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本质》阅读分享

西方心理学上有2个著名的Allport,F.H.奥尔波特为兄,G.W.奥尔波特为弟。读完这本书之前,我都隐约地默认本书的作者是社会心理学家——弟弟——G.W.奥尔波特。直到此刻开始写总结,才确认,《偏见的本质》,作者,就是那位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大佬——人格心理学家。原来,他还被追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呀,如此看来,果然名符其实。

《偏见的本质》语言直白流畅,又不失科学的论证,是极为中上的经典书籍。笔者阅历尚浅,看过的书也不多,但《偏见的本质》于我而言无疑又是一本“补钙”的书籍。感谢遇见,总结几点自己的零碎的感受。

一、合理化

某种程度上,认知的合理化,似乎就是本能替自己辩护,以减少痛苦。

比如,张三李四是同学,两人有着差不多的出身和家庭背景。毕业后,机缘巧合的机会,张三留在了北京工作,普通工薪,普通地生活着,李四回了老家的城市工作,普通工薪,普通地生活着。

后来的日子里,张三偶尔会想,李四在老家应该也没什么意思,应该也同自己一样,日子多是庸常与寡淡无味;李四也偶尔会想,张三在北京应该也没什么意思,北京消费成本多高啊,日子应该也很累。看,每个人都在找理由来合理化自己已然做出的选择,借此来安慰自己:“噢,Ta肯定过得也没那么好,我也不是那么糟糕。”

再比如,一部分无力改变现状的人,总是会想:“有钱人也有不如意的,别人家关起门,指不定什么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可是,真相是什么呢?

二、“对细小差异的自我迷恋”。

我们总是会仔细地将自己与自己同水平同圈层的群体作比较。

举例来说,对于一位非北京土著而言,贵州人就是贵州人,但对于内部人(贵州人)来说,贵州省的一个县和另一个县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会小心地注意到彼此间的差异,并通常会以对我们自己有利的方式对差异做出评估。

再比如,两位农妇进城参加聚餐,彼此会小心地注视对方的梳妆打扮,并会以某种不自觉的认知方式觉得对方不如自己一般自然得体,而全然不会也没有能力认识到其它本土的另一个水平的人。

三、利益影响态度

多么真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偏见。

偏见这东西能进化到今天还健在,那必然是因为它符合进化的规律,否则早在历史的大浪里被淹没了。

因为资源有限,竞争过程了衍生了偏见;

打破既有的认知需要消耗能量,沿用先前的图示已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于是继续不断强化自己的已有的态度。

没有人愿意冒风险。自古以来,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动物都没有什么区别,人和人能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偏见,偏见无处不在。就像作者说的:“或许,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一致性的狂热追求才是病态的。”没有坏蛋,也没有圣人,有的只是,一个个肉体凡胎。

最后,借作者说的:“我们不能等到“一切事实都了然”的时刻再做出行动,也许这个时刻永远不会到来。”以此致敬那些仍然坚守初心的人。


//原文摘抄记录

中文版序

1, 预先判断: 人脑必须借助分类来进行思考。分类一旦形成,这些类别就成了正常预判的基础。我们无法避免这个过程,因为有秩序的生活正系于此。

第1章问题出在哪?

1, 普通的错误预判与偏见的区别:

对于普通的错误预判,人们可以不带抵触情绪地去讨论和纠正自己原先的想法。偏见则会积极地去抗拒所有可能撼动原先想法的证据,带有抵触情绪或者说意气用事。

2,许多偏见仅仅是盲目追随当下主流社会风俗的产物。

比如:梅毒螺旋体在人体内的活动与情感文化本身并没有客观关联

3,人们的态度无法改变的原因:

人们倾向于形成和保持那些同自己的负面态度相一致的信念来自圆其说。

合理化:人们的信念系统有一套自我调整的把戏,去配合和维持更为永久性的偏见态度。

第2章预先判断是一种常态

1,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先前的预判

只要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对此满意,我们总是去重新思考那些构成我们生活之根基的信念就是毫无必要的。人们很少会反思,或是掂量自己的价值观,而更多地是去感受、肯认、捍卫它。

