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从最初的【逻辑思维】60秒语音到现在的知识产品矩阵的影响力,我看到了一个新时代个体崛起的榜样。不过正如罗胖自己说的,他确实也有“焦虑”,因为今年演讲中听到了很多次他对【得到】的植入性广告。
罗胖给我们开了六个脑洞,他的观点始终带着商业思维,但如果把这些脑洞开到职场里,也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01
关于动车组脑洞
罗胖在【动车组脑洞】中说:“从2017年发生的桩桩件件来看,中国已经分明是一组动车。很多人还不知道动车的原理,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如果靠火车头,车厢越多,就车速越慢。而在动车组,车厢越多,也就意味着动力单元越多,速度反而不会慢下来。”
我认为关于火车的比喻也适用于企业,也恰好在绿皮车企业和动车组企业都待过。两家企业的老板都是值得尊重的人,勤奋、有思想、有大见,成就卓著,但企业文化却截然不同。
绿皮车企业非常强调火车头的作用,凡事以董事长意见为首,老板走在团队前面很远,员工对小圈子、个人福利很关注,对外界变化缺少包容性和适应性,因此组织动力有些疲软,企业发展速度受限。
员工打造成一个动车单元,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持续培养员工,内部存在很大的竞争性,员工一旦跑不动就会被甩出局,每个人都必须加足马力,这个企业的人也有焦虑,但和绿皮车企业有所不同,这种焦虑中很大部分是压力带来的。
我更倾向于动车组型的组织。一方面火车头要方向正确、战略明确,另一方面组织文化要能帮助每个人成长为动车组的一个动力单元,这样才能支撑企业的长远和多元发展,否则很可能陷入团队成长速度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为企业发展带来局限。当然动力单元也不能无休止的打造下去,毕竟人不是机器,否则也会适得其反,动力超标带来危险。
从个人角度来说,如果想要快速的成长,我们就要找到动车组的企业,让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动力单元,用持续的精进保持动力,和企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步奔跑。整个团队的步调一致才能保证速度,跑赢其他车辆。
很多人想要加入大企业,觉得收入更高、更稳定,但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组织里追求稳定是很危险的事情。除了不要追求在这个企业里能干一辈子,更不能追求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企业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动力的人而不是没有动力的车厢,不会发力的车厢越多企业就越累,迟早会被产能淘汰。我们的人生更应如此,保持自己的发展动力,守住自己的轨道,往一个确定的大方向不断小跑前进。
02
关于赋能
罗胖在【比特化脑洞】中说:"调动不属于你的,组织外的资源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你原来不能,但是我有办法让你能。所以,你才会听我的调动嘛,这就叫“赋能”。
恰巧我在《鲜妈手记 | 2018,找到人生的最优解》中,写到新年给自己立下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为自己和他人赋能”,可以说是和罗胖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第一次听到【赋能】这个词语是在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而真正让我有感觉的是在刘佳老师的天赋优势工作坊中——在那里,我不断的听到伙伴们给我的肯定,就好像一颗焦虑的电池终于充满了电。
因此我所理解的赋能和罗胖提到的赋能本质上一致,但理解角度和精神内涵会有一些不同。罗胖提到赋能说的是资源调动,彼此之间基于利益的达成。我所理解的赋能,是人与人之间能量场的相互影响,是技能、资源和能量的给予,是一种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的能力和情怀。
当一个人所在的场合是负面的,每天都被否定,他会逐渐失去动力,但如果在一个充满激励的场合里,他的付出被看见、被需要、被肯定,就可能爆发出很大的内驱力。但我们大部分人所处的职场是负面的,很多人提到上班都觉得痛苦,因为上班就意味着被考勤、被考核、被挑刺、被挑战。
优秀的企业一定会很重视内部的员工激励文化,用很多方式给员工赋能,比如一些企业鼓励内部创业,实行合伙人制,让员工直接参与公司利润分配等。希望组织更有动力,管理者就要打造赋能的组织文化,团队成员之间要学会彼此赋能,才能让组织本身成为一个很好的能量场,才能吸引、鼓励和支持员工发挥所长,形成组织的内驱力。
03
关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罗胖在【比特化脑洞】中说:"明白了比特化脑洞,我们明白了,有两个趋势永远不变。第一……第二,分工会越来越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只做专业的事。越专业的人,就越不会被时代抛下。这一点,也不可逆。"
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我面试过很多人,也接待过一些职业咨询来访者,大部分人的现状和焦虑都可以归结到不够专业满足不了组织或者是组织没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很多职场人士的职业规划都提到希望通过努力三年内上升到一个管理岗位,但很少有人说我希望通过努力十年内成为一名行业专家,真正把专业做到极致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大多数人缺乏这样的耐力。在职场中,人们认为管理岗位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授权、更高的地位,把活派给下属就行,这比起做专家更吸引人。但我越理解管理,越发现【管理】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我的【分答】上有人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电视里看到的上级经常把下属骂的狗血淋头的画面现实中是不是真的这样?确实是真的。很多人都挨过上司的骂,一部分是有效批评,但更多是个人情绪发泄。好的管理者会通过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很多被提拔到管理岗位的人可能业绩优秀,但并不适合做管理,通过管理团队的好坏就可以对组织的好坏有一个基本判断。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直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很多优秀的企业都设计了专业线的个人发展路径,专家可以和高管拿到同等甚至更高的薪酬,人们多了一条职业发展的道路。这样的消息会给我们浮躁的发展规划下一剂定心丸。
如罗胖所说,越专业的人,就越不会被时代抛下。尤其在现在个体崛起的时代,专业人士可以成为个人IP形成自己的小生态圈,还可以选择多端链接不同的组织。这样的成长路径是一条更宽阔的道路,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持续的刻意练习就有可能成为专家,因此学习力是未来持续竞争的核心能力。我很看好个体服务和专业服务这个领域,可以细分出很多微小的单细胞职业。
以上只是看完罗胖的跨年演讲后的部分感想,他还提到了很多观点,值得反复去体会和警醒自我,也欢迎大家从自己的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是不变的,人们追寻爱与被爱、追求个体成长,希望通过努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要更专注于自身的专业提升,更要学会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保持开放。大环境的变化并不可怕,它的变化不是为了抢走什么,而是为了创造新的机会。我们要主动拥抱,不断迭代自我,我们要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方位置,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