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奶昔的故事,我们总结了三个要点:
第一,用户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只是等待被发掘。
第二,用户的行为是需求主导的,而不是产品主导的。
第三,在需求主导的世界里,“竞品”的定义被显著扩大。
今天想继续深究一下“需求”这东西,以下为个人不成体系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问题,需求可以被创造吗?
不可以。
产品可以被发明,可以被创造。而需求可以被引导,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你可以创造产品来满足需求,而不能创造需求来满足产品。
例如说iPhone的出现。
我不觉得人们因为iPhone的出现才有了对多媒体,对触屏,对智能手机的需求。相反,人们有对便利性,娱乐性的需求一直存在,而iPhone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
甚至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苹果公司也并没有创造触屏,创造智能手机等相关关键技术,乔布斯只是很好的洞察了用户需求,然后把资源整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能满足其需求的方案和产品,从而风靡全球。
第二个问题,需求会变化吗?
不会。
需求的外在表现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境遇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但是用户本质的需求却亘古有之,变化的只不过是产品的表现形式。
例如说人们沟通信息的需求。
远古时期的人们通过手舞足蹈和肢体语言来沟通和交流,后来创造了共同的语言,人们可以交头接耳,口口相传来传递信息,再后来,人们发明了文字和图形,使得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
交流的媒介也是一样。最开始人们用飞鸽传书来写信,后来用驿站和邮局,后来用广播和电视,现在用视频和网络。
时代在变,满足需求的产品也在变,但需求本身并没有变。
第三个问题,洞察需求,有规律可言吗?
既然需求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就一定有规律可循。
说到需求,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以下五类:“生理”、“安全”、“隶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等,描述人类动机推移的脉络。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很好地概括了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但是不能很好地对应到具体产品上。
就产品而言,我觉得人们的需求大致可以分几类。
1.阻力最小。直白了就是说:“懒”是人的第一创造力。我们很多产品并创造出来并大受欢迎,其根本原因就是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使得人可以少花时间精力。例如说餐馆可以让人不用劳心做饭,互联网可以让人超越空间地交流,所有的产品设计都让人更直入主题。
2. 刺激最大。七情六欲是人的正常情感,追求生理和心理上的刺激是人的本性。我们在生活中采用各种“产品”来帮助我们放大这种刺激,并让我们得到满足。 例如,我们会追求美食带来的口腹之欲,追求声色犬马带来的感官刺激,追求社交和人际关系带来的情感刺激。
3. 可持续发展。前两条归结起来基本就是“趋利避害”,这是基础的动物性,而这一条需求,则将人跟动物区别开来。人们不仅注重于当下的需求,也着眼未来的状况。这时候的人们愿意为了未来的某个时刻,一定程度上收敛现在某个需求的释放。小到个人强调的先苦后甜,持续学习,大到人类强调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都是“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具体表现。
以上三点,是一边写这篇文章一边构思总结出来的,虽然还不成系统,但是希望能有点启发。
如果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相对应,那么应该类似是这样:
阻力最小(生理和安全)→刺激最大(隶属与自尊)→可持续发展(自我实现)
对应周边的物品,回想一下你购买它时的需求,看看这样的归类有没有遗漏?
以上三个问题就是我今天关于“用户需求”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哲学的思考,欢迎讨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本文为哈佛商学院《颠覆性战略》课程笔记系列文章之第 13 篇,欢迎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