每当涉及感觉、情绪、价值观时,我们都容易掉进“无拘无束”“一厢情愿”或“幻想”思维中。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在价值观的指引下,过一种协调而一贯的生活,而正是由价值观驱使所做出的预判使我们能够坚持这样做。

2,一个人必须首先高估自己的所爱,之后才能去贬损其对立面。我们建造起防御,主要是为了守护内心所珍视的东西。我们珍视自身的存在模式,并且相应地贬低(或主动攻击)那些看上去会威胁到我们的价值观的事物。

第3章内群体的组成

1,我可能会说我羡慕你,但我不会想要成为你;我只想让我自己拥有你的部分特质和所有物。

2,即使是一个势利者,他的群体忠诚也是有弹性的,因为他在不同时刻觉得最符合自己当下利益的群体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特定场合,个体可能会对某个群体产生强烈坚定的忠诚感,而时过境迁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3,我们更喜欢熟悉的东西。当别人似乎威胁到了,甚至质疑我们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不禁要对其设防。熟悉的总是人们首选的。对于陌生的事物人们并不一定对它有敌意。但通常会被认为是差一些的,不那么“好”。

4,文化上的差异并不必然意味着劣等。

第4章对外群体的排斥

1,歧视会导致各种有趣的行为模式。(把人性描述得如此质朴)

在我旅行时,我可能很乐意坐在犹太人身旁;如果我是一个北方人,我也可能很乐意坐在黑人身边,但同时将底线画在“不与犹太人或黑人比邻而居”上。

作为一名雇主,我可能愿意让犹太人,而不是黑人进入我的办公室。然而在家中,我愿意让黑人为我在厨房里工作,而不是犹太人。然后,我更情愿让犹太人而不是黑人作为客人坐进我家的客厅。在学校里,我可以欢迎所有群体,但在学校舞会上我会回避一些人。

2,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仅仅将不同种族的人视为威胁是毫无逻辑的。

另一个白人同样会抢走你的工作,这和黑人抢走你的工作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第5章偏见的样式和广度

1,人们将两种负面的表达融合在同一个念头上,而罔顾这一事实:没有多少犹太人是国际银行家,而国际银行家也很少是犹太人。

2,人们会出于偏见将毫不相干的替罪羊牵扯在一起这一事实,表明整体性的偏见往往比针对单个群体的具体指责更为重要。我们都倾向于做出偏向我们自己生活方式的预判。因为从一个更深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不可避免地带着骄傲和爱意为自己的价值观辩护,排斥每一个反对它们的群体

3,现有证据表明:

一个对特定群体存在偏见的人很有可能对其他群体也持有偏见;

民意调查中,数据结果会根据提问方式,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变。

4,反天主教的黑人无法与反天主教的三K党结盟,因为后者也反对黑人。在xx郊区,xx人可能出于对犹太人搬进来这一前景的厌恶,而容忍意大利人作为邻居。因此,各群体间最终总是能保持一种其下暗流涌动,却不足以爆发大冲突的休战状态。

第6章关于群体之间差异的科学研究

1,人们意识不到是自己的预判,而不是事实本身导致了带有偏见的言行

贫民窟里的人所具有的犯罪基因正是造成窘境的原因,而不是反过来

认为外群体是愚蠢的、阴险的、好斗的,甚至是体味难闻的,却没有想到自己同时深爱着的,他的家人和朋友也会有这篇缺点,而对此人们却毫不介意。

2,针对特定群体的某些特性描述,实际上是极少存在于该群体的,更不可能存在于其他群体之中。例如,我们认为西藏人遵循的是一妻多夫制,但实际上即使在旧时代的藏族,一妻多夫的情况也是很少见的。

