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兰秋思
该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最近身边朋友们热烈的讨论家庭中双方消费观不同,应该怎么办?家庭消费中,有的节约,有的抠门,有的节制,有的随意。我认为夫妻之间消费观不同很正常,每个家庭双方消费观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只不过这个差异或大或小。
对于夫妻双方由于消费观不同,产生较大的矛盾主要出现在结婚不久的年轻家庭中,原因是此时家庭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一方消费比较理智,另一方消费可能随意无节制,就容易经常产生矛盾。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的观点是:
第一,对于一方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消费随意无节制的情况,不必过于纠结,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做好沟通。
在消费之前,尽量做好沟通,如果沟通无效的话,可以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消费。你想,对方想愉快地吃一顿大餐,或者愉快地购买自己心仪的一件物品,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不要因为双方的争吵而破坏了这样的气氛。
我和我老公都是消费比较节制的人,但是我老公这个人对自己消费很节制,但是对外人很大方,经常请客吃饭。在外就餐时,我总是想选择性价比高的餐厅,而我老公有的时候并不会考虑那么周到细致,所以有时也会出现消费过高,不令人满意的情况。由此产生矛盾和争吵。后来我慢慢改变了想法,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对于预定餐厅不满意,可以事先沟通,如果定下来就要愉快的就餐。不必太在乎多出的一些消费,愉悦就餐才是最重要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不断消费的过程,要创造良好的的生活环境,也应该减少消费产生的矛盾。毕竟钱永远是身外之物。
第二,给予对方消费适当试错的机会,在事后指出他错误消费的问题,这样才会有说服力。
有一次老公在电视购物上,看中了一拖把,是多功能的。我随便看了一眼,感觉没有必要买。因为我想多功能一般都是多余的,而且这样的拖把如果好用的话,超市早有卖的。可是我老公不信,被主持人口才说服的一定要买。我看说服不了他,而且由于平时是我老公拖地,所以我就随他去,买了这个拖把。买回来之后,第一次用的时候还兴高采烈的说还真好用,可是第二次用的时候,就不吱声了。之后再没见他用,闲置在哪里,又用回之前老的拖把。在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教育他了,你看,你不信我的话买回来这个拖把不好用吧?浪费了几百大洋。接着我告诉他不许在看电视购物,不许在电视购物上买东西。电视购物有个现象,就是主持人极力夸大商品的优点,而较少说到商品的缺点,有夸大其词的特点。我老公虽然没有吱声,之后再也不看电视购物节目了。
第三,积极增加职业收入,增加开源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薄弱,在家庭中因为金钱消费争吵的矛盾经常会出现。所以,在无法改变对方进行节流的情况下,积极增加收入,才是正确的做法。当家庭经济基础逐渐好转以后,对金钱的看法,消费的观念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记得在成家初期,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日常消费观点不同,东西买多了买贵了而产生争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入不高,家庭开销大,为经济紧张而焦虑,所以才产生消费的矛盾。而当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大大减少。随着收入不断增加,阅历不断丰富,对金钱的看法和消费的观念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第四,多阅读有关心理学,情商培养方面的书籍,尽量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积极沟通,不断磨合。家庭的夫妻生活就是一个不断磨合,达到和谐共处的过程。
心理学上有个研究,就是每一个人看待自己的时候,都会扩大优点,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而看到对方都会扩大对方的缺点,而看不到对方的优点。大家想想,自己在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是不是优点写得很多,而对于缺点总是轻描淡写。而在评价别人的时候,总是会多看到对方的缺点,而少看到对方的优点。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体现得很明显。在消费中,总是认为自己的消费观念很正确,而对方的消费观念不正确,实际上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可能就能理解对方的消费观点了。
学习过投资理财的人,消费一般比较理智,能够有规划合理的消费。而没有理财观念的人,相对比较随性,消费就是看心情,根本无法理解理智消费的习惯,所以不必苛求。可以在日常交流中不断灌输你的观点,让他慢慢接受,而不是把观点强行加给他。
所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多交流沟通,消费观念不同的矛盾就会逐渐减少。如果确实无法改变对方,那就按照各自的消费观念进行消费,和平相处。
中国人饿怕了,穷怕了,所以中国人更关注吃、挣钱、还有子女的教育,而对于情感的培养,财商的教育,以及爱的表达都特别的欠缺。实际上做好这几个方面,家庭中的很多矛盾,包括消费观念的不同都迎刃而解了。
罗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讲者提到,爱是我们用一生时间去追逐的能力。爱是理解和接纳。爱只能意会,无法言传,需要每一个人终身去学习。
所以我认为理解和接纳,也就是爱,是解决家庭生活矛盾的最好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