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袖套每隔一天,都脏得不行。妈妈正好又有洁癖,多几次后,受不了了,就发微信给老师:我家孩子的羽绒服与袖套每隔一天就要换一次,教室怎么这么脏啊,到底发生了什么?
做为老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短信,怎么回复家长更合适呢?
这位班主任的回答是:脏了,那脱下来周一我给她洗。很明显的,这位班主任的回答带了情绪,将家长这段话理解为质疑,理解为家长对老师工作的针对。于是,一段不愉快地经历就展开了。双方的情绪都同时会被调动起来,一件特小的事,就开始这么大了。
我在想,如果我是这位老师,我可能会梳理这句话中的信息。
“我家孩子的羽绒服与袖套每隔一天就要换一次”,是真的有那么脏吗?在第二天,我会特地去看一看,孩子是什么原因就脏了呢?我记得小时候,我的袖套也是两天左右就需要换一下,比较浅的,一天都可能有些脏。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再明确地回复家长,这可以给双方以情绪的缓冲。
可能还有必要思考,家长是否是有洁癖,所以她对孩子的卫生会特别注意。那么,她的孩子卫生情况是否能达到她的标准,也会那样注意呢?不妨将观察到的小细节说给家长听一下。家长可能在这样的细节描述中,就会发现真实的事实。
“教室怎么这么脏啊,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家长的归因当中,可以看出,家长对班级的卫生是有意见的。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袖套与衣服的脏是否与班级卫生一定相关呢?我想,我会从这个角度进一步的思考,理一理家长归因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是否是基于事实而展开。
袖套与衣服的脏更多时,是与孩子的课桌有关,班级的课桌平时会擦吗?好像确实擦得不多呀,那对于这位有洁癖的妈妈的孩子,借助这次机会,就可以由她带着全班每天早上来校,将桌子擦一擦。这或许就变成了一次劳动教育,多好的契机啊!
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班大约有50个孩子左右,也就意味着我们会面对至少100位家长。100位家长,都有不同的个性与需求,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同,才能导致我们有更快成长的机会。现在的家长,已经脱离了以前对老师唯命是从的时候,他们的成长经历使他们需要更多的尊重与关注。面对家长时,切忌不要将家长想成对立面的人,即使家长有情绪,等待一下,情绪总会过的。否则,我们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双方情绪遗留下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