我们更不能过度泛化。并不是所有英国人都以含蓄为美德,也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重视自信。严格来说,由于数据处理的不客观,我们每种关于“群体差异”(除非被确凿证实)的言论都是一种倾向与夸大。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所有的事实,才能够确认那些承受了许多敌意的群体是否的确与他们的名声一样糟糕。

第7章人种和民族差异

1,如果全世界各个人种都会将彼此视为手足,相亲相爱地融合在一起。人类可能根本就不会分裂成各个部落,而部落才是自然进化的摇篮……没有进化——人类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2,人的特性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而进化到了今天,男女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的差异已经远远超出了基因所能解释的差异。真正血统上的人种差异的影响与社会偏见的强化引起的影响导致的差异有多大。

模糊的边界感导致一些黑人儿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御、对外界过度反应和紧张。

根据伊奇瑟的观点,一旦人们开始称之为犹太人,个体就会因为这种差别对待,进而发展出其他的犹太人特质。我们现有的研究根本没有发现任何能够支撑已存在的敌对行为的证据,即使存在轻度的种族差异,这也绝对不足以证明所有犹太人都拥有这样的特质。

3,偏见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受,其中差异所带来的感受占主导地位,即使差异本身可能是不存在的。有时人们对不同群体所形成的看法,的确反映了一部分的真相。但是我们所认识到的群体差异基本上无法证实任何我们所持有的偏见。我们的固有印象和感受远远超过了我们所拥有的证据。

4,所有人际交往都是相互的。每一个侵犯者都对应着一个受害者;每一个傲慢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憎恶他的人;而对于每一个压迫者来说,都有一个时刻准备着反抗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受害者对歧视的反应将会发展为他们的特质。

第8章可识别度和疏离感

1,对于陌生人的接纳似乎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

他所受到的待遇取决于他对于内群体所要实现的价值来说,是一项资产,还是一个累赘。

2,当我们所在群体中的一名成员犯了一个不重要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忽视,然而,当外群体的成员犯了同样的错误时,我们却无法容忍。


第11章语言因素

1,任一一个给定个体的每个标签都只适用于他本性的一个方面。但无论哪个标签,都无法代表这个人的全部特性

第12章我们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1,同样的品质在林肯身上被视为美德,而在犹太人身上则遭人唾弃。

如果在特定的一段时期,某一项指责似乎能够解释并证实我们对某一群体的厌恶,我们就宣传它;如果在另一段时期,一项相反的指责似乎更适用当下的情况,我们也会援引它。

2,人们会虚构出其他群体具有某个特质,并因此憎恨他们,这只是因为他们暗中憎恨自己身上的相同特质。

我们有肉体的罪恶。我们必须克服色欲、懒惰、好斗、散漫。因此,我们将这些罪行都具体化到了黑人身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克服傲慢、欺骗、不合群的自我主义和实现野心时的不择手段。我们将这些罪行都具化到了犹太人身上。黑人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冲动;犹太人反映了我们自己对超我(良知)的违背。我们对两者的谴责和感受代表着我们对自身原罪的不满。(人一切的愤怒,本质上就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第13章偏见的理论

1,Tolman指出,过于强烈的动机,或过于强烈的挫折会让我们的认知图景变得狭窄”。

一旦情绪上受到挑衅,一个人对社会的看法会变得狭隘和扭曲。这将启动他个人视角中的恶(少数民族),因为他正常的直接思维被强烈的感情所蒙蔽。他无法分析恶,他只能具化它。

2,实际差异小于我们主观的差异

敌意部分源于对刺激的实际估计(群体真实的本质),而另一部分则来自许多不切实际的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名声并不是靠赚取得来的,而是几乎毫无理由地被强行安在一个群体上的。

第14章社会结构与文化格局

1,阶层的垂直流动影响了偏见。

个体是在社会阶层的流动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受到垂直流动威胁的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偏见

