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文,今天来看看这位一生都在为生活贡献的老人,却遭到社会的排斥
“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假如你是一个古董收藏家,手握无数奇珍异宝,都是通过自己的收入合法买来的,那么你会无偿捐赠给国家吗?对于这个问题,平心而论,要是对其价值非常看中的人,用毕生心血换来的人,相信捐出去还是有点舍不得了,毕竟是自己的全部身家,以后还要靠那些宝贝来养老了。
如今陈列在我国博物馆的那些奇珍异宝,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搜集起来的文物。有青铜器,古代的字画,陶器,玉璧等众多文物,曾经在清末在八国联军的洗劫下,经历过时代的浩荡。如今能收集起这么多文物,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各种文物,一部分是通过高价购买,还有一些是各国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主动归还的,除此之外,绝大多数都是那些爱过的收藏家们,他们把自己毕生收藏的文物,无条件的捐献给国家了。比如张伯驹,他就是这样一位爱国者,无偿捐赠了价值超过1136亿的文物。
文物收藏家张伯驹
张伯驹出生于河南倾城,是张锦芳的儿子,袁世凯的表侄,有了这层关系,他应该也算是上层人士了。早年读书时非常聪明,有着“神童”之称的张伯驹。长大后,张伯驹成了著名的文物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家等,对中国古典文化歌曲都非常了解,有较高的知名度。
早年,张伯驹知道《夜照白图》一万大洋的价格被交易到日本后,中国文物界的人都非常痛心,都认为《夜照白图》是无价之宝,不可能这么低的价值。但那时候无能为力,国力衰弱,当局对文物的重视程度也不足。
或许是家世的因素,张伯驹对文物也有特殊的感情,他喜欢收藏文物,尤其是那些价值高,意义大的字画和字帖,他都非常喜欢。出于兴趣爱好,张伯驹本人收藏了各朝代的字画字帖,把它们细心装裱起来。对张伯驹而言,喜欢字画字帖是真的,但他更希望这些文物能够流传下去,给祖国的后代欣赏。
无偿捐赠国宝价值千金
“但使国宝永存吾土”,这是张伯驹先生在收藏文物时的初衷,为了避免文物流逝,张伯驹每次都会花大价钱买来文物,避免文物流失到国外去。新中国建立后,张伯驹对祖国文物回收的情况非常关心,也提出过许多意见。
为了表示对国家的爱,张伯驹把自己一生所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了国家,那是他全部的心血,他一生所有的家产全部在里面了。在张伯驹捐赠的文物中,有许多都是价值连城的,比如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杜牧的《赠张好好诗》卷,范仲淹的《道服赞》卷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众多文物,多达几百件的精品文物,张伯驹分几次将其全部捐出。
那些文物的价值如果按照市值来看,专家们估计有1136亿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张伯驹并非是看重金钱的人。因为早在民国时期,有人绑架张伯驹,让他拿300万来换一条命,那时候的张伯驹把钱全花在了买文物上了,拿不出一点闲钱,就这样张伯驹用命和绑匪们周旋了好几个月,最后讨价还价之后把价格讲到了40万,这四十万还是张伯驹家人东拼西凑借钱借出来的。张伯驹把那些文物看得比自己名都重要。
许多人被张伯驹这样的大义感动了,那些文物界的收藏家们,也在张伯驹的号召下,开始自愿捐出他们的文物古董。如今我国许多文物流失在国外,因为那时候国力太弱,遭到列强的洗劫,如今想要拿回那些文物,需要花费巨额资产。这也更加说明,张伯驹捐献收藏文物的举动,是有多么伟大,那是一种大义。
一床难求?
张伯驹并不看重钱,但钱在生活中的作用还是蛮重要的,张伯驹也经历了没钱的窘境。晚年的张伯驹因为捐献了文物字画,他家里十分拮据,根本没有什么闲钱了。在一次生病住院后,张伯驹的家属为了张伯驹的健康着想,想让医院申请一个好一点的房间,供张伯驹静养。
好房间是需要加钱的,而张伯驹家无奈手里钱不够,希望通过院方申请来给予补助。但许多不明事理的专家这时候发话了,大言不惭地说:“自愿行为,不能申请特殊补助”,这件事被张伯驹知道后,有一些小情绪,好在最终在文物局的努力之下,张伯驹的家人如愿以偿,为张伯驹换了一件好病房。
中国历来的“人情”社会,怎么到了老先生张伯驹那里就变了味了。虽然院方专家无法申请补助是规则,但万事不能都因规则行事,否则缺失了人情味的社会,就会变得冷漠,唯利是图,少了那些像张伯驹那样大义的人。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这是后人对张伯驹的评价,作为收藏鉴赏界的专家,张伯驹有着满腔热血,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大义,值得我们学习。张伯驹老先生于1982年去世,这是文物界的一大损失,他是中国文物界人物的一块丰碑。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做一个好人,为国家有贡献的人太难了,小编也觉得好难,但作为这样一个人,是否应该收到应有的尊重呢,在这里,我发布出我的心声,只为了让更多人去尊重“张伯驹”先生。对待这,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