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与这本书的缘分,还要想到有一天在医务室 ,正巧碰到一位专家在休息,那是一位头发白白的伯伯,看到我手里拿着的这本《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与我聊起了天。当时的我刚拿到这本书,都还没翻开,所以他与我对话是我甚是紧张。这位专家都没打开我的书,就直接让我翻到第几页,上面的那个小标题他都能熟记于心,听着他的讲解我对我还没看这本书而感到“囊中羞涩”,顿时觉得这就是我要学习的榜样啊,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人生态度真的值得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们去学习。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与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有过这样的“一面之缘”。
暑假开始后,这一周我阅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第二个章节。第一章逆向设计当中,我接触到了一个新名词UBD:逆向设计的三阶段。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可以作为我在日后教学工作中作为设计过程中的参考点,可以用于设计草稿的自评和互评,还可以用于所完成设计的质量监控。鲍勃.詹姆斯的逆向设计实践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他在三页模版的辅助下开展教学设计,在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逆向设计的四个关键点。首先要在课程完全开发之前就彻底想清楚评估内容,其次要根据评估预期结果所需的证据对熟悉和喜欢的活动及项目作进一步修改,最后选择教学方法和资源材料,教材的角色可能会从主要资源变成支持材料。我认为如果要实现教学目标,仅仅依赖教材是很局限的,因此我们需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
第二章的题目是理解“理解” ,读着觉得拗口,静下心来读读才茅塞顿开。文章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我们自己却不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仔细想想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是否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鲍勃.詹姆斯也不确定“理解”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理解作为有意义的推断与“知道”是有明确区分的,理解是有可迁移性的,我们在讲知识迁移的时候可以融入其中。
我联想起之前阅读过的一个片段,我很赞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紧密结合是数学教学的突出特点这一观点,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知识迁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迁移现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迁移情境,使得学生自觉地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去同化新知识,从而达到调整、扩充和优化原有认知结构,建设新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