2,天主教会学校中的孩子只能学到天主教对宗教改革的看法,并认为所有新教徒都被邪恶和异端的僧侣路德愚弄了。而一名信仰新教的孩子总是会接受另一个版本的历史,认为天主教笼罩在中世纪的阴霾之下,并且日趋崩坏。

第15章替罪羊的选择

1,为什么人们会有偏见

偏见对于所有社会阶层都具有功能价值。那些恐惧自身宗教价值观受到威胁的人,那些担心战争发生而如今在共产党人身上识别出威胁的人,那些生活不如意而如今能够迁怒于国内外共产党人的人,都能够从替罪羊身上满足自己的需求。

某灾难发生后的一周内,人们就陆续指认了所有不同的替罪羊。群众的愤怒有时候只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个体作为替罪羊,而且他们现在就想要。导致官员被下课并非由于其本身的罪行,而是因为牺牲了他,群体的愤怒就可以得到缓解。


减少偏见的举措:

1深入的接触

究竟是增进的了解促成了友善关系,还是友善态度促使人们有兴趣了解更多的信息

居住模式所赋予的邻里接触的机会

2,家庭、学校

论据:

我们不应太期待学校里的跨文化教育能产生多大的效果。一方面,学校几乎不敢站在父母教育的对立面。如果他们这样做,就会陷入麻烦。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老师都是没有偏见的。即使是教会或国家,尽管它们都以平等为信条,也无法轻易消除家庭所产生的那些更早、更亲密的影响。

当然,家庭的首要性并不意味着学校、教会和国家应该停止实践或教授民主生活的原则。合在一起的话,他们的影响至少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次要的模型供他跟随。如果他们成功地让他质疑了自己的价值体系,那么更成熟地解决冲突的机会,就比这种质疑从未发生过的情况要大了。学校、教会和国家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它们的累积影响又可能会继而影响下一代父母。在这方面,我们记得今天的大学生比20年前的学生更不愿意将陈规定型的判断加之于国家外群体身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家庭外的影响逐渐影响到了学生或家长,或者两者都影响到了吗?


1,有人将“文化”(culture)定义为,那个为生活中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东西

2,“寒暄”,其中说出的话本身并无意义,仅仅是为了避免沉默,并强化社交凝聚力而已。

3,可能每有一个彻底转变观念和态度的反叛者,就相应地另有好几个顺应者。


第19章后续学习

1,自然本能要求每个人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物有机体。我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得致力于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旦他停止维持自我的努力,他就会走向灭亡——除非别人愿意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发展出一种对自我的强烈认可。这是他生存的关键。当它的自我价值和观念受到干涉时,他要有能力感到愤怒。相似地,他也会产生侵略、怨恨、痛恨、嫉妒和其他形式的自我防卫情感。每当自尊受到威胁时,这些自我防护的机制就可能发挥作用。

然而,我们暂时忽视了人类本性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有着可以取消,或是大幅改变对地位的自我主义需求的能力。生命始于孩子与母亲之间充满爱意的共生关系。孩子对其母亲的无限信任会发展为他与其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出于这种爱意,人类合作中的建设性价值才得以实现。也正是由于这种爱意,偏见(即使对于自我主义者而言也很自然)并非人格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没有人生来就带有偏见。偏见总是习得的。人们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习得这些偏见。然而,其习得的背景与其人格发展的社会结构是一致的。

第20章内在冲突

1,不存在绝对的恶人

希特勒,即使是以敌对与非人道的方式主导他人的生命的,道德泯灭的恶棍,在良知上也无法宽恕自己所造成的后果。

2,“口号式人权”?

