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锻炼才能掌握。朗读能力差导致理解能力差最终导致学习能力差,各科的成绩不理想。
朗读是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
朗读是语文教育的最古老、最普及、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训练方式。只可惜这种最 好的训练方法即便在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都远远不够。并且,每代人都以为 自己可以找得到更好的方法而忽略这个其实无法超越的手段。
1,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2,朗读能潜移默化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3,帮助听力。
4,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
5,提高表达能力。
6,模式识别能力
1,什么是文字的理解能力呢?
比如birds of prey 只认识prey的人会把这个词组理解为被捕食的鸟。而正确的意思是,食肉鸟,猛禽。
有些词因为相邻的词不同而意思不同。需要有正确理解的能力
比如scale of the economy 中的scale是规模的意思。scale of fish 中的scale是鱼鳞的意思。
有些词很像 principle principal
quiet quite someone some one
sometimes some time
之所以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 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 统工程:
2,考试需要阅读速度。
当然,在工作中,输入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阅读理解速度不
足够快,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一个人的能力——因为他获取、过滤、筛选信息的速度,以及
获取的信息量和质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些限制。
各种恶习,比如唇读,指读,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只是阅读速度的提高,而不是理解速度的提高。
阅读理解速度的提高在于理解速度而绝非阅读速度。
既然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所以,朗读是提高阅读 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尽管从感觉上来看并不那么直观。
3,帮助听力。
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不管是什么语言都是这样。舍本求末,就是不说,专门练听。荒谬。
即使说的不标准也一样能够听得懂,我自己标准话说的不标准,我也一样听得清,听得懂新闻联播在说什么。
很多“听力”老师鼓吹甚至神话“听写”训练的好处——尽管他们并非有意欺骗,事实上他 们可能真的很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最有效的。但是,听写训练几乎是最浪费时间最无效果的所 谓方法了。经常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老师,我已经听写三个月了,怎么没有提高呢?”这样的时候我就很迷惑,心里想:“你都已经用三个月时间完美地证明这个方法无效了,怎么还来问我它为什么无效?”
为什么听写无用呢?听不懂写什么嘞。多听不就听懂了吗?那听的懂还写个什么呢?
4,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要能够做到自如地记忆篇章,转述大意。
能背诵曾经熟读的一篇文章,这一点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自如地运用英文呢?
我们很难记忆无意义、无关联的信息。比如,背下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 100 位以上很难,
相对来看很可能要比背一篇 200 字的文章难多了。一个人的文字记忆能力,很大程度上依
赖他的文字理解能力。朗读的过程中,除了文字理解能力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之外,文字记忆
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同一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我们就会自然而然
地把它背下来。这是因为“读书千遍其义自现”——理解了之后就很容易记忆。而大量朗读
不同的文章,实际上会有很多类似的“模式”在反复重复,于是,我们也相当于在不停地往
我们的记忆库里潜移默化地保存信息。
反过来,一个人的记忆力同样也会影响他的理解能力。之前读过的信息如果记不住的话,就 无法与后继输入的信息联系起来。信息之间无法建立足够的联系,那么就很难被理解。所以, 记忆力的提高促进理解力的加强,同时,理解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力就是 这样:记住的东西越多,记得住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他现有的记忆力。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经理解的东西越多,能够进一步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的 理解力的发展空间同样取决于他现有的理解力。
1,是的,我能体会,记忆的东西越多,能理解的东西就越多,然后理解之后记得住的东西也就越多。成为正向循环了,记得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多,理解之后记得又多了起来。然后理解得又更多。
比如以前老是纠结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体指的什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以前一个朋友对我说起一个例子说你家的房子什么的即使现在是你的了,但也不永远属于你。很多年之后还是会被回家收走。
这个例子记住了之后,我今天再听室友跟我解释社会主义指你的东西不完全是你的,最后还是国家的时候我就能立马理解是什么意思了,因为有之前那个具体的例子。而资本主义是你的就是你的,庄园你买了,就是你的了,你很富有你就是很富有。
