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杏仁BOOK
在读宋词时,如果能读出画面感,那这首词才算是学进去了。可惜,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词也学了好多首,好像从来不知道,读词如看画,百般滋味上心头,美不胜收。
现在的语文老师大多不会教我们如何欣赏宋词的美好,只是干巴巴地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句子的翻译和中心思想,老师教得无趣,学生也觉得昏昏沉沉,只以为又多了一些要背诵默写的内容。这样学宋词,实在是暴敛天物。
宋词的美在于词中有画,词中有情,既是诗,也是画,既是在抒发感情,也是在描绘景物、人物和故事。
《文心》中有一章《两首〈菩萨蛮〉》讲的是宋词,且看我们的国文大师是如何深入浅出的介绍应该如何理解、学习、欣赏宋词。
文章的开头,提到几位学生被国画教师李先生的办公室墙上的一幅美人图吸引,进而引出了后面师生对宋词的讨论。
画家李先生说,他一向喜欢读词,因为词和画有很多共通点,尤其是中国画,这幅美人图讲的是温飞卿的《菩萨蛮》,他拿出张惠言的《词选》,指着其中一段: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装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是一首没有断句的《菩萨蛮》,为什么不断句?这就是《文心》这本经典教材的高明之处了,这不单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 想知道这段天书一样的文字在讲什么,也是由此发散引申到其他知识点。
《文心》所教的内容从来不只限于讲某一文章的词、句、意本身,它里面的学问可是很丰富的。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育恨不得把所有知识掰成碎饼干,一口一口地全部喂给学生,学生吃着难受,老师也喂得辛苦,讨厌语文几乎是必然的事了,长此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堪忧。如是,越看《文心》,越是觉得我们的语文书,反不如这本八十年前的语文教材有趣有用,知识丰厚。
看看《文心》中是怎样解释的?文中的李先生说:
“哦!你们还没有懂得词的构造吧。词一名长短句,和诗不一样,一首之中每句字数有长有短。除极短的小词外,每首都分上下两截,叫作‘上阕’、‘下阕’。某句应该有几字,因曲调而不同。《菩萨蛮》上阕共四句,每两句同韵,字数是七、七五、五;下阕也是四句,每两句同韵,字数是五、五、五、五。《菩萨蛮》是这首词的曲调名称,并非这首词的题目。曲调的名称很不少,如什么《长相思》咧,《金楼曲》咧,《浪陶沙》咧,《四江月》咧,统共有八百多种。常用的也不过百种左右已。“
“词以表现境界或抒写感情为主,换句话说,词的内容不外是情境。温飞卿的这首《菩萨蛮》,描出一个艳美华丽的境界。词是旧文学中比较难懂的东西,用词比诗文都艰深。待我把这首词的大意来解释一遍吧。‘小山‘就是屏风,矗着的屏风,形状凸凹如山,‘屏山’是诗词中常用的词类。词中描写一个豪贵的闺秀在早晨起床前后的情形,朝阳射在画屏上闪烁发光。—— 用‘金明灭’三字多好!—— 她还睡着未醒,鬓发乱得几乎要盖煞脸上的白色。—— ‘欲度‘二字,就是表现这情况的。—— 她懒懒地起来,画眉,妆扮,过了许久才梳洗完毕。——‘弄字用得非常确切。—— 梳洗好了,这才对镜戴花。—— ‘前后镜’、‘交相映’是戴花时的描写。—— 后来再换衣裳。—— ‘罗福”就是罗衣,‘双双金鹧鴣’是绣花模样。先绣好了模样贴缀在衣服上叫“贴’。一一 这首词共只四十四字,却能写出早晨的光景,闺房中的陈设,闺秀的姿态神情,以及画眉梳洗戴花照镜着衣等等的动作,连衣服上的花样都写得活灵活现。我们读这首词,能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艳美华丽的印象。”
两段不长的文字,既简要地解释了宋词的结构、曲调、断句方法,又解释了如何理解欣赏这首《菩萨蛮》。
在介绍完一首婉约派的《菩萨蛮》以后,作为比较深入学习,文中又介绍了辛弃疾的《菩萨蛮 · 题江西造口壁》,也是没有断句,相信如果有认真学习前文的学生,一定可以轻松为这首词加上标点。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文中是这样解释的: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的词人,这首词作于江西造口。当时金人南侵,国难严重,宋室就从河南汴梁南迁。当南渡时,金人追隆祐太后的御舟,一直追到江西造口才停止。江西造口是从北至南的要道,人民为避金人的侵略,仓皇从这里经过的当然不计其数。‘郁孤台”是那里一座山的名称。宋室南渡以后,仍不能恢复。作者经过这里,想到当时避难者颠沛流离由这里向南奔逃的情形,家国之感就勃然无法自遏了,于是做了一首词写在壁上。他说:‘江水里大概有许多眼泪是颠沛流离的行人掉下来的吧。要想从这里向西北跳望长安——“长安”是京都的代替词 —— 可怜云山重叠阻隔,虽然明知道故都在西北方,可是望也望不见,莫说回到那里去了。青山遮不住江水,终于任其向东流去,犹如这造口止不住行人,行人毕竟向南奔窜。此情此景,已够怅惘,又值傍晚的时候,江上的暮色更足引动人的愁怀,而山间又传来了鹧鸪的啼声。”你们看,这词里的意境何等凄惋!”李先生解释毕,把这首词朗声地读了又读。
这首词的背景是这样的: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回想起建炎三年(1129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太后,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南宋政权危在旦夕的往事,辛弃疾怀古思今,痛感山河破碎,家园动荡,百姓流离,愤慨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读此词,可以怀想两个故事,一是当年南宋隆祐太后和高宗的故事,千里追兵,帝王贵胄惶惶如丧家之犬;二是辛弃疾的故事,诗人立于造口,俯瞰河川,痛感无限风光,却飘零破碎,朝廷软弱无能一味妥协,中原光复无期。正是这郁孤台下一江河水中,埋藏了多少行人的血泪?
宋词不单是画,还是故事,故事中有泪,有情,有笑,经千年不褪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 END --
➤杏仁BOOK(原名:杏仁爱读书):简单、认真、感恩,一事之行,即一世之道。每周分享一本好书、一个新技能、一些有趣的事,欢迎喜欢阅读、思考、实践的朋友加入:杏仁BOOK,almondbook。
➤原创声明,转载请与我联系。