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新作《晚熟的人》两个小时沉浸式阅读,结束。写对它的理解,写对它的反馈,这是对阅读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好奇。
无独有偶,我非常喜欢这本新书《晚熟的人》,这个称呼顾名思义,因为晚熟,和早熟是不一样的。况且,人生又岂能此一时彼一时的计算的呢,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变化的过程,也能俗称晚熟吧。
这篇短篇小说集,给我最大的靓点就是,莫言用第一人称,去记录自己对故乡人和事的描写。
要知道,用第一人称去描写,个人感觉是个非常大胆的行为,因为用第一人称,用自己进入所有描写,往往就更加直白的开始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
无独有偶,故乡,是每个作家,不能不回去的地方,尤其是在自己的作品里。这一次,又是在高密,在莫言生长的地方,展开叙述。
高密,是莫言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影响莫言的地方。儿时离开故土,但故土的故事,依然会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回响,这种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作家可以还原回去而已。
这篇短篇小说集,时间跨度,其实是蛮大的 。这也是小说的特点吧,从莫言儿时,写到现在。也有父辈或者乡亲亲口述给莫言,关于高密的历史痕迹,这历史痕迹就是人和事的整体。而反应到小说里,这历史痕迹,有两条线,一条是抗日,一条是知青年代。
山东,当年就是日军侵略过的地方,这里有很多民族的英雄,比如莫言笔下的滚地龙拳的老先生等等,他们习武,同仇敌忾。一直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的故事。
还有一条,就是知情在农村,很多知情,最后留在了农村,扎根于农村。比如莫言笔下的单老爷子,及他的后代们。以武术,为中心,描写了几段比武的画面。从知情和农民青年的打架,再到蒋天下的影视基地,各路民间武术人的,比武擂台赛。以武术,为横线,贯穿小说的主线,此地因有了武术,有了时间的洗礼,有了莫言的成名,有了商机,有了变化等等。
讲到晚熟的人,最有发言权的就是蒋天下,也叫蒋二的这个人。莫言的发小,小时候傻的一塌糊涂,到了一把年纪,非常有商业头脑,在高密利用莫言的知名度,把文化和旅游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期间,又在透露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觉醒。他们不再只顾着种粮食,而是学会因地制宜的搞起特色旅游。当然这与莫言有关,但和晚熟最有关,摇身一变变成了老板,从傻子变成商人,莫言称之为晚熟的人。
按照莫言理解的晚熟的人,就是那种后知后觉的一类人。作家的灵感不知是从哪里迸发而来。但至少,用晚熟这个词,或许在解释人生?再理解变化?总之,晚熟,符合逻辑,也符合日常。生活中,文学中,总些人会晚熟,在小说中,会前后描写人之变化。人的经历,人的成长,因人而异,也因历史事件而牵引,所谓的晚熟,在莫言的笔下,未必都是一种褒奖。
相比,或许也有讽刺的意味。一个作家在作品中,一定会关注英雄的一面,也同样会关注世风的一面。正如《晚熟的人》里,他们一帮农民青年,为了到知青工作每周看一次电影,可以用尽全力,可以像英雄一样,敢打敢拼。
正如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常林,即使挨了知青们的揍,也不会放过去看电影的机会,即使饿着肚子,也要去看一场电影,即使打输了,也不会轻易服输的英雄精神。文化的吸引,好奇心的吸引,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放映电影俨然是城乡人文化娱乐生活最重要的一环。
在小说的最后,蒋二,这个靠莫言,靠敏锐发现商机的农民暴发户,不幸,被非法用地,将他精心设计并建设完成的高密文化旅游基地的,被无情的两台推土机一损俱损一而结束。
非法用地,这个词又使用在了莫言的小说里。城市间,经常有很多城中村的农民,为了尽可能多一点的拆迁补偿款,而不惜加盖或者非法占地。在农村,换一种说法人出了名,地有了价,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种讽刺,最后莫言给了蒋二一个准确的解释:继续晚熟。
其实到这里,所讲的晚熟,已经脱离了晚熟字面的理解,它俨然变成每一个人,在时代中的每个人,怎么去看待这个时代或者身边变化后的一种聊以宽慰的心态了。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