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普的《鱼》讲述了女诗人捕到一条大鱼的过程,她用浓重的笔墨去描写了这条鱼,褐色的皮肤上像古老壁纸的皱纹、被沾污和磨失的深褐色的条纹、圈圈点点的白色海虱、挂着的水草和充满血液的腮,以及布满划痕的鱼胶,都展现了大鱼历尽沧桑和磨难的状态,虽无一字言其可怜,却让人不由自主得对这条大鱼生出一丝悲悯之心。
诗的开头给人抛下一个鱼毫不反抗、顺从而庄严甚至毫不在意的悬念,让读者产生疑惑,这条鱼的求生意志这么薄弱吗?但是往后看你就会发现,鱼的下唇残忍的、湿漉漉的挂着五根鱼线,这意味着这条大鱼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捕了,我们无法想象它经历过什么,受过怎样的苦痛才能一次次逃脱,就像我们一次一次被生活中的困难打倒又站起来,再被打倒,再重新开始……当我们已经筋疲力竭的时候,又一次走入困境,也许我们也会像这条鱼一样,顺从并且毫不在意,想着要不然就这样吧,那不如就算了吧。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一个人鼓励你,帮助你,你可能就会重新获得对生命的希冀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海明威所写的《老人与海》中的情节,同样是和鱼的斗争,但却是如此的不同,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男性视角下的刚毅、坚强、永不服输;而反观毕晓普的鱼,唾手可得,但是女诗人却在虹彩之下,把自由还给了大鱼,我认为这是一种女性视角下的悲悯,比起战胜你而言,自由更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胜利,所以我把自由还给你,也还给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