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一个比较喜欢翻检的人吧,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忙着收拾自己以前的文字。凡是能够给自己以教益的文字,凡是能够追溯自己心灵轨迹的文字,都是重点吧。也许,有一些人,就在你的身边,有一些精神就在你身边,只是因为我们都行色匆匆赶路,竟然连最珍贵的都丢失了,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下面这一段旧日志,就算是一种纪念和怀念吧,也作为对自己的鞭策和勉励。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
昨天开了《匡一民文集》的编辑工作会议。今天补记。召集作者、编者,还有领导,包括许委员、陈主任、张老师、唐老师、喻老师、包老师、魏老师、徐老师、朱老师和本人开会讨论相关的事宜。
从去年8月到今年8月整整一年,其间的人事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回想起来,让人唏嘘,今天不能到会的强济和老先生,已经卧病不起。但是强老先生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真的是让人肃然起敬。这次文集的编辑工作安排强老师负责诗词部分。他没有二话接受了任务,而且按期完成了任务。一个身患绝症的老人,忍着癌症的折磨,坚持看稿改稿。这个精神令人感佩。看着手中一丝不苟的修改稿件,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一位清瘦的老者,斜依病榻,在那里用吴音低低地吃力地读着诗句,并在有些地方修改着。
那天的编辑会议,我真的受到了教育。
其时,我还听到了马玉焕先生为洛社中学校庆摄影的故事。拍摄一张校园全景的俯瞰照,这样的照片要登上校门口教师商品楼的楼顶。是时,马先生已经年逾六旬,而且身患高血压。喻老师介绍拍摄的时候在旁边做助手的感受,当时并不知情,事后才觉得后怕。还有在校园拍百年黄杨,为了获得日光与树影的最佳效果,马老先生架好了相机等了整整一天。
往大里说,这样的一种精神用鲁迅先生的那段名言来论述: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往小里说,这样的一种精神与其说是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的执着精神,不如说是把自己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的忘我精神。人们常常喜欢说“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其实,乐之者喜欢的是学问中的问题和趣味,那点滴积累的过程就是求解的过程,就是不断完成自我的过程。其实,学问和事业又有什么分别?“须知其事乐,在乎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