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游戏?我们先了解一下游戏的机制。
游戏通过吸引眼球的广告或他人的精彩讲述,成功勾起好奇心;进入游戏畅游,简单操作易上手,游戏中每升一级就有礼物;过程中会突然爆出超级礼包,不停地有新的挑战,即便是死亡有机会重生,永远没有结束,可以一直玩下去。
首先说到好奇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孩子在没有一定的判断力的情况下,好奇心更为重些,有好奇心是好事,就像列奥纳多•达•芬奇,他之所以伟大好奇心占了很重要的因素,他临终还在本子上留下接下来要了解的问题,啄木鸟的舌头是怎么样的。
其次,分析拆解游戏机制:
1.游戏成功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进入,对于任何一个新玩家来说,来到这个世界,可以快速上手,非常容易操作,很快新手成了老手并得到鼓励,有礼物相送,这让玩家有了极大的满足感,从来没有尝试过的自我掌控的自主感,他说了算;
2.在游戏中每升一级就有装备、礼物、金币,不停地变着法儿的给鼓励,中间会突然收到超级礼包,有中大奖感觉,激起玩家通过升级终极挑战,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让自己瞬间价值爆棚,可以胜此大任;
3.当在游戏中人物死亡还会让你有重生的机会,让玩家在游戏中得到理解,可以有机会再来,原谅自己刚刚的不小心及失误,重新投入其中。
就这样,在这里可以永远玩下去。
我们看看这个游戏机制,环环相扣,让孩子在中间找到自我满足的自感、自己胜任的价值感、得到理解与支持的归属感。
然而,殊不知,这三个因素就是所有人都有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这也是让孩子有内在动力关键因素。
每个人都想体验来自他人的爱、理解与支持,孩子也需要,正因为他在家庭中得不到这种归属感,才去能满足他需求的地方找这这种满足感。
其实能爱上游戏,或者爱游戏胜过自己的父母,这足以说明,孩子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他对爱的需求。
也许,你会说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小孩。是呀,可我们的爱是否是附加了一定的条件呢?你会在就算他考试0分你也会爱他么?我们的爱往往加了条件,不是无条件的去爱,这种爱没有尊重与理解,也没有支持和宽容,让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安全、归属。
就像不同的两个人,同看一本书,自己选择来阅读的人会津津有味地读,而当做是作业来完成的人则会敷衍了事,这就是自主感的作用。
我们要让孩子不仅仅是计划的执行者,也是参与制定者,这样他有了自我掌控感。不是别人告诉他,他需要去做什么,而让他有自己的想法,自然会付出努力。
极大成就的胜任感,是相信自己能胜任一件事情,认为自己“能做到”,孩子有自我掌控感,当任务比较难时,父母会帮助拆解,分步完成,大目标分成多个小目标,个个击破,在此孩子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与肯定,就像游戏升级,从而有了胜任感。
外力改变只是一种短暂行为,不能改变人的意愿。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也是,外力是压力,内力是动力也是成长。
孩子是脚,父母是鞋子,为孩子制作一双适合于他的鞋子。
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一件事情有一个人能做到,那么其他人也可以做到。
游戏是人为的设置,我们也可以为孩子设置一款专属于他的游戏机制,陪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