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母亲通话,拨了好久才接通,追问之下,原来是在外面捉蝉去了。我心里便清楚,如果外甥在家的话,明早的餐桌上就会有一盘煎炸金黄的蝉吃了,或者母亲把它洗净放在冰箱里,留着我休假回去之后吃。
蝉,又叫知了,俗名“知了猴”,因其还是蝉蛹的时候,外观看去就像一只蜷曲抱着的猴子,便有其名了,倒也形象。蝉每年最盛的时候大概在七八月份,那时候玉米、大豆覆盖了大地,花草树木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节,在地底繁育了三年的蝉,便趁着雨季土地的松软,从洞穴里小心翼翼的爬出来,往所能遇到的最高处爬出,然后脱壳,经过一夜的休养生息,便可“天高任鸟飞”了。
那时候村子里的树林还有很多,河边的林木也很茂盛,大片的玉米在田地里摇曳,在炎炎的夏季,简直就是我们儿童的天堂。而捉蝉,则是七八月份我们最爱的活动了。中午的饭碗还没撂下,便着急拿起小铁铲、罐头瓶,兴冲冲地呼朋引伴前去捉蝉了,这是午饭和晚饭后的常规活动了。
儿时屋后的树林使我们最好的去处,树林里几乎没有什么草,因为土地早已被我们这些挖蝉的“大军”给翻了几遍了。挖蝉是一个技术活,不是每一个地面的小孔都可以找出来的,我们称之为蝉的狡猾,认为那是它布的陷阱,引诱我们上当的。当然,我们也有我们的小聪明,经验丰富的小伙伴,总能够快速的把蝉找出来,在树的周围挖,总是没错的,每找到一个洞口,发现蝉的踪迹,便会要求周围的小伙伴禁声,怕把蝉惊吓到。有时候好不容易挖出来,距离蝉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便会停止挖土,小心翼翼地把两个手指伸进去,捏住蝉的“大钳子”,然后猛的拉出来。这时候我们便会庆祝一阵子,大喊“挖到了”,装进瓶子里,然后继续。
当然,运气并不总是站在我们这边,有时候被蝉狠狠的夹了一下,手很疼,而蝉会快速缩身,掉到“井”里去,再想找到就很难了。其实挖蝉最好的收获是傍晚,那时候蝉经过一天的努力,已经基本爬到洞口了,然后猫在那里等候太阳落山。还未收工的我们便会迅速行动起来,运气好的话下午能够挖到几十只,装满了随身带的罐头瓶。
相比于白天的满地乱挖,晚上的捉蝉更加地有趣。刚刚吃过晚饭,便会带上手电筒、竹竿和装蝉的工具,和小伙伴们出门了。蝉的活动是有规律的,爬出来的蝉,会本能的爬到它认知中的最高处,然后停留等待蜕变。所以六七点钟的蝉,都会在树的底部或者花草的顶部,而八点之后,便要在树干的中上部分寻找了,这是一个低头和仰头并行的工作,对于我们现在这些上班族来说,也许是治疗颈椎最好的方法了。
捉蝉最大的乐趣不在于找到多少,而是大家一起寻找的快乐。夜晚的天空,有时会有月亮和星星,有时便会漆黑一片,手电筒便是我们的必备品了。那时候的我们,会把手电筒垂直的照向天空,想象着那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直达九天之上,带着我们去探索云层之外的秘密。
灯光也不可能照到所有的地方,有些地方会有些昏暗,只能说有大概模糊的印记,便伸手去摸了,运气好,便会摸到蝉,运气不好呢,也许是小虫子,或者是癞蛤蟆、蛇之类的,这时候便会传来尖叫声,小伙伴们迅速围观,壮大声势,把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吓跑,然后就又是一阵欢笑了。
捉蝉最喜的便是下一场大雨了,小雨是解决不了问题了,只有雨下透了,土地才会变得松软,大量的蝉蛹从大地深处爬出。这时候的我们,便不顾泥泞,穿梭在树林之间,一个一个的捕捉,为的是第二天早上能够在妈妈的手里,煎炒烹炸,早餐变得更加丰盛。
后来家里改种水田,村庄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树林被一幢幢房屋取代,那些充满儿时记忆的地方也减少了。蝉,也因水的增加,大部分在幼生期便淹死在泥土里,蝉逐渐的减少了。求学在外的我暑期回家,能够偶尔在土地或者树上寻到一两个,便是最大的惊喜了。
如今的家乡,又恢复了玉米的种植,减少了几年的蝉便又开始多了起来,遗憾的是,我工作在外,再也不能体会到那种捉蝉的乐趣了,而我外甥他们,因为多年不见蝉,竟有些害怕了,连拿都不敢,更别说去捉了。
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夏日的夜晚,到处都是手电闪出的光柱,一群六七岁的孩童,在父母、兄姐的带领下,认真地在每一颗树上寻觅着,不时传来呼喊声,“找到了一个”“又找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