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没时间?我建议你看看这本书

近期,机缘巧合的,我读到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把书评当作推送发出来,是因为已有预感这本书将对我起到不小的作用。这篇文章有点长,但我相信认真读完的你不会感叹不如不读。

在序言中,李笑来老师很诚恳的说作为豆瓣上评分8.7高分的书籍,这本书仍有人反映读不下去,他们的评价因此更加值得重视。我开始忐忑,难道我挑选的是一本枯燥的时间管理书籍?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并非如此。也许是因为这是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的改进,也许是我本来就对于文字比较专注。说这个是为了告诫大家,读这本书也许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轻松,但是也绝对没有那么困难。

接着,先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话是这么说,但是,给我最大触动乃至震惊的是李笑来老师本身。鉴于他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下文称之为李老师。我不止一次的感叹,李老师的思想和其他人,其他作者太不一样了!在读到某段话时,我忍不住心生感慨,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个想法太精妙了吧?读完全文,我猜想,答案是因为李老师他经常思考,并且是用正确的方式思考。

这是我的感悟,我觉得阐述李老师在文中的观点、方法、忠告等更能让大家发现他的不同。所以接下来我会从一些对我来说比较有益的感悟来阐述,它们被我分类成学习上,感悟上,思考上,个人上共四个方面。

学习上

“人们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李老师说道,在一部分人因为不知道学了某样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时,另外一小部分人却因为“不知道它有什么用”而学习它。我认为这不仅是有关选择的问题,它反应的是不同的人在面对未知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趋利避害或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大部分人是前者,因为尽管学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是一个最稳妥的投资,但大多数时候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说来惭愧,我就是那个因为看到学习的困难,看不到它将带给我的益处,而放弃学习计算机二级相关知识的人。我甚至麻木自己,反正一级已经过了,大多数单位不要求二级水平。对此,李老师有一个相当有建设性的观点,不学习的人永远都不知道学习了这项技能的益处,而那些学习了的人,将因为对这项技能的掌握而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这效果,有时候堪称涅槃。

刚开始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觉得这是夸张,直到我在后文看到他因为学习计算机、统计学等在整理待书稿时所得到的巨大便利,以及他因为概率论而萌生的一些观念,如“大多数人和大多数人是不同的。”我们总是被告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乃至平庸的,我们一样的面临挫折,失败,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或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捆绑在一起,日久天长的,大家都以为我们和对方是一样的,如果他和我们不一样,说明他是异类,不属于我们这个群体。

可是根据概率论,哪里有相同的人,不要说两个人的全部人生观价值观,只说这些观念之下细分的无数观念,比如有关学习,可能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而有着相同看法的人不一定采取相同的应对态度。比如上文提到的“不知道它有什么用”而导致的不同举措。当然,这也意味着,相同的举措可能源于完全不同的态度想法。这只是极小一方面,在无数个比对中,不难发现,人们并没有自己所认为的那么相似。而大多数时候,他们往往只是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是相似的,或者假装自己和对方相似,从而得到一个群体的庇护。

我从没想过,枯燥的计算机和统计学竟然能够让人得出这样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无数哲理的看法,更别提因为学习概率论使得他们具备了不寄希望于彩票----这种对观念的树立。

2,,文中提到有些人花无尽的时间去探寻时间管理的办法,却不肯花十几分钟做当下这件应该做的事情。也许,这是时间管理类的书籍无效的原因吧。人们往往更青睐那些看起来很有用的方法,诀窍,而真正有效的办法很可能是很普通的,根据李老师的观点,时间不可以管理,要靠积累,从而改变自己。不难得出,行动是很重要的,哪怕这个行动当下看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有时候根本就不需要计划。”李老师举了跑步这个例子,而我则想谈一下我的一个经历,至今想来,我仍旧觉得这个经历值得我深思。那是临近期末的时候,距离四门考试剩下十七天。医学生的考试科目是间隔几天或一天的,一般不会出现一天考两科的情景,这是基于医学书籍难度较大需要更多时间复习的原因。

