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隋唐统一后,民族关系及民族政策的变化
2、时间跨度:前581年—700年
3、重要名词:陇西贵族 天可汗 唐国公
4、重要人物:杨广 李渊 尉迟恭 唐玄宗
难分胡汉
隋朝和唐朝在时代上紧紧相连,那么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有关系吗?有,杨广和李渊不但是皇位的继承关系,而且两人还是表兄弟。
杨坚家族、李渊家族都是南北朝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分支,他们出身于陇西的大贵族,身上汉族和鲜卑族血统各占一半。
经过近三百年的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北方胡汉民族之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族群的大融合、文化的大交流。到隋唐统一时期,天下恢复了汉统,已经很难区分胡汉了。整个国家进入“偃武修文,四夷自服”的状态。
根正苗红,一脉相承
唐中前期,周边各民族以“天可汗”称呼唐天子,这个称呼不仅仅表现出对唐朝的敬畏,更有视唐天子为各民族共主的意味。另一方面,唐朝李氏统治者也有强烈的汉民族自我意识和归属感,自觉地遵循和秉持汉文化和汉民族传统,并以此为自豪。
国号“唐”的来源,一是来自李渊的祖父有“唐国公”的封号,二是李渊起兵前是太原留守,而太原正是周朝时唐国的属地。
其中的含义不难看出:唐国起源于西周,历经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到隋唐一脉相承,法统相连,而且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文化延续。
天下同源
如果真要寻根,那么无论胡汉还是其它周边少数民族,都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会发现大家都是华夏民族圈子里的一份子,只不过后来有了差异化发展。
有了地区之间的互通,族群之间的融合,文化之间的认同和吸收,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唐朝统治者才会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统一感和认同感,逐步推出以认同、统一、开放、包容、融合、稳定为基础和特色的民族政策。
唐朝民族政策
1、在战争胜利之后,对于少数民族首领及其部属并不是采取驱逐和消灭政策,反而是怀柔和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骨力佩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区域管理,如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在蒙古一带设立北庭都护府。
3、唐王朝对各民族人才来唐参与政治持开放欢迎的态度,这种开放性是历代王朝所不能比拟的。不单是任用汉族,其他民族如突厥、匈奴、鲜卑、高句丽、吐蕃等这些民族的人才,就连日本朝鲜的人也可以在帝国政府做官。在李唐起兵之初,好多谋臣、武将都是胡族出身,如:长孙无忌、刘弘基、尉迟敬德、史大奈,宇文士及、屈突通等。后来的高仙芝是高句丽族出身,为大唐征战立下汗马功劳。其他还有李光弼、哥舒翰等名将。
4、唐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但是作为政治策略也实行对外和亲,如与吐蕃之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就先后入藏,带去先进的汉文化。
5、唐王朝主动把中原的汉文化和农业技术输出到少数民族地区,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使原来纯游牧为生的模式转变为半游牧半农耕的模式,减少了他们对中原的冲击和威胁,长远看也是一种进步的民族政策。
包容的胸怀
有了这样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人才策略,使得唐帝国能够人才不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短短百年的时间里塑造出一个疆土广阔、民族众多,世界上最富足、强盛的大帝国,开创了贞观和开元之治。
唐朝人对异国异族的衣冠服饰并不排斥,当时长安城乃至皇宫中有很多人穿着民族服装,看上去五花八门,风格多样,颜色各异,鲜艳夺目。如果有一副唐朝的“清明上河图”,该会是怎样的一幅图卷?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