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起江南,自然是青墙黛瓦,烟雨青石,池中鸳鸯,荷底锦鲤,再下一点雨就更像江南了。若提起瓷器上的江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瓷器,又或者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瓷器。可是谁又注意到过彩瓷上热热闹闹的江南景致呢?
藏于故宫文华殿的一尊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静静地蹲在文华殿正殿进门左手边的一角,周围一圈从新石器时代到唐代灰褐青色的陶瓷器,衬得她更加显得艳丽。这尊盖罐长得就很敦实,看上去就很实在,罐盖由五彩绘制的火焰纹宝珠钮,四周散开璎珞纹,盖周一圈水草里游着红色的鲤鱼。肩部装饰一周五彩云肩纹,与底部芭蕉叶相呼应。腹部主题纹饰池塘鱼藻纹,画中八条大红色的鲤鱼游在水中,鲜活跳跃于浮萍和水草之间,悠然自在,形态各异,水草种类繁多,排布紧密,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小热闹的小池塘。其施彩极其色泽浓妍,红彩苍雅深沉,一如枣皮之色,为典型的嘉万彩瓷之特征,绿彩厚润而翠意闪现,极具厚实质感,绝无晚清仿品之飘浮黯淡,黄彩鲜明而不俗,仿若金箔贴附,绘饰诸鱼所用的橙红彩颇为独特,沉凝内敛,是由矾红与黄彩相混而成。
五彩是由斗彩演变而来,钴蓝釉料的蓝色不再只用于勾线,而是发展成了图上颜色的一部分,在罐子上用钴蓝绘制了不少的招摇水草,正红、蓝、黄、绿、再加绘制叶茎的褐色,一起成为五彩瓷的组成部分。
明代五彩尤其是嘉靖五彩颜色饱和度格外的高,撞色特别明显,瓷器一改往日的含蓄优雅,在明代绽放出他肆意张扬的一面。这尊五彩鱼藻纹盖罐也是如此,大红配着大绿,大黄配着大蓝,明晃晃地站在那,如果不仔细留意,根本就不会发现他身上就是中国古代专门纹饰一类的鱼藻纹。成为最能代表江南水乡的图案。
鱼藻纹特别显而易见是以鱼为主体,同时加以水藻映衬。早期永乐年间鱼藻纹素雅简单,一尾鱼再加四组水草,像是干净的水面游鱼浮动水草招摇;到了宣德年间,鱼藻纹的式样开始翻新,加上了荷花、莲蓬、水草,一塘池水中多有不少的居民;经过了成化、正德到了嘉靖朝之后,鱼藻纹极尽纹饰繁复,除去之前的池塘熟客们,还多了不少飘在水中各色的花瓣,一簇一簇的绿色浮萍、画面不空留白,整个池塘都被各种客人占满了,热热闹闹像是水族“大过年”一样。
这种鱼藻纹还有一个比较好听的名字,叫“满池娇”。
最开始的满池娇图案仅仅指的是荷花鸳鸯纹,满池娇的图案出现得和鱼藻纹差不多时间,可是来源算大有来头。满池娇的图案来自于遥远的北方,它的前身有专家考证是来源于辽金的“春水”图。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春季凿冰狩猎被江南的鸳鸯鹭鸶荷花代替,满池娇在元朝大面积的流行起来,磁盘瓷瓶瓷碗上到处都是,连衣服上都不乏出现这样的风景。
明代彩瓷的图案一直以来深受元朝的影响,抛去宋代的含蓄单薄,投入满花繁复的纹饰怀抱,无论是青花、还是各种斗彩五彩,甚至是明代流行的鸡油黄、豇豆红等颜色釉,无不是炫彩夺目的,其实这算是一个进步,终于瓷器摆脱了类玉的身份,成为独立的,由土烧制的,一种兼具生活和审美的器物类型。
回看五彩,他的鲜亮颜色或许不是如今的审美,用五彩绘制的鱼藻纹更是有种大俗的感觉。这确实是和人们想象中的江南水色不一样。
可是,这样热闹的景致在江南也是有的。
那一年我去绍兴,在灰蒙蒙的烟雨天气里,看了一场社戏。台上的人大红大绿的高亢叫着,唱着我不懂的语言,红绿蓝黄鲜艳的色彩跃动在一片灰青的江南水乡之中。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