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小木虫贴吧上看到一个笑话,楼主提问“教师节快到了,该送点儿什么礼物呢?”下面一个神回复“nature或者science”。
这个笑点,大概只有研究生、博士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才能get到。看似简单的回复中,能清楚地反映出这一类人群的复杂心理。
我是个在读本科生,带着满满一腔科研热情在一所985院校搞了整整一暑假科研(ps.我比较喜欢自虐)。如果你让我解释“什么是科研”的话,我还真解释不出来,但是,通过跟那些博士、硕士的交流,我内心是崩溃的,“这TM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科研!”
首先,科研这一行业(至少我觉得就是行业),跟其他那些行业一样,充斥着欺骗和虚假。
“基本上就是,硕士博士骗骗小老板,小老板骗骗大老板,大老板骗骗国家,都这样骗来骗去。”这是一个有多篇SCI在身的博士对我说的。据我了解,科研的流程是:大老板负责去筹基金,小老板找一个课题,然后扔给学生,要求必须做出什么什么的结果。然后,学生运气好的话,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试出了一次想要的结果;如果运气不好,得不到结果,都归咎于学生的个人技能问题。而作为学生,永远没资格去质疑是不是课题本身有问题。
到了硕士以上的阶段,评价体系不同于之前,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与否,主要看文章数量,专利数量,还有持有国家基金的数目。
这一评价体系弊端很多,大学老师评职称看文章数量、企业里升职看文章数量、国家基金申请还是看文章数量。这就导致许多科研人员为了发文章而使出各种手段,学术造假的现象在中国层出不穷。中国人在SCI的投稿量是在世界最前列,拒稿率却是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科研是有很大歧视的,而歧视的原因自然是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不信任,因为这些科研工作者太喜欢造假了。其实,造假的背后透露出的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毕竟,如果有生活空间的话,谁都不想苟且。
其次,做科研的人大多目标只有一个——钱。
不管什么行业,谁也不比谁高尚。在我看来,中国的科研成果不及发达国家还是因为“穷”。那些科研人员也是人,他们如果挣扎在生存线上,谁TM还会专心于科研?
就药学行业来说(我本科读的是药学),国内根本没有哪个很有钱的企业家会投资一个周期长达数十年的科研项目,他们也不傻,绝不会去养一堆“只吃饭不干活”的闲人。有人会说,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很高。工资很高的前提是你必须量产文章,以此证明你是一直在干活的,没有偷懒。如果,你三年五年没有科研结果,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绝对会让你滚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管是谁都会被逼的很功利,能捞一笔是一笔,能骗一天是一天。
实际上中国不是缺乏创新,而是没人去投资那些创新,是因为创新的风险太大,带不来足够的利益,所以,中国人很喜欢山寨、仿制。这也是中国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许多人都没有侵权这个概念。
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自然好走许多,容易许多,安全许多。但是,如果某天那些发达国家把中国孤立了,那中国又当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