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私语:且把青涩当成宝
作者 摄影 封面 插图:辜晓波
【作者声明】图文无关,但版权所有,擅自商用及剽窃者必究。
我在微博和简书上发的许多东西,都是年轻时候胡乱涂鸦的,或是二十年前的,或是三十年前的,或是时间更久的。我估计有些人看了都不太习惯,以为我是在晒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即便如此,我仍然还要继续将其制成网络文章,以便更好地将其保存下来,并能随时随地轻易将其找出。
我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手机中毒迹象明显。
数月前有朋友发链接到我微聊空间,请帮忙关注投票,我一点开,手机就呼啦啦地自动下载了不少毫不相干的软件,我立即卸载也神鬼不灵,就像被“打粑糖”粘上了一样。现在我的MAKA已经失灵,微博、微信、QQ和简书也是时好时坏,发个东西总是反反复复地发不出去,特别是微博,而微博草稿箱所存数百则短文也不翼而飞。另外云笔记也存有很多东西,如不及时制成网络文章,恐恢复出厂设置或全部重装软件后,这些东西都将难以找回。
(二)即使是个人的青涩之作,也应采取求真务实与尊重历史的态度。
我这样做,就是为了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还原自己年轻时候的青涩一面,随时回顾自己成长的足迹,时刻不忘给自己敲响警钟。如果让我把自己当年的一些幼稚想法或荒唐行为描摹得积极进步而富于光彩,我现在完全有能力做到,但那样做反而会让我觉得心里不踏实不光彩。因为,我就是想把自己的前车之鉴当做自己的后事之师。
(三)给自己的后辈留下一些有益的启示。
古人讲过:“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所以,我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人生,没有完美无缺的剧本。人生成长的历史,就是从犯错到改错的过程,就是从受难到克难的过程,直到经历的过程多了,磨练的火候到了,一个人也就成熟或成器了,这就是人生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标志。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的顶头上司是个时年三十多岁的男人,人虽不错,就是有点不爱学习,喜欢讲资历、讲经验,主观臆断,常将WM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搞得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都埋怨他朝令夕改、无所适从。时间长了,大家都喜欢跑来问我,后来包括他自己在内,也总是喜欢问我。这样,至少可以节省他们去翻看制度书籍的时间。
但自从我的专业文章相继在省刊和国刊发表以后,他和一些人的心理上似乎就不那么平衡了,常在我背后唧唧歪歪地说长道短,一些不明真相的同事和领导也跟着瞎起哄,最后居然把我说成了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从那以后,他和局领导几乎剥夺了我一切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上班时不准看业务书报,下班后也不管分内分外之事,都安排我无偿地加班无条件地服从,还美其名曰“能者多劳”。
开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气愤,几乎都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我刚参加工作不久,资历太浅,人微言轻,不便发作,于是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当年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一股脑儿地写了出来,独自一个人看,觉得终于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了,心里感到格外舒服。后来不管他们安排我做什么事情,我就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烦躁了,反而把它看做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变得更加兢兢业业。虽然当年和我同时参加工作的许多同学都先后入党提干,可我仍然不管那么多,照样我行我素地埋头学习和工作。
期间,局领导一方面把我当中层干部对待,让我参加每一次的中层干部会议,照样在会上汇报工作,参政议政;另一方面,又同时让我在别人手下当差干了几年各种各样的其他工作。
直到那些年过去以后再回头来看,我才发现他们那时其实就是在磨砺我,磨砺我的性格、能力和品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能够尽快地成熟或成长起来,能够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有用之器。最后还是他们这些人,让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他们的领导,并甘愿做我的下属,配合我的工作。
现在想一想,我真的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用心良苦地把我的青涩年华从狭隘变得宽阔,从无光变得发光,从不热变得发热,直到变成了后来可以令人回味的宝贵时光。
虽然单位后来几经改制并最终解体,大家各奔东西,但仍然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后记】2017年7月23日于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