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盅而用之或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子,象帝之先。
词汇释义:
1、道,盅而用之或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此句流行的断句:道盅(冲),而用之而弗盈。将“道盅”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同样,居士不作解读,只谈自己的看法。本章是对第一章“玄之又玄”的具体例用,注意是“例”,举个实际应用的例子予以演示如何“玄之又玄”。老子高明之处就在于不像居士这么懒,提出的观点一般都会举个实例来演示一下,以便后人举一反三。居士则不然,只管提出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找答案(比如,这里的盅为什么不写传世本的“冲”)。盅,本意饮酒或喝茶的杯子,这里解读为“把道比作一个杯子(容器)的话,永远不盈满”。意思是道之博,道之深,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然引出“渊兮”之感慨。
插播一个小故事:2021年1月21日外交部网站宣布中方对蓬佩奥等28名人员进行制裁,但只公布了一个10人名单。当天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询问另外18个受到制裁的美国政客是谁,我们漂亮、睿智而贤淑的华姐姐优雅而神秘的回应道:“还有哪些人做了坏事,他们自己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大家心里揣摩揣摩,有点意思吧。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前面讲过:本章是对第一章“玄之又玄”的具体例用。上一句提出了问题,即:以“道”为例,我们如果把“道”作为一个容器来用的话,似小实大,永远也不能被装满,何其大?何其深?我们不得而知,但好像世间万物都是从其所出焉。
道神奇吗?想了解道吗?看你垂涎欲滴的样子就知道你肯定想了解。好吧,跟我来:
我们拿起第一章给出的工具“常无、常有、玄之又玄”,对“道”锉掉它尖锐的棱角而感受其志之坚,解开它纷乱繁杂的表象而察其机,柔和它的光芒而观其质,和它一起处于“众人之所恶”的角落同蒙其尘以感受其心境。道又淡乎似无物却又真真切切的存在。
3、吾不知其谁子,象帝之先:我穷极疑虑仍不可得而知其所从出也,只知其在诸象显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道德经第三章释义:
(老子画外音:前面我提出了“常无、常有、玄之又玄”的方法论,很多同学对此理解甚是了了。为不辱我名,今天我们来个实操,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举一反三。就让我们以悟“道”为例吧)
如果把“道”作为一个容器来用的话,这个容器似小实大,永远也不能被装满。何其大哉?何其深哉?我们不得而知,但好像世间万物都是从其所出焉。
道神奇吗?想了解道吗?
看你垂涎欲滴的样子就知道你肯定想了解。好吧,跟我来:
我们拿起第一章给出的工具“常无、常有、玄之又玄”,对“道”挫之,解之,和之,同之。锉掉它尖锐的棱角而感受其志之坚,解开它纷乱繁杂的表象而察其机,柔和它的光芒而观其质,和它一起处于“众人之所恶”的角落同蒙其尘以感受其心境。道又淡乎似无物却又真真切切的存在的。我穷极疑虑仍不可得而知其所从出也,只知其在诸象显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则渊居士言:
常无、常有、玄之又玄。
就是现在所说的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道破沙锅问到底。老子高明之处在于给我们指明了问的方向。一是向上溯源,问“子从何而来”,一是向下寻踪,问“子将欲何往”。然后再问,问到自己了然于胸。本章就是常无、常有、玄之又玄的进一步阐释。吾不知其谁子。问到不能再问为止。你自问的深度,决定着你思考的深度,决定着你做事时成竹在胸的深度。
道德经虽历时2500余年,几乎每一章都仍然对今人有积极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指导意义。老子不可谓不伟大!也正因如此,2500年来,研究老子,学习老子的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学有所成自成一家者,如孔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包括释氏等先秦列子百家,以及秦汉以后的河上公、王弼等等......亦璀璨星辰,共同支撑起了多维而博深的中华文化的纲纪。
居士也再举个西瓜:当我们面前有个西瓜。
我们首先想到的,这是什么?哪里来?这是个西瓜,家人在水果店买来的。水果店是从瓜农地理买来的。瓜农是通过自己播种、施肥、培育出来的。。。。。。
西瓜可以用来做什么?可以消暑、解渴、解馋、利尿。。。。
这里面有没有藏着什么商机?我们能不能自己种?能不能自己也去批发了来卖赚点钱?或者我们能不能把西瓜进行深度加工做成新品种,挖掘新的需求需求?西瓜的成分能不能利用在医学或者养生?能不能提炼出美白药品。。。。。直到你问到自己美问题了,问的问题都回答了,也许你可能就是将来市场的新贵!
现在市场上的西瓜味饮料,西瓜红食用颜料,难道不是他们想到了这个问题,自己答明白了这个问题,从答案中发现了市场需求?
还有很多栗子、梨子、李子,甚至粒子、离子,,,,这些就算是课后作业,同学们下课后自己揣摩吧。
以上内容的核心在之前回复简友时就已不慎泄密,就不收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