,你肯定是觉得这是对的。要看接下来他怎么说的。
他说,我们知识当中所有单纯客观东西的总体,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反过来所有主观东西的整体,这叫做自我或者理智。这两个概念相互对立,理智本来被认为是仅仅用作表象的东西,而自然则被认为是仅仅可给予表象的东西。
前者被认为是有意识的,后者只认为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任何的知识当中,两者都必然得有某种彼此汇合的活动,因而,哲学的课题就要说明这种会合的活动。
哲学是怎么说明会合的活动?
他说,在知识的活动当中,也就是说,当自我进行认识的时候,客观的东西和主观东西是统一在一起的,以至于我们不能说两者当中何者居先?
我不知道大家读了这句话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觉得说的也没有错,他首先确认了我们所有的知识活动都是应该取决于与客观的自然相符合,如果不符合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认识活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