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春天,是武夷山春茶准备摘采的时节。带着儿子,再次来到武夷山深研一阶,做带组义工,是使命的召唤、更是身体的感知需要。课前,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定向开始在身份上有了一次转变,从学长到义工,让我从心里佩服张老师的智慧,这不仅仅是名称,像老师说的那样让更多人参与到支持他人中来,少了一些对自己的评判,也会让学员减少对学长的评判和比较。老师的这个身份定位,在我看来,对自己的启发和受益还有另一层意思是,“你就是来服务他人的,无论你是谁,低下你的头,俯下你的身,真正做到谦卑、去做利他的事,你会收获更多、看到更多”。正如同“空杯义工团”这个称呼一样,看似容易,真正去做到,需要实实在在的做出来,不仅仅是在课程中,更需要在生活中去落地。在每一次老师的定向中,学习到很多,老师在调整,很灵活,根据场域、根据这次学员情况来变化,老师的出发点是站在利他的角度,所谓的起心动念。跟老师学习,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学习如何做人。能有幸跟着老师学习,呆在老师身边,也是自己最大的福报。
在义工团内部的合作中,既有团结协作、也有不同思想的碰撞。很庆幸,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真实的表达,说出来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团队的负责,甚至是让这个系统更好。其间,最大的体会,团队合作沟通时,学会聆听非常重要,聆听首先允许对方把话讲完(除非有时间限制)、不打断对方是种礼貌,对方说完再表达不同意见,这在我们与孩子沟通时尤其重要。来当义工的同修,每一个人修炼的程度不同、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有碰撞很正常,但其中我们收获了什么才是最关键。璧如每个人对其岗位职责的理解不同,导致误解,说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明确;而灵活的解决问题决定最终的大局。不同意见的聆听与表达都是从不同角度看到问题,聆听是基础,尤其对领导者,控场能力、语言表达的精炼…,这些都是很好的锻炼。在大胆说真话中,看到自己和小伙伴们都是有各自的提升空间。幸运的是,在老师的引领、接纳中,我们在不断进步,彼此包容、补位、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做好服务。
再者,关于信任,是本次的一个收获。信任是种能力,我以为首先是要有鉴别和洞察判断能力,基于这个基础,对自己的自信、而非盲目相信。老师对义工团队、义工对学员,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师的水平远远高于咱们。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多做义工也是增长见识,完全打开自己的感官,让它敏锐起来,才能收集更多信息进来。
关于边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和认知系统,尊重别人的边界,别人才会更尊重你的边界。深研12班,在老师传道授业中学习,在与义工学长团、与学员间的互动,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察、成长的过程。小群体的相处也是大社会人际交往的缩影。其中学会宽容、与周围各种类型的人和睦相处、既保持个性又服从领导、与人交往有角色意识、与人交往有边界和适度的距离、不同场合角色灵活转换……等等,在课程中,有了更多体验,成长之路无休止,不断学习提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