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对宋徽宗都有所了解,不论是从那段不堪回首的靖康之耻,或者他独创的瘦金体书法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对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和在艺术上的成功有所感慨。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可能从多方面理解。在宋徽宗所在的北宋时期,显然是文胜于质的。由于开国皇帝是以武将的身份得到的皇位,为了避免后世子孙被其他武将推翻,所以采用了贬低武将,抬高文臣地位的国策。
有宋一代因此文学大盛,不止苏东坡这个光耀千古的第一文豪,还有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无一不是中国文学史和史学史上的重镇。就连宋徽宗本人在书法、绘画、诗歌、建筑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
与之相对的是武力的全面衰落。
北宋自太祖太宗之后,对外战争基本没有取得过较大的胜利。最大的敌对国是辽国和金国。与辽国的战争,自北宋建国以来就一直持续不断。
北宋所有的皇帝都有一个梦想,就是收服燕云十六州。但是虽然军费日趋庞大,军队数量也超过百万,却始终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在宋徽宗时期,仿佛看到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曙光。
那个时候辽国迎来了一个最强大的敌人金国。北宋和金国建立盟约,共同灭掉辽国,灭辽之后,燕云十六州,可以归还宋国。但是宋国低估了金国的野心,也高估了自己的战力。在对辽战役中,虽然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始终没有取得胜利,最后还是金国出兵攻破燕京,辽国从此告灭。
金国也从这场这场战役中看到了北宋的孱弱,因此开始侵犯北宋,最终导致了靖康之变的发生。北宋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金国俘虏,最终客死异乡,北宋也由此灭亡。
其实在此之前。宋国和辽国一直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宋辽贸易中宋国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虽然每年给宋国进贡岁币,但是这些完全可以被贸易所得覆盖。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国和北宋的关系是北宋花钱雇了辽国,帮自己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
但是北宋和金国的合作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最终导致了北宋亡国。
这件事发生在徽宗时期,我们当然要重点关注一下。徽宗是个艺术家,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各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他显然是不合格的。从历史来看,一个帝王如果沉浸在自己某一方面的癖好,就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畸形。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有所好下必随之。宋徽宗在艺术上花费的精力多了,在国家政治上自然就会少了那份进取心。
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迷信。他对各种祥瑞深信不疑,甚至有的官员为了逢迎他这个癖好,而刻意编造各种听起来让人发笑的祥瑞事件,比如天边出现祥云,甚至有许多重复的事件。但是他却因此得到升官。北宋官场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他在军事上显然也是不合格的,对于国家真正的战斗力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三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也没有深刻的把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胜于质。尚文轻武,无法保存其身。徽宗晚年也曾反省自身,悔恨未能听从直臣们的劝诫,但是显然这已经于事无补了。
徽宗的故事之于我们其实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我在学生时代,曾经一度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而忽视了学业,后来现实给了我狠狠的一击。学业未成,没有一技之长,兴趣也仅仅是兴趣,还没到可以发展成职业的地步。这完全是主次不清,没有认清楚形式。
如果宋徽宗继位之初就能摆正自己皇帝的位置,秣马厉兵,整顿军务,轻徭薄赋,消除内乱,消弥党争,发展国立,即使无法成为中兴之主,也不至于落的身死国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