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如何搞定乱发脾气的孩子
有时候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发脾气,其实只是和你闹着玩,或者是小打小闹,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干预;假如他一边嘟囔着“凭什么”一边却还是照着你说的话做,这是轻度的情绪爆发,我们不需要理会;假如孩子生气,“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躲进自己的小房间,我们也可以不插手;如果孩子生气,并没有动手打人,只是大叫着“我讨厌你,我讨厌爸爸,我讨厌妈妈”,我们同样不需要干涉。
乱发脾气到底指什么?
如果你和孩子发生了冲突,孩子不停地尖叫号哭,即使你说别闹了,孩子也停不下来,还会掐你、打你,甚至乱扔东西,这个时候,家长就该好好管管了。温和地坚持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面壁思过是行为治疗中的隔离法,和传统意义上的“面壁”并不一样。
首先尽量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不要再闹了,不要大声呵斥,但语气要坚决,声音要响亮,让孩子听清楚你的话,然后站在一旁看着他,大约15秒钟,如果孩子还在闹,你就要告诉他后果:“如果你再继续这样,那你就得去面壁思过。”说这些话的时候,你也要和孩子保持眼神的交流。
说完之后,你就站在一旁盯着孩子,大约15秒钟,如果他仍然在闹,你就要告诉他:“现在,你要面壁思过。”尽量让他自己去面壁思过的地点,如果不得已则采取强制的手段,语气严肃地告诉他:“没有我的允许,你不能走开!”倘若孩子还是又哭又闹,你可以严肃地说:“你越闹,待在这里的时间就会越长。”
假如孩子要跑,你要把他拽回来,温和而坚定地再说一遍你的要求。当孩子在面壁思过的地点变得冷静时开始计时,面壁思过的时间长短主要与孩子的年龄大小、孩子行为的严重性有关,一般来说,1岁1分钟,5岁5分钟,7岁7分钟,依此类推。
孩子在面壁思过的过程中哭喊几声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歇斯底里地叫,一定要确保孩子冷静下来时再开始计时,你也可以提醒孩子,如果他中途要闹,又得等他冷静下来再重新计时。
在此期间,不要和孩子说话,不要回答他的任何问题。
至于面壁思过的确切时间,你自己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告诉孩子,给孩子传达的信息应该是家长有权决定他何时开始面壁思过,何时结束。这一点,表面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我们和乱发脾气的孩子打交道中尤为重要,它可以传递出家长的权威性。
孩子面壁思过的时间到了,你就得去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待在这儿吗?”你依然要冷静,不能大声吼叫或训斥孩子,然后再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你以后再这样的话,我会继续让你面壁思过。”说完你就可以让他离开面壁思过的地点了。
这能让孩子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让他明白,以后要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面壁思过结束,你可以让他回到先前发脾气的活动中去,给孩子重新做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到更多。不过,不到3岁的孩子,请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此外,你让孩子面壁思过时说到的某种惩罚一定要兑现。比方说,如果你再不做好这件事,就不能再看电视了。假如孩子没有在意这句话,你可以在亲自帮他把那件事情处理好的同时,再对孩子说一遍:“你如果不做好这件事,今天就不能再看电视。”那么面壁思过结束之后,我们就需要兑现“今天不许再看电视”的处罚,让他为他没有做好那件事情付出代价。
针对没有攻击行为的脾气发作,面壁思过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让孩子停下手上的活动,告诉孩子后果,把孩子送到面壁思过的地点,当孩子在面壁思过时,你必须非常冷静,直到得到你的允许才可以离开,重获自由之后,孩子可以继续他先前的活动。
对5岁以下的小孩,可以稍加调整面壁思过的方法,你可以使用数数的方法。
当孩子发脾气时,靠近他,尽量直视他的眼睛,然后语气坚定地说:“我数到三,你必须马上停下来。”数“一”的同时,伸出一根指头,继续盯着他的眼睛。如果他还在闹,就数二,再伸出两根指头,继续看着他。再等5秒左右,如果他还不停下来,你就数三,然后把他带到面壁思过的地点。这个方法对于年幼的孩子效果也很好。
假如孩子还有攻击行为,比方说在房间里乱扔东西,故意毁坏物品,动手用力地打你,或者坐在地上乱扑腾,你就要对孩子进行限制了,最好是把孩子放在常见的靠背椅上,轻轻抓住他的手腕,同时走到他的身后,让孩子的胳膊背在后面,这种方法比正面抱住孩子更好。
抓住孩子的时候,你应该尽量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如果你停下来,我就放开你。”可以多说几遍。如果孩子不再乱扑腾了,你就放开他的手并告诉他:“待在椅子上。”但还是要提防孩子再次动手打你。
你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可能得反反复复地进行好几个回合,但别灰心丧气,只要孩子知道你不会轻易投降,以后就会减少攻击行为。
通过故事的方式,慢慢地把正确的观念植入他的心中。
在故事里,孩子不仅能身临其境地获得切实的感受,还更容易受故里主人公教训的感染,从而向正确的处世言行靠拢,比你唠叨千万遍来得更为实际。比如《野兽国》《生气汤》都是很好的情绪绘本故事。
研究表明,孩子喜欢一个故事重复地讲,反复的次数越多,故事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孩子们可以在故事里找到他崇拜的人、想模仿的人物,也就愿意改变那些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