我看着考试安排,十七天,我思考了半个小时,而后开始将复习安排写在本子上。我写着,却发现这样安排那一科的时间就不够了,于是我开始更改。就这样,经过了半小时的完善和细化,我放下了笔。不是因为我安排好了,而是我发现无论我怎么安排,最后两门课程我都将不具有足够的时间来复习。我感觉绝望,然后,这次计划的后果是,我对复习绝望到我不想开始复习。而后,我竟然拖到考试前两天才开始复习!

多么惊恐的一段经历,我计划,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自己复习。而就是因为计划,显示出了时间的紧凑,使得我绝望到考前两天才复习,结果可想而知。我到现在都很难得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只知道心理和计划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我所能得出的就是,某些时候,真的,计划是没有必要的,行动才是重中之重。比如,我不计划,直接开始复习第一科,也许我在复习中就会发现我实际效率比我估计的高,我可以匀出一些时间给第二科。总之,切莫只有计划而不行动,也不要因为计划的密集而心生恐慌,要知道,我们才是计划的主人,而不是它反被所支配的物种。

3.设置标准,进行效果的验收。我曾经无数次的在朋友圈感叹自己学习效率低下,总是需要花别人两到三倍的时间才能复习好当天的内容,且结果并不比他人好上哪怕一点。老师针对之前课程提的问题我总是需要思考很久才能给出答案,而且答案还不一定对。我从上大学就明显的感觉到这一点,然而至今,我都没有试着去改变这种现状。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去思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而通过这本书,我看到李老师提的这一点,终于开始思考能够验收我的学习效果的方法。比如,复习前给自己出几道题,复习完当天内容,试着写下或者口述这些问题的答案。就算这个手段没有用,那么我还是可以思考下一个验收方法。真正重要的是我知道了有验收这种东西,可以使得自己通过它发现薄弱的地方,尤其是那些自以为懂了,其实只是模模糊糊而已的知识点。而后,我需要做的只是不断的探寻有效、合适的验收手段。

4.不要怕麻烦而放弃做笔记,整理笔记,这样会导致效率低下。无需多说,这句话本身就值得我记录。

二、感悟

1.承认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这看起来很简单,没什么好强调的,然而,这绝对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固守经验,而对其他与经验不相符的一切采取排斥的态度。例如人们总是坚信睡眠应该在晚上进行,白天进行的只是午休,如果把休息时间改为白天的话,是没有效果甚至对机体产生巨大副作用的。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是直到某个研究机构公布实验结果,机体休养的关键不是睡的准时,而是要睡的足够。当然,我不能仅仅因为这个机构公布的结果,就很确切的说它说的一定是对的,毕竟这是目前我了解到的唯一有关睡眠足够的研究。

但是,我必须承认,它可能是对的,虽然它与我们的经验认知有巨大的不同。而目前我观察到的是仍旧有许多人牢牢的坚信要早睡早起,对于这个研究结果置若罔闻。他们甚至不是因为觉得数据支撑不够,或者研究机构不可信,他们可能仅仅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即父母长辈等等人告诫我们的早睡早起的经验教训。

由此可见,人们根本就没法认同有一些与经验相悖的知识存在的这一事理,更别提让他去接受这些让人惊讶的知识了。

2.从失败者汲取教训。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被告知向那些成功者或者优秀的人学习,不是说这种方法无效,而是成功的人的方法未必适合我们,况且,他们所述的“方法”未必就是真正使得他们成功的方法。除了有所隐瞒,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夸大自己所经历的困难,夸大自己的坚持和机警。

比如某个著名企业家和众人分享他当初做的某个决定,也许并不是他理智思考而后做出的,根本原因是形势所迫,除了这条路,他根本无路可走。而这段经历,经过他的叙述后,很可能变成他从小养成的某种创新精神,或者超强的意志促使他做出这个影响他的一生的决定。

