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深浅耳。”
——《幽梦影》张潮
近日看木心《文学回忆录》。讲到中国古代文学,先生如数家珍,字字珠玑。偶然瞥见了上面那段《幽梦影》,以赏月作比,把阅历深浅与读书所得相较,深得我心。
我们这一代中的大多数人都曾有这样的能力:熟读各类名著,唐诗宋词皆能成诵,大段文言文信手拈来。真叫是——徒手编引用,怀中造诗书。
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小伙伴写“艾弗森斯基曾经说过”(注:艾弗森为美国著名NBA篮球运动员),还被老师当做范文朗读,引得台下一阵爆笑的事儿……
只是随着高考过去,时间愈久,学过的东西就忘却得越多。难怪我们常常自嘲:高考前后是个人综合知识的人生巅峰——想当年,俺胡汉三做好几套模拟卷大气都不喘一口呢。
在这个早已脱离校园生活,却还不习惯成年世俗的年龄,本狗莫名其妙就想起了初高中那些背得痛不欲生的文言文们——离了那时的心境,现在再读,是否有别样体悟呢?
此时望月,即使不在庭中,也应踏出门户了吧。
初中篇
那时的自己简直就是个中二少年,天天看些矫情文章(郭小四呀安妮宝贝呀),写的大多也都是无病呻吟——
当大便吧嗒吧嗒从我体内落入水中的时候,我都会感到很忧伤很忧伤,好像自己正一点一点被掏空。一切都将像大便一样被冲走,一如当时的我们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洪流,我们都将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流离失所。
——威廉狗《矫情时代》
如今再看看当时初中人教版教材的文言文,真是深切地觉得,编教材的前辈们也是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我们的三观健康煞费苦心。
本狗总结了一下,觉得初中涉及到的文言文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天真烂漫,清澈纯粹的生活情趣与幻想;另一种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三观正道和鸡汤。
若说前者: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沈复《童趣》
当说起初中文言文最有趣的一篇文章,本狗的许多小伙伴现在想起的第一篇文章也还是它—— “哦哦哦就是那篇关在屋里吹烟打蚊子的那篇”。如今再次看到,还是会为其诡怪奇谲的想象折服。
此篇文章出自《浮生六记》,其中另外富有盛名的一篇便是描写与其妻芸的《闺房记乐》。
芝麻小事,如鸡啄米,却爱意横生——芸娘为沈复藏粥,被其兄撞破,自然免不了一顿嘲弄,以后吃粥都囧得不行。沈复说遗憾芸娘是女的,不能和她一起游历四方。芸娘就说,这辈子不可以那就下辈子喽。沈复说那下辈子你当男人,我当女人跟你。芸娘说下辈子还记得这一辈子的事情那就更好了,沈复就打趣:这辈子我们聊小时候的事情都说不完,假如都记得,那下辈子咱们洞房花烛夜岂不是要聊通宵?
古来精彩的秀恩爱,沈复这篇绝对算得上其中佼佼,若有闲心,十分值得一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也许你已不记得《醉翁亭记》,但这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应该一辈子也忘不了。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这篇文章因其多用连词“也”与“而”,读来如溪水环转而下,流畅悠然,一如欧阳修在文中的豪放洒脱,直让人大呼过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这两篇文章给本狗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是,这些人的生活真太特么潇洒了,潇洒到令人嫉妒。
比如你晚上睡不着,看到月光照进来真特么亮,想去找朋友,竟然说走就走,更竟然发现朋友也还没睡,还能极其有默契地畅叙到夜深。到如今,就像是你晚上睡不着,打开手机给基友/闺蜜发一条信息,发现他/她也没睡。
有这样的默契,真是人间一大幸事。再次看到这篇,不知道你是否也能会突然想起,那些陪你夜聊的旧友?
又比如西湖大雪三日,天与云与山与水都白了,拿一个小炉,披一件大衣,去湖心亭里烤火看雪,想想这个场景,这种天地间唯我一人的孤独感,真是酷到没朋友。老爸爱钓鱼,老想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要的也是这种天地间酷到没朋友的孤独感吧。
还有好些汪洋恣肆的想象,如《桃花源记》(一个打鱼的,这么有福气,一个打鱼的,这么有福气……),也就不一一再提。
若说后者: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说最大气磅礴的理想,范仲淹在这篇《岳阳楼记》里写的,绝对是让本狗印象最深的一个。这三观,简直正得一塌糊涂。
不知道有为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小伙伴,还记得这一段么?世事维艰,对于那些身居高位者,这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否也曾对你们有所触动呢?
虽然做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确是自己一直的座右铭,也想与诸君共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那时的自己还不觉得这篇文章有多屌,后来想想,古人几千年前就在谈的共产主义,到现在我们还是没能实现。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
前段时间本狗的偶像,以“底层残酷物语”刷爆朋友圈的学长X博士被封号一个月,出来发的第一篇文章就引用了“贤者能勿丧耳”作为标题。
那些令你极其渴望的事物,在经历过一两次挫败之后就放弃了吗?那些极其令你讨厌的事情,面对社会的强权与生活的压力,你屈服了吗?
“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性,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不让它丧失罢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说熬鸡汤的行家,孟子绝对算一个,“天降大任于斯人”这碗鸡汤,再苦再累我也喝了。
“人常常会犯错,但这样才能改正;心神困顿,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表现在脸色,显露在声音中,才能被人理解。”永不放弃,接受苦难的磨练,才能于人生的急流里不断向前。
相比之下,诸如《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你受过的伤痕,都是你的勋章》之类的文章,是不是觉得逼格低了一点?
高中篇
相比于初中,高中的文言文就更多了一些哲理辩证的东西,不再是那种洒脱烂漫的生活,也不是直接的三观输出。更多的时候是夹叙夹议,在叙事抒情中多了观点的表达与议论,描述社会现象,提供方法论,还有的时候表达的是更复杂更丰富的感情。
某种程度上少了很多浪漫与理想的东西,可以说也随着我们长大而长大了吧。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前赤壁赋》
苏子的这篇《前赤壁赋》,说得现代一些,就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价值观”,甚至还有了一些相对论的味道—— “变,则天地不能以一瞬;不变,则物与我皆无尽”。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这篇用来描述当下的反智主义和“读书无用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
“古代的圣人远超常人,还请教老师;现在那么多傻逼,还不愿意请教老师。所以聪明的人越聪明,傻逼的人越傻逼。”
然而韩愈并没有预见到,如今的傻逼还有这么一招:强行把你的智商拉低到他的水平线,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比起之前《浮生六记》的活泼有趣,《项脊轩志》表达了另一种平淡而又复杂的感情,世事无常,平淡中方显真情。
直到最后一句,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早已过世的外公常说“千金难买回头一看”,本意是提醒不要走了忘带东西。
然而人这一趟不能归返的旅途,若是忘了回头,怕是要丢了那些成长道路上本已了然于胸的大道至理,干货鸡汤。再受时下糟粕所累,多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