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长日志之情绪管理与沟通
今天你生气了吗?
谁惹你生气了?
我们为什么而生气?
是别人惹我们生气的吗?
在生气之前,还发生了些什么?
今天,想要讨论的题目就是,谁应该为我们的生气负责。是别人,还是我们自己?
我在群里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有一对情侣在街头手牵手走过,你看了一眼,这时候,你会不会有情绪?会愤怒吗?
不会吧。
但是,你仔细一看,发现那个男的是你男朋友!
立马火冒三丈,恨不能前去抽他两耳光。
同样是一对情侣在街上手拉手的情形,为什么反应差别那么大?
因为,我们对这对手拉手的情侣的看法和期待不一样。对于正常的情侣,我们会祝福相爱的人。但如果自己男朋友和其他女生在街上手拉手,就是不忠就是劈腿,应该被雷劈。
同一种行为,因为看法不一样,你的解读不一样,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生气,是因为有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所以,在发生的事件和我们的情绪中间,还有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想法会左右我们的情绪。
假如,我们再把故事说得更前面一点。这对手拉手一起走的情侣,你仔细一看,发现是你的男朋友。
但是,你一早就知道你的男朋友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他早就告诉过你,我还有其他女朋友,你们是一段开放式的情侣关系。
那你看到男朋友和别人手拉手在一起,你是不是会冷静一点点?
你看,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想法,会左右我们的情绪。同样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的期待不一样,所以情绪也就不一样。
所以,你看,生气这件事,我们自己也要负一定责的,对吧。
不知道你平时会不会这样说:你太令我失望了!你太让我生气了!你太伤我心了!
都怪你,都是你不好,都怨你。
真的,都怪别人呢?都是别人惹的吗?
我们习惯于造成自己情绪失控的原因都归咎于别人,往往忽略了,我们自己本身对事件的解读才是影响我们情绪的真正原因。
只有改变想法和认识,才能改变我们失控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对造成人们的情绪问题做了总结: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 A是指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nt );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belief),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consequence)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什么样的观念容易造成我们的情绪问题呢?
1.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的评价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3.糟糕至极的结果
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即便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知道到懂得,懂得到做到,每一步都还有20~100个小时以上的刻意练习。
一起学习吧,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直学习和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