但是,无论“黑人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美国的官方道德始终卓然独立于世界各国之林。没有任何国家在其历史性文件中,如此直接地表达出对平等的信念。法律、行政命令和最高法院的裁决也大都遵守着这一信条。生长在美国的所有孩子都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这一国家层面的行为指导。相比之下,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官方层面上本身就存在对少数群体的歧视。但是在美国,歧视是非官方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而言,歧视是非美国的。

压制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偏见。也并不认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反民主的(因为这会引发自身价值观的冲突)。例如,大多数最为反民主的运动往往都打着民主的旗帜:十字架和国旗;社会正义是金科玉律;

3. 角色不同,行为不同

一名政客需要在他的竞选演讲中表达出对所有人平等权利的敬意,但是他在办公室中,却对特定群体给予优待。一位南方的白人银行家不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雇佣黑人,但是,他却在选举活动中慷慨地为黑人捐献了一座医院。

或许,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一致性的狂热追求才是病态的(无论是平权的卫道士还是坚守偏见的人)。见机行事是人类的本能。人们有时会遵守美国的信条,有时也会遵循普遍的偏见.在特定参考框架之下,我们会采用特定的态度和习惯;而在相反的参考体系中,我们则会使用另一系统的态度和习惯。

4, 东方人在加州很受欢迎。到处都需要人手以开发资源,无论是白人还是黄种人。但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一度受到欢迎的移民,在当地人眼中,境况得到了过分的提升。他们成了自由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拥有了大量的财富。当地人担心自己无法再拥有足够的优势以维持自己的地位,于是,舆论的风向转变了。


第22章侵略和仇恨

1,仇恨的起源是次要的、偶然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较晚。伊恩·斯蒂伊这样形象地对其做了描绘:“地球上本没有仇恨,但人们因爱生恨;地狱中本没有愤怒,只有一个受了嘲弄的婴儿。

2,在人际关系中采取排他性路线是一种经济的适应方式。通过对大部分群体持有负面的态度,我们的大大简化了自己的生活。“谁能够容忍他们?看,他们肮脏、懒惰又淫乱。”事实上,这些特质也完全可能是我们自身正在努力与之搏斗的

第24章投射

1,他们令人反感的性格特质往往是防御性反应导致的,是他们被排斥的结果而非成因

2,双方都坚信对方是虐待狂、肮脏、智力低下、更为劣等的民族、沉迷变态性行为。双方都指责对方只关心物质,而不尊重道德与智慧的价值。他们的群体特征都绝非一致。所以这两种观点不可能同时是准确、现实的描述。

第25章偏见人格

1,具有两极化的逻辑的人,很多时候无法接纳自己身上善恶交杂的本性。

//2,当学生们被问及他们最崇拜的人物时,我们发现持有偏见的学生最崇拜的伟大人物常常是拥有控制他人权力的强力领袖(拿破仑、俾斯麦)。而没有偏见的人则更倾向于崇拜艺术家、人道主义者、科学家(林肯、爱因斯坦)

3,所有75岁以上的人都赞同社会保障;因此,所有支持社会保障的人都超过了75岁。?


第28章宗教与偏见

1,由于没有一个宗教能够成功地征服全世界,人们的这些分歧点可能是冲突的真正焦点。当一个真诚的信徒试图用武力改变一个不信的人时,那个不信的人(信奉另一套截然相反的绝对真理的人)也会以死相搏。

殉道者有时是偏见的受害者,但他们也可能是现实的理想冲突的受害者。

只要是核心价值相异的人,就会有分歧。那些勇敢地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的人,或者那些誓死捍卫自己信念的人,不一定是有偏见的,也不一定是偏见的受害者。

既然大多数宗教都包含旨在减轻冲突的教义。为什么现实里的冲突还那么多

2,牧师是一个虔诚的骗子,他将宗教按照世俗的偏见进行了扭曲,并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了偏见的种子,而这种偏见可能会成长为掠夺和大屠杀的基础。

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有些人在他们生活的某些领域可能真正富有普世的宗教情怀,而同时在其他领域可能是偏见和狭隘的。

