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这一日有空耗。
拿起书,哪怕读个15分钟,
也是好的。
回到家忙完诸多琐碎之后,
读完了《读书就是回家》。
这本书,讲了11本经典著作,
《月亮与六个便士》,《百万英镑》,《肖申克的救赎》,《老人与海》,
《局外人》,《了不起的盖茨比》,
《汤姆叔叔的小屋》,《傅雷家书》,
《呼兰河传》等,
有感于麦家老师团队优秀的表述能力,
每一本著作,
都分为了好几条线来分别阐述,
能让我们快速地了解整本书的故事脉络,
人物特征,以及传达的思想,
算是将整本书的榨汁给我们。
除了其中的一两本,是我读过的,
其余的,我都没读过,
打算有空时再寻来亲自读一读,
相信更能体会到
文学经典带给我们的力量。
说到读文学作品,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的观点:
“读文学作品不算阅读”
这句话刷新了我的三观
这大概是不怎么读文学作品的人,
总结的心得体会。
可恰恰相反的是:
爱读文学作品的人,
会更尊重他人的生活,
理解各自的局限,包容他人的行为。
不会堂而皇之评判其他品类的阅读者。
人,没必要通过
贬低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
且不论许多经典文学作品,
并非完全虚构,即使是虚构,
也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此基础上架构起来的人与事。
大道理谁也不想听,
而文学恰恰可以引你入境,
透过这些作品,
让你有如身临其境般,
去体验各种角色的人生,
悟出此生你需要谨记并践行的人生道理。
20岁时读文学作品,
读的是别人的故事。
30岁以后读它们,
读的是自己的人生。
落在一个人身上的雪,
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好在还有文学。
因为文学讲的是人性,更是人生。
我们一个人,只能活一回,
而你每读一本小说,
你就等同于活了一回,
等同于过了一遍书中角色的命运逻辑。
所以,读文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它可以让你在书中活过千百遍。
而光这一点,就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