他们不是故意的,这几乎是人的共性。所以如果一个人很认真的从成功者身上汲取经验,他很可能会因为这个事例而得出一个结论“面对机遇,要勇于挑战。”显然,这句话并不那么的适用于现实,而这个学习者他因为对这个成功学故事太印象深刻,从而导致他丝毫不敢对这个结论有任何怀疑。就算有,也会被他给压制。显而易见,如果他把这个“道理”用在下一次面对挑战时,很可能迎来的是失败。

而不同于成功因素的复杂多样,失败的原因更加清晰明确。比如,某某做了一次过于浅显毫无亮点的汇报,我们可以去思考他在这次汇报前的经历。他是否是对汇报的内容不熟悉?或者是没有进行排列试讲?或者汇报时的氛围不对,比如人们在交头接耳,使得汇报者的情绪也被影响?如果我来做汇报的话,我应该做些什么?

这是比较简单却常见的例子,生活中还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案例,能够使我们从侧面进行总结学习,只要我们对这个失败者足够了解。当然,这里的失败者只是指对某件事失败的人,而不是说某个人本质上是失败者。完全失败的人不多,但是做出失败的事的人有很多。

3.优秀的人是不会给他人制造麻烦的。书中说到,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交换”。一个人如果总是给他人带来麻烦,在交情不够铁的情况下,人们会给他打上“不靠谱”的标签,甚至会逐渐的减少和他的往来。我记下这句话并不是因为我害怕人际关系的恶劣,而是我想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与人互相帮助,而不是不断的因为一些小事而麻烦他人。

三、有关思考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心中一震,就是“绝大部分人不思考,而会思考的绝大部分人并不会正确思考”。而后,他举出了一些例子,使我认识到,我离正确思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这并不可怕,他提出了一些建议。

比如通过日常讲话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多使用

。。。。和。。。其实有本质上的不同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他还有其他推荐的句式,但是我个人认为把其中的两三个练习到极致,直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才是关键。

这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我甚至认为,决定人与人的不同,包括习惯,行为,甚至成功等等的并不是李老师所说的心智的开启,而是思维模式的构建,从而影响了自己的态度和观念,继而做出改变,促使成长。而真正的成长,必定是使人在某方面有所成就的。

2,记录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你不认同的观点。有些时候,我们会很惊诧,他为什么那样想?!这时候,不妨记住,而后记在本子上。时不时的翻开你的这本本子,也许,在某一天,你会对此观点有另外一种解读。或者,原本你无法反驳但是直觉它不对的观点,在这时你已找到能够有力辩驳的理由,因为你的心智在不断的成长,思维在不断的构建。当然,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你突然发现这个观点是多么的精妙!理由同样是,如果你有认真的把《把时间当做朋友》内的做法进行实践,你会在不断的成长。经过无数的思考,此时,你已经比较能够正确的思考这观点背后的问题。

注意到了吗?在这里,我运用到了上面所提到的句式“。。。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对于我来说,比起和人认真讨论问题,我更常进行的是写作。我认为在写作上,我会更容易着手这个练习。也许总有一天,我会因为写作训练出来的思维自然而然的用上这样的句式也不一定。

四、个人上

我想我永远都没有办法忘记李老师是如何打电话的。在文中,他说到,他打电话之前会先在本子上记录他要与对方讨论的内容。也许这不算难得,有人,包括我想道,“我打电话前有在心里盘算”。不可否认的是,无数次的实践下来,我们发现我们仍旧无法把上一刻盘算好的内容在一次电话中讨论完全,就算是和家人进行沟通,也不乏挂断电话后立马重拨,“额,是这样的,我刚刚忘了。。。”

而把要点记录下来,通话时边讨论边做记号,或者记录,这样能真正有效的防止挂断的瞬间第二次拨打电话。而更加让我佩服的是,李老师他会在通电话时说,“你不用记的,我通话结束即刻就把备忘以信息的形式发给你。”

