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她一样/张开翅膀/投入家乡的怀抱
2017年国庆长假,带小女儿回乡省亲。
我的家乡,是松嫩平原上很普通的一个村落,我在那里出生、长大,在那里读完六年小学。此后,到10里之外的乡政府驻地读初中,到60里之外的县政府(当时还是一个小镇)驻地读高中,后来再到200里之外的省城读中专,离家愈来愈远。虽然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一直没有再离开故土,但也只有节假日或父母的生日才能回到老家,算起来一年真正能回家住的日子应该不足十日。
老爸是2000年冬日离开我们的。生前,特别是他生命最后的那几年,他总喜欢哼唱《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想必是孩子们陆续成家、工作,离他远去,每年相见的日子不多,他思念孩子们,希望孩子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现在每当念起老父,这首歌就在耳边回荡,仿佛老父亲就在眼前。
“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 ,有爸妈在,就有家。这个国庆节,带小女儿回家看望八十岁的老妈 ,路上,给她讲了爷爷奶奶年轻时候的故事,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记忆中家的最初模样。
我的父亲有个不幸的童年,早早就没有了家。他七岁那年,母亲和两个妹妹在瘟疫中丧生;九岁的时候,父亲也因疾病离开了他。自此,他成了孤儿,不再有家,寄居在他的姥姥家。后来,他求学,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谋生,一直四处漂泊,无依无靠,直到和母亲结合,才算重新又有了家。
最初的“家”,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两个人。据说,结婚那天,舅舅赶着马车,拉着米、油、土豆等生活必需品,把自己的妹妹送上门的。这情形,真有点像《达坂城的姑娘》中唱的那样: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
爸爸妈妈成家了,可是,还没有一个可以叫家的地方。他们不得不向亲戚借了一间房,在那里成了亲,虽然一贫如洗,但是爸爸总算结束了漂泊的日子,有了自己的家。此后,爸妈开始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他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几年后在亲属的帮助下,盖了两间土坯房,终于有了小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土坯房变成了三间砖挂面(前脸外墙贴一层红砖,其他三面墙仍然是土坯的房子)。后来,大哥在这个房子结婚,然后盖了房子搬出去另立门户,二哥在这里结婚,再盖房子搬出去另立门户。1995年,爸妈又和大哥在老房子原址翻盖红砖起脊房,第二年,他们的小儿子在新房子迎娶新娘,婚后三天回到到城里的工作岗位上开始了新生活。
由于爸妈勤俭节约,三个儿子陆续结婚、盖房,大儿二儿超生罚款,供三儿外出求学,这么多的花费,愣是一分一分的攒下来,花出去。小时候常听亲戚说,爸妈为了养大我们,生产队分的几两豆油都舍不得吃,攒了卖钱给我们买吃买穿,供我们读书。现在想想,虽然小时候家里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好像所有的苦都被爸爸妈妈吃了,所有的活都由他们干了,所有的重担都由他们抗了。大哥,二哥长大后帮他们分担了一些,而我和妹妹,基本上过的是幸福的童年。
爸爸没有享到什么福,他把工作给二哥以后,一直劳动到98年生病。除了种地,他开了个米面加工厂,每天都有很多活计。生病以后,每年住几次院,心脏病发作起来每天晚上都无法躺下,坐着能勉强睡点觉。两年左右的时间就离开了我们。应该说对于儿女而言,他没有给我们更多回报的机会。但是,他老人家是欣慰的,因为他看到了儿孙满堂,看到了儿女们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而今,老妈八十岁了。虽然得过三次脑出血,但是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是儿孙之福。儿孙们都很珍惜报恩的机会,让老人家尽享天伦之乐,但是老人家一生勤俭惯了,每当孩子们给她买了好吃的或是衣服、鞋子,她都会生气一阵子,骂上几天。年轻人手脚太大,老太太真是看不惯!
有妈在,人生尚有来处,妈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