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了一个发现,就是我发现很多词其实都可以重新定义与解释。仔细琢磨,放在不同场景中确实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大智若愚是伪概念
“大智若愚”这个词的一般理解:有着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像个愚夫一样。是因为一般人不理解他的“大智慧”。相关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相关的主人公是“愚公”与“智叟”。我想:也只有当时“愚公移山的原作者”才会发现愚公是有大智慧的人。换作其他和那位作者同样有学问的人,也不一定会认同他。
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搬家不好吗?或是想办法在山的那边再搞一个宅子。也比用无数代人挖山容易实现。况且愚公也管不了子子孙孙的后代……到哪一代人不去管你的这挖山的事了,也未可知。
而即便放在现今社会,更多时候,像愚公一样的人却是真的愚公,“智叟”才是真“智叟”。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度发展的时代,如果再像愚公一样,是什么都做不成的。是不被现代价值观认同的。现代人更注重效率。
即便愚公移山只是一种夸张的故事,是形容一种“精神”。那也不是一个好词。这就说明周围的人普遍认为有智慧有精神的人是愚公。那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出现了这个词就证明旁人也是愚昧的,看不出来智慧。
什么才是“真的大智若愚”
既然“大智若愚”这个词不究竟,它是个伪概念。那么在什么语境,什么情况下用才更合适呢?
我估计要用在特定的场合,比如:在一个1000人的群体当中,其中有999个人都是愚昧的,且固执的、还自以为是,并且是非常暴虐的……剩下只有1个人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人。那这一个人该怎么办?
我想:这个有智慧的聪明人就要表现和伪装自己像其他愚夫一样。只有这样才安全。不然的话,不但不会被这群人认同,还会被认为是个另类,甚至还会有危险。要么装傻,要么像陶渊明一样一个人隐居起来。
大智若愚是个比较少用到的成语。如果有用到的话,那也很可能是“带有挖苦的赞扬”。不知你意下如何~
很高兴有缘阅读,我是赵散闲(我的微信公众号:赵散闲),分享感悟与你一起同修身心之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