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前提,就是李老师在打电话前就初步拟好预设的信息,通话后只需对着记录进行小部分的更改就可发送给对方。确实是这样的,在文后,他说道他提前就拟好这条备忘了。

所以总的来说,李老师打一个电话,经历了发短信询问是否方便通电话----在本子上记录通话要点----拟写备忘短信----打电话(提醒对方不用记)----改备忘短信---发短信。也许有人会说,打个电话咋那么麻烦呢?我直接拿起电话就打也行嘛。是行啊,如果你能忍受自己挂断时再打一次或者,对方在你挂断时又打电话来询问,因为你刚刚漏说了某一点。

重要的是,这样周到细致的准备,必定使得通电话时,能够不急不缓,保持平静,这也是促成和谐通话的因素。而在这样一个愉悦的通话过后,对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到你准确的备忘,难道他不会对你印象深刻吗?或者说,他会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此时的一个习惯甚至做法,会对我们未来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原因吗?如果稍微准备一下,能够达到与我们努力相似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2.调节情绪

作为一个不算很外向的人,对于情绪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常常因为他人的夸赞、鼓励而充满希望,接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觉得动力满满。这时候,效率往往是比较高的。而同时,我也会因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不善,或者经历的不公而恼怒、低落。

总之,无论是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会打败我,使我无法集中精力。哪怕我告诫自己,每个人都因为他的经历才做出这个决定或行为,他不是有恶意的。可是,我仍旧觉得难受,尤其是我发现有些人我根本就不能提意见,不知道是因为倔强因子还是逆反因子作祟,他们反而会变本加厉的继续做那些有损你身心的事情。

而书中有一个颇为有趣的观点,就是远离这些人,甚至远到让他们不知道你的存在。也许你会问,这好像不是什么调控情绪的方法啊?可是,对于我来说,在我因为自己对他人不善的揣度而惶惶不安,担心是否真正恶毒的是我,所以我才以恶意理解这个人的时候,这句话能够让我明白,这也许不是很重要,李老师也有让他想要远离的人呢!何必想那么多,下次离他远点不就好了。这才是能够使我再次安静下来学习做事的方法,这难道不是情绪调控吗?

学习,感悟,思考,个人方面都已论述完毕,当然,因为这本书,我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因为篇幅问题,不能全部叙述,但是不得不说,《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会让人震惊有人这样生活,这样思考。

最大的发现就是李笑来老师真的是一个很细致的人,他会去发现完成任务甚至生活琐事的最好方法,而后不断的优化,继而形成一种习惯。而因为这个习惯,以及他对实践与行动的重视,他可能在这个过程不断的锻炼思维、心智。而思维的重塑、心智的开启又使他悟出更多的方法,不断的训练,再成为习惯。。。。如此良性循环,最后,成为一个让人敬佩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3,96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682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25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74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64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5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4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33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2评论 2 30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296评论 1 32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84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45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3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日头已过正午 我走出摩天大楼的阴影 从此—— 刀枪入库 深藏功名; 在天色未晚之际 我要从超市买回丰盛的酒菜 为今...
    当今麦田阅读 469评论 2 12
  • 每天早上起来,都是感动的留下了眼泪和数不清的抽纸与眼泪鼻涕交叉融合,形成一座座高山。是因为我起的早吗?自己感动自己...
    拾面埋伏阅读 619评论 0 0
  • 我观人世多鬼魅,暗夜谁知翻脏身。 骗圣蒙神狂魔舞,恶声毒气势凌民。 平坑多水聚污垢,漏屋常因劫雨贫。 料见红尘黑灰...
    抱璞子阅读 511评论 0 2
  • 最近在唐山有两个人火了,一个是车祸受害人家属,一个是肇事司机。 赵勇,唐山市人,与原唐山市委书记同名。两年前,建筑...
    Tianjiejie阅读 2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