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哥
当我们打开网络这个大门,看到了外面精彩世界时,社会上正时髦着一个叫“Walkman”(索尼公司于1979研发的便携式磁带播放器)的东西,中国人给起了个外号叫“随身听”。1995年—1996年互联网商业运营刚开始时,北京随处可见“随身听”,一个小小的卡带就能让我们带着十几、二十首流行歌曲出门儿。
刚刚开启的网络之门,展现给我们是寂静的世界,开始的好奇很快就被更多的期待所挤占,网络不应该是寂静的!其实网络从也不是寂静的。我第一次在想到要是能在网上听到广播该有多好玩,还是因为1997年夏天的一天晚上登录“瀛海威”看到BBS中有一个“东方信息”是一个有关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梦想时间”节目的讨论区,网友们参与讨论的并那么积极,可能是地域的关系,北京网友收听上海的广播就不多吧。
不过这让我一直在想到有什么办法能让网友们在网上听到广播呢?其实当时自己很无知,早在199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率先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广播,这也成为我国首个在网络平台播出的广播电台。1998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AM1026KHZ开播的动心90广播节目。该节目对应的动心网络社区,该社区核心服务是网络论坛和聊天室。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不是你不明白,只是你不知道。有时你还在想的时候,别人已经早做成功了。1997年一位名叫白勺的音乐人,创作了一首歌曲《惠多》并把它发到网络上,这很可能是中国人第一首网络原创歌曲吧。
我也是后来了解才知道白勺(White Spoon),本名何迥。1995升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师从著名音乐学家陈铭道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200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学士论文《INTERNET上的音乐革命》第一次通过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对网络音乐现象进行了探讨。白勺在《惠多》之后又发表的《望江南》是第一首成功的以MIDI形式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网络音乐作品,在华人的网络世界里引起很大关注。
网络从来就不是一个寂静的空间,几乎从我们第一天上网开始,声音就一直伴陪在左右。相比收听网络广播之外,更有意思的是网友之间分享自己收藏的音乐。当我们拥有了自己邮箱后就让音乐的传输成为了可能,在1998年的时候,一个个人电子信箱的附件好像最大的容量是5M,是不是能一个附最大为5M,已经记不清了,不过传一个MP3的歌是有可能的。
有一天,与网友N网聊时俩人一直在谈音乐,本来他想试着把前一年“雅尼紫禁城音乐会”一段音乐发我信箱里,结果发了半天没发过来。第二天他告诉我可能是太大了传不上去,他又试发了朱哲琴的《阿姐鼓》让我查收一下,但当我打开邮箱查看时还是什么都 没收到。
1999年的一个夏天,有意无意的我走进了一个叫“渔人码头”的网站,这是个个人主页,其蓝白色为主的基调和简约清新的设计风格相当赏心悦目,当网页展开的时候一首清新的背景音乐在耳边响起,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网页也可以自带音乐。
2000年初的一天,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一个网址,他告诉我在那里有很多歌曲可以下载,当天晚上我就上去试了一下,还真有不少MP3格式的音乐可以下载,虽然一首歌要下载很长时间,还会出现下载中断重新再来的情况,但是对于我这样的网民来讲又解锁了一项新的功能。那个网站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得了,最近在网上找资料看到有文章说五个最早的音乐下载网站之一叫“中文音乐星空”,可能当时我上的就是这个网站吧。
也正是从这时起各种音乐网站如同井喷一样涌现。如“九天音乐网”、“Sogua”、“网蛙音乐”和网易搜索的MP3搜索、百度MP3等等。当然在这之前就早已出现了第一款国产下载软件“网络蚂蚁”,这款软件 采用了“多线程下载”和“断点续传”技术,可以说是在98、99年风行一时。
网上的音乐资源直来越多,大家的下载热情也越来越高,对下载速度的要求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过两年,基于P2P原理的BT和电驴软件都开始出现,这类软件采用的是高效软件分发系统和点对点技术,共享大体积文件新的技术,不仅可以满足下载软件和音乐,甚至可以下载电视节目和电影。
音乐让网络添加了色彩,让虚拟生活更有味道。有人问:在线听与在机器上听有什么区别?下载MP3与买MP3光盘又有什么区别?可能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当时要让我回答个人的感觉是这样“免费、方便、自由、爽!”。
买正版CD价格太高,国产的要三四十元一张,进口的最少也要八、九十元甚至一百多元一张;买MP3格式的光盘好像也大多都是盗版的,而且基本上是“两毛钱一站地”,在中关村可能五块钱一张,到了朝阳区就得10-15元一张啦。而在网上想要什么找什么,想听什么就听什么,那时还都是免费的。
网上音乐不仅可以娱乐,对一些人来讲在工作中也有用处。记得当年在参与筹办一场演唱会的时候,为了准确计算节目演出时长,就利用网络音乐之便,把那位歌手的歌下载下来计算一下就搞定了。在没有网上音乐的年代,我们只能一个个打电话寻问,或是估算,准确性大打折扣。