大多数所谓的宗教偏见实际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民族中心主义与宗教相混淆的结果,而后者为前者的合理化提供了借口。对宗教的种族主义解读的流行,使很多持有宽容态度的人远离了教会。他们成了叛教者,因为历史上宗教承受了太多由寻求安全感的内群体成员所带来的偏见。他们并非从纯粹经文的角度对宗教做判断,而是通过大部分追随者所歪曲的现实对其作判断。正如我们所说,“制度化”的宗教观点和“内部化”的宗教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宗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无法就宗教与偏见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说明,也无法解释特定宗教信仰在个人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3,法律,尤其是美国通行的清教徒式法律,所打击的只能是行为,而非行为的缘由。强迫酒店经理接受菲律宾客人无法改变他对东方人偏见的根源。

4,例如在经济领域,薪资的提升能够使少数群体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并可能提高其自尊,降低其防御性,同时也使其能够以平等地位与社区中的其他成员接触。

5,生态效度

然而,让人沮丧的是,一些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定方案在评估研究中显得成效斐然,而事实中却收效甚微。

6,事实本身是客观的,而态度是主观的。只教授单纯的事实往往会导致三种形式的失败:被迅速遗忘、按照现成态度被扭曲,或者与影响生活准则的主要因素相隔离。

7,如果孩子们无法在学校获取跨文化的信息,那么他也不太可能从家庭和邻里之间学会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外部群体的方式。

8,把脚穿进别人的鞋子里

通过与外部群体的儿童演员们一起扮演不同角色,这些年轻的小演员们能够真实感受到歧视所带来的不安与自身所产生的防御性。

7,一旦有利可图,是否媒体也能够重塑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8,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咨询师帮助的苦恼个体往往渴求改变。他可能已经准备好了对生活导向的重新调整

在某种程度上,宣泄可能是有效的,个体非理性情绪爆发会使自身的良知受到冲击


第31章局限与展望

1,我们不能等到“一切事实都了然”的时刻再做出行动,也许这个时刻永远不会到来。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所有的事实,也无法“让事实自己说话”,等到“政治家们和公民们自己得出实际的结论”。事实太过复杂,以至于不能期待它直接呈现出不言自明的结论。只能在相关的价值前提下,遵循实际目的对事实进行组织,没有人比我们更能充分地做到这一点。

支持宽容态度的宣传是必要的——这并非由于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是它能够消除处于对立面的煽动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我们也不应该期待社会环境向个体所施加的总体压力,通过几个小时的跨文化教育就能完全消弭。看了一场亲宽容态度电影的观众会将其视为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而不会允许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威胁到自身所在的系统的基础。

所有传统习俗都是彼此的盟友。如果我们允许一个过大的颠覆性初始力量出现,那么它会不断加速,以至于毁掉整个给予我们安全感的体系。这就是社会学的结构观点。

偏见态度并不是偶尔吹进眼睛的灰尘,可以在不破坏整个有机体完整性的情况下被分离提取。相反,偏见常常深深地根植于性格结构中,除非生活的整个内部机制得到彻底改革,否则偏见是无法改变的。每当态度对有机体具有“功能意义”时,这种嵌入就会发生。你不能指望不改变整体就改变部分。从整体上重塑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3,所有关于社会制度的官方定义都要求人人平等,而这个体系内有许多(但并非所有)非正式的特征都是不平等的。因此,即使在我们最为结构化的体系之中,都存在“非结构化”的状态。

4,我们对变革的渴望可能就会带来变革。我们并非排斥结构性观点,而是指出它不能被用来证明完全悲观是合理的。并不存在最高的解决方案。最明智的做法是同时着手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如果一次打击无法取得大规模的效应,那么从各个方面的大量小规模打击可能会取得巨大的累积效果,甚至可能推动整个系统。这将加速变革,直到达成一个新的、更令人满意的平衡。


数学中有一个符号,叫无穷大。无限接近,但永远达不到。

2023/02/1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0,914评论 6 49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9,935评论 2 38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531评论 0 34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309评论 1 28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381评论 5 38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30评论 1 28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882评论 3 40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43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095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48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566评论 1 33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53评论 4 32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29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1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45评论 1 26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248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40评论 2 34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