2,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今天也小小的体会了一下。
读第一遍的时候,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在脑子里想等下查一下这个for是什么意思。这是要把什么锁住呢?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很沮丧,很烦,是什么个意思嘛。等我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突然就大概知道这句话是在说什么了。好在这个句子不难,读第二遍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那么那些个偏难的句子就要读更多遍啦。
5 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朗读训练会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无论是说还是写。大量的朗读会使你不知不觉记住大量 的表达法。越是常用的、越是必要的表达法,在各种文章中重复出现的频率越高,而通过大 量地重复,这些表达法会慢慢刻在脑海中。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就是这些信息会慢慢从短期 记忆区域移动到长期记忆区域,即,这些表达法会渐渐成为你的“内嵌”(build-in)表达手 段。
学习外语的时候,语法总是最大难点之一。英语中,有些名词单复数形式相同,而另外一些 名词有特殊的复数形式;有些动词可能是及物动词也可能是非及物动词,如若它被当作非及 物动词使用的时候,那么就要搭配一个恰当的介词;有些动词后面只能接“ing” 形式,而 另外一些动词后面只能接“to do”形式……这些规则尽管在语法书中都被整理的一清二楚, 但想通过阅读语法书记住这些实在是太难——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复参加英语考试 之后依然得不了满分,依然反复出错?而如若朗读过那些语法考点的类似例句,那么做题的 时候就会感觉“正确答案顺嘴”,“错误答案拗口”……而在平时说或者写的时候,就会自然 而然地使用正确的方式,而非在自己都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发明了一种新的英语”。 朗读训练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练习者的语言文字韵律感。这方面,即便在我们母语的正规 语文教育体系中,都强调得太少。我们所拥有的对母语文字韵律的了解,几乎全部不是从学 校里刻意学来的(因为学校里很少刻意去教),而是在朗读中不知不觉习得的。我们在成长 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朗读过许多的课文(通常文字确实比较隽永),许多的诗歌(现代 诗、唐诗、宋词等等),很多人就算没有朗读过太多的文章、诗歌,但起码会唱许多流行歌 曲(某种意义上,大多数流行歌曲的歌词为了能够朗朗上口,也相当追求韵律),所以,人 们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好像“不用教、不用学、不用练”就“自然地”拥有一定的语言文字 韵律感。
如果你在出版社做过哪怕一两天文字编辑就知道有很多人写出来的文字根本没法读,全然缺 乏文字的哪怕最基本的韵律感,而作者显然并不知道自己的文字究竟有多么地拗口——能给 出版社投稿的作者往往都自认为自己的文字写得相当不错……这就是母语朗读训练太少而 造成的恶果。而朗读训练会使一个人不知不觉避免这种尴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某种意义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6,提高模式识别能力。这个能力很重要。太重要了。
比如绝大多数中国人其实无法详细地解释出“编”和“织”这两个汉字的异同之处。某一个层面 上,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如此相同,乃至于拼起来“编织”还是那个意思。可是这两个字的用 法上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说某个女孩子“她编毛衣”,也可以说“她织毛衣”;我们可能 说某个男孩子“他编故事”,但是我们却绝对不会说“ 他织故事”!——换言之,哪怕做不到详细地解释出“编”和“织”这两个字的异同之处,但是却绝对不会用错。合理的解释是, 母语使用者在过去曾经遇到过大量的“编毛衣”、“织毛衣”、“编故事”之类的组合,但是却从未遇到过“织故事”的组合,于是潜意识里就不存在这个“模式”。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是如此——事实上所有人使用语言的时候都应该如此。大多数人(少数语言学教授除外)只能清楚地说 出“important”与 “essential”之间的区别是程度上的差 异,即,“essential”相当于“very important”。“essential”这个单词有个特征——它所修 饰的通常不是人——就是大多数人说不出来的了。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可能会说 “He is an important teacher in my life.”,但轻易不会说“He is an essential teacher in my life.”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
母语使用者知道关于自己母语的很多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往往被不知所以然的的人称之为“母语直觉”。而这样的知识获得某种意义上只能靠“大量应用” 以及“日积月 累”。而朗读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更可能只能在缺乏环境的情况下训练自己的语言模式识别能力。于是,朗读就几乎成了唯一可依赖的手段。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很多模“式”就会不由自主地刻在脑子里,慢慢转化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那种我们的英语老 师常常闪烁其词的“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这个模式识别可以让你不用那么纠结这两个词有什么具体不同,就可以不出错的运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