网络音乐不仅打开了听众的耳朵,同时也为音乐人打开了另一扇窗。很快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了——“网络歌曲”。“绿色北京”是一家当年非常有名的环保志愿者组织,2000年4月16日,为唤起更多人对藏羚羊保护的关注和支持,“绿色北京”发起了“拯救藏羚羊网站同盟”。新浪、化云坊、东方网景、焦点、洪恩在线等多家网站自发加入“拯救藏羚羊网站同盟”并于17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都高校“拯救藏羚”义演,义演之前很多网友建设为藏羚写一首歌,于是由网友“大侠客”等填词,“FIREMAN”、“敏感之花”谱曲创作出了《失火的天堂》。
从清华大学义演开始,著名歌手陈琳以“绿色使者”身份在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绿色北京携手绿色使者——歌声呼唤绿色生活”系列演唱会。当时的媒体这样报道:“这一时刻是盼望已久的。“绿色北京”的10名网友站在了舞台上,准备与著名歌星陈琳一起演唱他们自己创作的、中国第一首网络歌曲《失火的天堂》。过去的一切熬夜苦思、一切激动都了无痕迹,他们站在舞台上,很普通,未化妆,不专业,人人手拿一张歌词,显然还不熟练。”《失火的天堂》是中国第一首由网友共同创作、共同演唱并在网上流传的歌曲,陈琳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最早地位网络歌手之一。
2001年初,英达要拍摄一部名为《东北一家人》的情景喜剧,他选择了一首只有1分14秒的歌作片头曲,这就是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前雪村于1999年参加了在新浪网及MTV-CHINA的两次与网友聊天时,雪村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MP3放到了这两个网站。结果该曲借助网络开始逐步在BBS和大型网站中受到追捧 ,引起了网络flash动画的创作热潮,并在几个月里滋生出数十个版本的动画作品。《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真正火起来还要感谢那些为这首歌量身定优势的“FLASH动画”,记得第一次看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FLASH动画片是在单位,那天几乎每个人的电脑上都 在播放而且不止一次。
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网络音乐元年。不过无论如何2004年确实是网络音乐爆火的一年,中国移动推出的彩铃服务,掀起了一场关于音乐的革命,不少网络歌手也因此收入颇丰。
也是在这年湖南台《超级女声》推出了,因此一场关于路人变明星的逆袭人生开始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最让人欣喜的还是爆发了一堆的网络歌手,1981年2月20日出生于青海西宁的男歌手刘嘉亮因一首《你到底爱谁》获得“中国移动无线彩铃天王”最具人气奖”。
彩铃的影响力之大十分惊人,后来在2009年底慕容晓晓通过彩铃发布的《爱情买卖》红遍大江南北,彩铃下载量一年超过7千万次,传说她当时的出场费翻了50倍。
网络歌手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雪村的爆红是因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曲子风趣歌词有趣吸引了不少人,而雪村赶上了互联网刚刚踏入大家日常生活的时代,就这样传遍了大街小巷。但从这首歌之后雪村就淡出了歌坛,跑去搞电影了。
还是在这年,一位名叫杨臣刚的歌手在网络上推出了歌曲《老鼠爱大米》一时间在网络上火得一塌糊涂,创造了单月下载量600万次的吉尼斯记录,而杨臣刚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名人,也成为第一位登上春晚舞台的网络歌手,有人估计这首《老鼠爱大米》让杨臣刚收入过亿,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音乐人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一经网上流传,吸引了无数人为之疯狂;丁磊的一曲《丁香花》背后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庞龙的大街上爆红的歌曲《两只蝴蝶》和《你是我的玫瑰花》在KTV里面也是必唱金曲;歌手誓言演唱的《求佛》,比前面几首稍晚问世,却同样火到一塌糊涂;2006年到2007年间,很少有歌曲能够与之匹敌。还有一位女歌手名叫胡杨林,她的《香水有毒》肯定占据了人们的听觉记忆。
这里还要提到的一位歌者就谢军,她于2005年发布的劲爆歌曲《那一夜》,引发了业界和媒体的集中声讨。这首歌当年制造的争议是最大的,最终引出了业界对网络歌曲庸俗化倾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音乐界享有极高威望的阎肃和徐沛东,就曾对这首歌提出过质疑和批评。2007年2月,某网站评选出了十大恶俗网络歌曲,《那一夜》排名第一 ;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日在北京召开“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会上,阎肃、徐沛东等人痛批了《那一夜》等网络歌曲低俗化现象,并发起“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倡议书 。后来有报道说:谢军做出回应,称《那一夜》在歌曲里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恋爱过程中辗转纠缠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与“潜规则”毫无关系。
网络音乐几乎是从它诞生之日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上面讲到的“倡议书”只是问题的一部分,早在2001年笔者就看过一篇关于网络音乐著作权的文章,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