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初中,正值青春期叛逆期(12——18),正是非常时期,没有了小学时的听话乖巧,时不时还会顶嘴,话也越来越少,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嫌弃父母老师的唠叨等等。如果能很好地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真正的长大懂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性格就会变的孤僻,暴躁,不思进取,离经叛道,甚至走上歧途。
随着步入青春期,孩子的身体飞速发育,明显感到自己长大了,想要逃离父母的束缚,远离父母的视线范围。觉得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主了,家长们会说,孩子大了,翅膀硬了,想要飞走了。可是,孩子看着长大了,其实心理还不成熟,遇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
对于孩子的叛逆,家长要正确认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大惊小怪,不能觉得孩子挑战了自己家长的权威,胆子肥了,或者孩子突然脱离自己的视线,就觉得情节怎么变了,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接下来就要分析原因,看看孩子为什么叛逆。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强加给孩子压力、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强制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命令……。然后再对症下药,家长一定要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和孩子平等的交流,了解孩子叛逆的真正的原因。切记不能高高在上,不能长篇大论,不能说教“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给孩子充分的尊重,真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明白孩子的需求。
有些学生叛逆,专门和师长对着干,目的是为了引起注意,刷自己的存在感,充其量还是家长老师的关注度少了,孩子没有体会到爱和温暖,渴望得到关注,得到重视。这种情况,家长们就要多给孩子关心,陪伴,爱护,平时沟通做到平等交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以表扬夸奖为主要手段,少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对于对抗激烈,叛逆程度高的孩子,家长要懂得放手,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不要尝试偷窥孩子的隐私,不要用强制的手段,不然会让孩子走上极端,和父母彻底决裂。孩子看起来长大了,个子比父母都要高,但是心理年龄其实非常小,只是没有经历风雨,不知道天高地厚,家长给他们适当的挫折也是必要的。
有一篇文章叫《少年》,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孩子的故事。虽然这个少年还是满脸的稚气,但他高大的身体已俨然是个大人。母亲只及他肩头的高度,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
叛逆,已经成为他和父母沟通的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倾心交谈,询问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少年说:“我已经长大,不再是你们操控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怎么寻找呢?”
“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们的遮蔽,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那你去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少年从此离家。开始了他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在那里再也没有老师和父母烦心的唠叨。当然,也没有了父母片刻不离的嘘寒问暖。
在那个光怪陆离的都市,500元钱像一杯水倒进沙漠里一样,很快就渗透没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但一想到回家可能会受到的嘲笑,只好把泪水吞进了肚里。
为了生存,这个在家连自己衣服都很少洗的少年,开始去一些小店打工。
劳累一天,只为能拥有一顿热饭和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住所——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而又没有丝毫珍惜过的东西,在那个离家遥远的城市,伴随了少年叛逆的成长。
春去秋来,一年很快要过去了。少年在饭店刷过盘子,在大公司做过保安,在酒店做过门童,在夜市里做过摆摊的小贩…
少年的双手终于在疲于奔命的生活中渐渐长满老茧。
少年的心也随着日出日落,饱受了世事,他渐渐懂得了以前父母生活的不易,和他们对自己惴惴的爱心。
终于,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少年拨通了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
电话那端,是父亲激动的声音和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如果找到了你要的东西就回来吧。”在挂断电话的那一刹那,少年泪流满面。
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多了两件买给爸妈的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这是一个懂事了的儿子,他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换来的新年礼物。
孩子经历了叛逆,磨练,就会走向成熟,渐渐长大。只不过有人长大的早,有人长大的迟,甚至一辈子的时间也长不大。自己吃的苦头,一辈子记忆深刻,将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面对孩子叛逆,轻则顶嘴,对着干,重则逃课,打架,抽烟,离家出走等等行为。家长需要冷静,放下架子,低下身子,和孩子真心地交朋友,聆听孩子的心声,明白孩子的需求,有智谋有策略的陪伴孩子,孩子就会走出叛逆的泥淖,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