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在节日期间走亲访友,是中国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习俗。走亲戚是交流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社交活动,民间经常把走亲戚说成“串门儿”。如何在节日期间带孩子彬彬有礼的串门儿,获得亲朋好友的赞许,是很多家长都头疼的难题。为此,银川书城邀请儿童礼仪高级讲师蓝心老师,为家长和孩子们举办了一场“做客礼仪”专题讲座。
蓝心老师从做客的准备讲起,首先告诉大家做客前要注意的“仪表礼仪”,外出服,家居服要分开,定期洗澡,讲究卫生,保持良好形象。《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一个人外在形象的基本体现。接下来讲授“礼物礼仪”,蓝心老师向大家示范接送礼物时的动作和眼神交流,并且告诉大家真正的爱是有心,不在于礼物贵贱,送礼物时要特别说出蕴含的特别心意,使礼物显得珍贵。恰逢端午佳节,书城的老师给每个家庭准备了一份礼物包,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给亲朋好友制作了一块手工皂。有一位小朋友当即练习把礼物送给爷爷奶奶的祝福语,赢得了在场家长们的一致好评。一位妈妈感慨的说:“每个节日前,都应该提前教孩子一些节日的祝福语”,这样孩子在遇到人的时候就能够主动问候,不仅孩子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同时也是家庭文化修养的体现。
之后,家长和孩子们又参与了有趣的抢答国学环节。《弟子规》关于做客提到“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到别人家里做客,当尊长落座以后,晚辈才可以坐下来。“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在长辈面前说话时,不可以大声喧哗,声音要柔和适中,但是,如果说话声音太小,小到连长辈都听不清楚,也是不合适的。“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进见长辈时,要快步向前走,以示礼貌;退下的时候,动作一定要庄重,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恭敬的回答,专注聆听,不可以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很多孩子都可以对答如流,但是对《弟子规》并不理解,妈妈们赞许这堂课使孩子学会了灵活运用传统文化。
最后,蓝心老师引导大家自己总结了“餐桌上的礼仪”,用餐时是家文化的唯一体现。座次安排,长幼有序,坐姿,筷子的使用,用餐禁忌,食物定量,餐后致谢等,每个家庭都津津乐道,当老师问“谁家能够真正做到这些”时,很多家长陷入沉默。由此不难看出,许多家庭都给孩子讲过用餐礼仪,但是没有实际练习,也没有当作一种习惯在家里自觉遵守。大家表示今天回去后就要在家里练习用餐礼仪,餐桌不仅是孩子品尝美食的地方,也是塑造自主能力以及学习尊重他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吃饭,更体现修养。
礼仪对于我们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或者几个装腔作势的动作,很多时候,它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家世和品味。真正懂礼仪的小朋友,一定能够主动问候别人,一定能够守秩序,保持耐心,一定能够吃饭有吃饭的样子。这是因为父母很早就开始培养他们,这些礼仪的细胞已经深入骨髓,甚至流淌在血液中了,不是枷锁,而是自然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