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吧!豆瓣2.6分,确实够惨。
因为黄磊,看了一集,果然,抄的不伦不类,演的惨不忍睹,但有人说,比这部剧更让人失望的反倒是黄磊,很少嫌弃会做饭且愿意做饭的男人,至少屏幕上他做的方便面还能勾起我的食欲,小盆友也一边看一边跟我重复:想吃饭饭。
原版日剧深入灵魂,曾经治愈和释放过许多深夜里最孤寂的心。
《深夜食堂》是什么地方?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地,明明有家却又为何无家可归?心灵无家,又何有家可归。
在记忆里转了一圈,去过许多食堂,也尝过很多暖食,然而十二点之后觅食的经历好像还真没有,由此可见,我真的是一个乖乖女。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有人问,请用一句话证明你在西安呆过,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答案是三个字:沙井村,没错,这也是我的答案。
毕业后加入西漂一族,走进城中村,沙井村变成了我的第一转战地,尽管遭遇过小偷,也见识过黑心房东,但记忆里更多的还是普通人的美好日常,是村子里的各种小吃,总是合胃口的刚刚好,有人说,沙井村就是西安的缩影,没错,你所有能想到的西安小吃,总能在沙井村的某个角落里看到。
在某公司上过一段时间的夜班,每天早晨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每次看到村口卖早餐的摊点总能瞬间重生,最喜欢吃鸡蛋灌饼,老板是一对小夫妻,配合的极其默契,男老板很熟练的摊饼,又薄又脆,女老板很利索的打包收钱,经常去,不用说也会给我做一份即加鸡蛋又加火腿还加葱花的套餐。
转身,迎着才爬出来的朝阳大口嚼着这份美味,那时候养着一只金巴,叫布丁,每天早晨在院子门口候我,看见我的瞬间会飞奔过来,偶尔也会遇到正要出门上班的邻居,他会给我一个友好的微笑,这样的早晨格外美好。
沙井村所有的摊点生意都很好,这里大部分是刚大学毕业的租客,和在附近高新区上班的小白领,所以你能看到穿着西装革履却围着折叠桌撸串的人,也能看到抱着文件夹也依然排队等臭豆腐的人。
炒河粉、沙县小吃、凉皮冰峰肉夹馍、烧烤啤酒和砂锅,正是这些并不精致也不高大上的普通食物,才更有烟火气,也才更能平稳一天的兵荒马乱,治愈一天的鸡飞狗跳。
两年之后,搬在了北稍门,从城中村跨进有门卫的普通小区,再也没遇到过那么可口的鸡蛋灌饼,以及,也送走了那只每天送我上下班的金巴,人生,随时都有新的开始,哪怕是一顿早餐,于是又在新的地方寻觅新的美味。
出小区过马路,有家烤鸭店,每次路过都有人排队,以及烤鸭的味道香飘十里,二十元一只,十元半只,量很足,还有单卖的大鸭腿,都物美价廉,夏天懒得做饭时会买半只,一边啃肉一边追剧,外加半个西瓜,觉得,这才是最美好的人生。
晚上的北稍门尤其热闹,各种摆地摊的小商小贩,又构成了平日里看不到的另一片繁华,我在人群中邂逅了卖炸馍夹菜的大妈,那时候身怀六甲,下班再晚北稍门依然欣欣向荣,之所以喜欢大姐家的炸馍夹菜,是因为她家的菜种类很多,荤素都有,穿成串一排排的摆放整齐,辣椒酱尤其香,吃一个炸馍夹菜就像吃了顿麻辣串,满足了一个嗜辣孕妇的小小心思,心满意足。
又两年之后,终于安定下来,搬进了属于自己的窝,出了小区就是一条短巷,地方不大,但每天早上新鲜的水果蔬菜供量超级足,包子稀饭、油条豆腐脑的简易早餐摊也别开生面,小区对面是西安最大的海鲜城,以及新开的超市,于是,如今,大多时候会去采购新鲜食材,然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现在住的地方,没有像沙井村或北稍门那里应有尽有的小吃摊,仅有的一家烧烤店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撤掉,有时候出去,偶遇铁板豆腐和烤肠也会尝尝,但那种超级想吃的欲望已越来越淡,甚至看到那油腻的锅碗瓢盆也开始心生嫌弃。
不管怎样,在西安,像沙井村这样的地方很多,赵家村、八里村、杨家村等等,天南地北,家长里短,有人大呼小叫,有人不动声色,不管吃的是什么,每一缕热气,都是真实的人间烟火。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跟我们吃相同的食物,但有不同的故事,而《深夜食堂》里最吸引人看下去的并不是食物,正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面孔,是啊!路边的苍蝇馆、夏天的大排档,那些地方,才是属于中国的深夜食堂。
一个人的吃史,也像一部青春史、奋斗史,时隔多年,物是人非食也非,也希望,多年以后,我们每个人,在想吃烤串的时候,依然有人陪。
最后,老泪纵横的感慨一句:那些年吃过的烤串就是青春啊!
写到这里,尤其怀念老妈做的荞面饸络,还有家乡的碗托酿皮牛筋面和麻辣烫、大烩菜,那么,关于深夜食堂的故事,你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